基于教学逻辑的议论文教学优化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读写结合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与写作。具体而言,“读”指的是读经典课文、课外论说文或时评文章。“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将所读文章进行梳理,将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二是从所读文章出发,写写文中的观点有何现实意义;三是扩充或离开表格,自己根据时事热点独立成文。以《拿来主义》为例,从教学逻辑出发,读写结合——读经典,填表格,写文章。由易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议论文写作。
   关键词 读写结合;教学逻辑;表格
  什么是教学逻辑?“教学逻辑”是“教师基于对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关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序列安排的构想”,“序列安排”,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时要有系统性,要逻辑推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虽然没有专门的写作单元,但并不意味着写作没有序列安排。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王本华曾就此做过说明:写作教学既强调整合,但又强调其相对独立性。写作虽然整合在“单元学习任务”中,但有相对独立的序列,且保留写作指导,以补充材料的形式附在写作任务后边。
   高中三年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分布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中,包含“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清晰说明事理”“如何论证”“审题与立意”“逻辑的力量”等专题。这几个专题的设置,本身就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逻辑进行的:从观点的选取到逻辑推进、论证手法的运用等,无不是有序推进。《拿来主义》作为高中第一个议论文写作单元中的一篇经典篇目,以此作为代表探究基于教学逻辑的议论文教学优化很有意义。
   一、根据“学科逻辑”,确定“读什么”
   以《拿来主义》作为例文来教议论文写作,首先应该明确,我们要让学生“读出什么”“学到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应该“教什么”。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是“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前一句话涉及人文主题,后一句话便是涉及写作主题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从这些目标出发,将写作教学目标重点放在“议论文的针对性”上?答案是:这是重点,但不仅仅只是这一方面。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这是他们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议论文写作单元,还属于议论文的入门阶段,即使初中已经接触过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也应该以此作为“复习旧知识学新知识”的衔接篇目。那么,《拿来主义》到底应该教什么?
   成龙老师曾在其论文《写作课的教学逻辑》中将教学逻辑分为学科逻辑、学的逻辑与教的逻辑三个基本的层面。具体到写作课中,学科逻辑则体现为对写作知识的认知,具体包括写作知识是什么、写作知识应该怎么教,写作能力是什么、写作能力应该怎么教,写作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落实等。具体到议论文写作中,学科逻辑则体现为对议论文文体的认知,包括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逻辑推进等,看似非常简单,但这些内容也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比如,我们要先让学生知道概念,然后再了解其用法。先有审题立意,再有思辨写作等。
   成龙老师还曾在其论文《写作课知识教学的三个问题》中将写作课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对应到议论文写作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概念、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等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怎样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从教学效率的一般规律性要求来看,程序性知识更应作为重点,更需要花时间去教,因为这类知识更有利于形成相应的能力,但陈述性知识也不能忽略,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给学生几个概念,他们也许并不知道概念的真正含义。
   比如在刚接触《拿来主义》的时候,有学生就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拿来主义”,认为“某个穷青年继承大宅子”是举例论证,由此可见,学生知道议论文有论点,但不理解什么才叫论点,学生知道有各种论证手法,但不理解各种论证手法之间的区别。所以,议论文写作教什么,还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了扎实的陈述性知识作为基础,程序性知识的教授才能更好展开。
   由此可见,根据学科逻辑,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拿来主义》的教学重点应先放在陈述性知识上,然后才是程序性知识。换言之,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先读懂文章,明确文章观点及所用论证手法,然后再谈“议论要有针对性”。
   二、 根据“学的逻辑”,确定“写什么”
   從学的逻辑入手,我们就应该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中的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等原则进行教学。所以,要让学生会写,就先从感性了解开始,从模拟仿照开始。
   我们上文提到的第一步——“读”,这便是“学的逻辑”中提到的“写作知识”,不过这个写作知识通过文章呈现,或是经典课文,或是课外论说文,或是时评文章,让知识更具象化。我们以《拿来主义》为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读”完之后,便为写打下了良好基础。
   “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将所读文章进行梳理,将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写下来,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门的表格(见下表):
   此表格是帮助学生明确文章论点,梳理文章思路,我们特地让学生将“事实”与“观点”分开填写,就是帮助学生区别二者的不同,因为高一阶段很多学生会误将话题或事实当做观点,比如前文提到的《拿来主义》中,学生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拿来主义”,就是没有理解“论题”与“论点”的区别,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包含个人的主观想法,要用完整的一句话概括,而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可以是某个客观的词语。“拿来主义”仅是一个词语,作者的态度并未包含其中,所以,它不能算是一个“论点”,而应该说论点是“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在补充阅读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也有学生认为此文的观点是“中国没有天才出现”,但这只是作者叙述的当时的风气事实,他是在此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土壤”这一论点。在分析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事实”是客观存在事情,它的陈述是可以确认的,陈述事实所用的字词,不太具有歧义和主观性,容易产生共识。而“论点”则是主觀断言,它的陈述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陈述论点所用的的字词,是个人理解的,有较强的主观性。
   正确完成表格前两空的填写,便能够弄清楚“事实”“论题”“论点”的区别,这样学生对“论点”才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之后的“作者产生此种看法的原因”“作者是如何讲清楚自己的看法的”便是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论证过程的梳理、对论证方法运用的阐释。从易到难、从整体把握到局部探究,是学生对写作知识的认知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
   “写”包含的第二个方面,是从所读文章出发,写写文中的观点有何现实意义,这是对学生思维与写作能力的拓展,这便是学的逻辑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虽然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只是围绕观点、联系现实的进一步生发,但这是尝试写作的开始(见下表):
   这个表格,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论点,字数不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挥。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例,以下为学生填写的表格(见下表):
   以上为学生所填写的表格,在“这对现今有何启示”一栏中写得虽然短小,但已有自己的观点,且能针对现实并举简单的例子去写清楚自己的做法,能为写议论文打下初步基础。
   “写”包含的第三个方面,便是扩写表格中的“这对现今有何启示”,或是离开表格,自己根据时事热点独立成文,这是“学的逻辑”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从“一段文字”到“一篇文章”的跨越。所以,从片段式的小感悟,到整体的一篇文章,由易到难,亦符合逻辑认知。我们可以在议论文专题上让学生先梳理回顾此文,再尝试练习,此处不再赘述。
   从教学逻辑出发,读写结合——读经典,填表格,写文章。表格梳理,符合学生学习的逻辑规律:先学概念,并通过具体文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接着尝试练笔,从简单的读后感悟开始,且明确写作方向——与现实相联系,最后才是独立成文,这便是由易到难的过程,但是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逻辑链环环相扣,所以独立成文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并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当然,这只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是应该从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出发,继续扩充议论文写作的专题,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写出更深刻、更好的议论文。
   [本文系上海市闵行区第四届成龙语文名师工作室研究项目暨上海市闵行区重点课题“语文科教学逻辑的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
其他文献
2016年3月,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专业对申请参加自主招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提出如下要求: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能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能用篆书默写《说文解字》540部首;熟悉中国古代文史典籍《史记》《左传》及其他先秦文献。在21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长期坚持指导不同层次同学阅读《古文观止》《诗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妈妈,不经意间,您已陪我过了十几个生日,岁月在您的脸上、发鬓上留下了痕迹。您为了照顾我,不知花了多少心血,费了多少心思。  妈妈,你还记得吗?孩提时代,您为了充实我的童年,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故事;当我初次被人欺负时,您叫我要忍耐,您让我学会宽容;当我第一次做错事时,您让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起来…
亲爱的宝贝,妈妈永远爱你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汶川地震中一位年轻母亲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母亲被救出时已经死亡,在她的身下躺着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弓着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还安静地睡着。救援人员在婴儿的襁褓里发现一部手机,上面有条编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语文课上听着老师哽咽着给我们讲这催人泪下的真
对“语文”的含义,学界争论很久了,在词语学解释、本体论解释之后,近年来,出现了历史解释。在历史中探讨“语文”的合理性,这种认识方法为解开“语文”之谜开辟了一条清晰的道路。深入到历史中,辨析学科名称的内涵,确定学科的对象,不仅对认识“语文”有助益,而且对指导我们学科内容的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对待历史材料,应当掌握全面,对待历史中出现的名称,必须牢牢把握其含义以及所指的对象,特别是在建立各种关系
弟弟出生的那年,计划生育抓得正严,村里有生二胎的人家,不是要躲到外地就是被罚款。只有弟弟,是光明正大生下来的老二,这并非因他家有权有势,而是因为他的哥哥患有先天性脑疾。俗话说,就是弱智。    一    母亲挥着手里的一根小竹竿,对哥哥说:“永远不许碰弟弟,记住没?”因为担心哥哥会伤害弟弟。父母更不许哥哥进他们的房间,即使是吃饭,也让他在自己的小屋里吃。哥哥经常偷偷蹲在父母的房门外向屋里望去,看到
丽丽和明达是一对幸福的新婚夫妇,新婚的他们正在日本冲绳度蜜月。一天傍晚,他们沿着沙滩散步时,突然发现一个身穿泳裤的青年倒在一棵大椰子树下面,已经死去多时。两人被惊呆了。青年的太阳穴被打破,有血流出来,并且已经凝固变干。尸体旁边有一颗大椰子,椰子上还沾有血迹,椰树下的沙地上留下了大椰蟹爬过的痕迹。  丽丽和明达立即报了警。警察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一名警察说:“沙地上的痕迹看起来像是椰蟹爬过的痕迹。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现行语文教科书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的,以“整本书”为阅读对象,大致可分为整体型、著述型和选集型三种类别。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一个学习任务群,贯穿高中三年的学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实,整本书阅读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回归,而我国传统文本阅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朱熹的“沉潜讽诵”法、钟嵘的“互文见义”法、金圣叹的“评点”法、严羽的“妙悟说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二单元“难以忘怀的故事”里编排了一系列具有触动师生心灵之弦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故事。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两节以《怀念红狐》为课题的同题异构课,感觉这篇文章以及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值得铭记的故事。  首先,从文章本身而言,作为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怀念红狐》向读者叙述了三个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是以红狐为主角的故事。为了孕育狐崽,红狐侵犯了我家,叼走了父母原本准备卖掉为
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下称《驿》文)数次入选语文教材,又一度退出,现在重新进入统编教材后,编在“中华美德”单元,其基本解读为: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會风貌。   在这个解读里,编者主要关注的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
摘 要 从哲理散文的角度,可以用“物我观照,悟理而妙”这八个字来概括《我与地坛》的主要特点。作者思考人生的方式显然不是采用严密的逻辑思辨,而是通过“我”与地坛及地坛的自然景物互相观照,以体悟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某种启迪。这实际上是一种独特而奇妙的“说理”方式。  关键詞 哲理散文;物我观照;悟理而妙;无我之境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长篇散文,文章结构独特,表述方式多样,内容深刻,对学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