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铭记的故事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ongmi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二单元“难以忘怀的故事”里编排了一系列具有触动师生心灵之弦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故事。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两节以《怀念红狐》为课题的同题异构课,感觉这篇文章以及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值得铭记的故事。
  首先,从文章本身而言,作为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怀念红狐》向读者叙述了三个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是以红狐为主角的故事。为了孕育狐崽,红狐侵犯了我家,叼走了父母原本准备卖掉为我攒学费的老母鸡。当愤怒的我和父亲欲将狐崽带回家卖掉充当学费之时,红狐“双眼流下泪来”,它哀求我们不要带走它的孩子。狠心的我们将狐崽带回家之后的一个半夜里,消瘦许多的红狐不顾邻居家那只肥肥胖胖的大狼狗的威胁,在我家院子里长嗥,最终感动了我和父母,成功带走狐崽。这个故事相当感人,因为在人们一贯漠视甚至无视的动物界里有着这样动人的凄美母爱。
  二是以父母为主角的故事。在《低标准和严要求》一文中,叶兆言认为严要求“自然是越精彩越好,越漂亮越妙”。应该讲,第一个层面的故事已经足够精彩和漂亮。笔者曾经向学生介绍过一篇题为《藏羚羊的跪拜》的文章,同样是感人肺腑的描写母爱的文章。但是,相较而言,《藏羚羊的跪拜》更多的是写藏羚羊对老猎人和读者的感动,而这篇《怀念红狐》则写得更加精彩和漂亮,因为这里面又隐喻着一个以我的父母为主角的凄美故事。在那个极度贫困的年代,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成了我维系学业的保障。失去了老母鸡后,父母满是无奈;逮着狐崽,父母充满喜悦;喂养狐崽,人狐和谐相处;红狐求崽,父亲“死死抱住”大狼狗的脖子,母亲则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我又一次失去了学费保障,但这次是父母的主动所为。为了我,父母必然会更加艰辛,至于如何艰辛,文章巧妙地留白,但结果可想而知,我在父母的感召之下,成为能写出《怀念红狐》这篇泛着人性之光作品的作家。红狐的故事相当感人,父母之爱岂不更加感人?
  三是以我为主角的故事。事实上,从文章第一段开始,我就是“我”的故事的主角。见着“仇家”——“偷鸡贼”红狐,“我的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因为它盗走了我家准备为我卖作学费的老母鸡。那时,我就暗恨自己手脚不够利索,没能逮着它。面对红狐和狐崽的哀鸣,我极不耐烦,虽有心软,但还是横下心来带走了狐崽。后来,我渐渐喜欢上狐崽,与其和谐相处。面对长嗥的红狐,流下悲悯的泪水,以至于多年之后红狐那哀痛的叫声,还会“清晰地回响在我耳边”,还让我“伤怀不已”。但是这种感动竟然为城里的朋友所漠视,作者也是欲借此文向世人作一个呼告: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流逝的,例如母爱,例如同情……这同样是一种感动,是在被红狐及父母感动之后对照现实的感动。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认为,语文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借用曹老师的话,对于这样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教师应该以文章为本,与学生一道演绎精彩的教学故事。从备课层面上讲,上文分析到的三个故事应该是教师由浅入深讲述的。从上课层面上讲,教师应该以这三个故事的揣摩为重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互动、生成性学习。有幸听到两节同题异构课,现将两个教学故事概述如下:
  第一个教学故事。教者直接从课题切入,让学生在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意欲怀念红狐的什么,自主探究并交流我和父母乃至我城里的朋友对烘托红狐形象所起的作用,最后由教者总结全篇。
  这一节课,教者过多地关注叙事梳理,而忽略了对文学形象的个性分析。对于高中生而言,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不是难事,在这方面过多牵扯精力,那属于教学浪费,自然是低效教学行为。在这篇文章里,对文章创作主旨的把握离不开对所涉形象的个性分析。以红狐为例,刘志成先生似乎受到鲁迅先生“画眼睛”手法的影响,先后四次出色地描画了红狐的眼睛——“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这两次描写虽然是在我对红狐痛恨之时,但已隐含着同情之意;“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这两次描写则将红狐对狐崽的牵挂、呵护与担忧之情表现得细腻而传神,极富感染力。再看对我的描写,当老母鸡刚被盗走之时,我“暗恨自己”没能“手脚伶俐点逮住那家伙”;发现红狐之后,“我的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巴不得立即逮住它;面对红狐的哀鸣,我“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唾了一口唾沫”,带走了四只狐崽;后来,在家里,我竟然越来越喜欢上狐崽,并与之和谐相处;当红狐半夜再来寻求狐崽之时,我被“一股悲哀”“突然袭击”,眼角竟然泛起泪花。我的性情、个性的变化在这些描写当中凸显无余:愤怒——喜悦——平和——感动。如果教者引导学生多多把玩这些描写性语句,文学形象的个性分析会到位,文章主题的把握也会更加深刻。但是,纵观这一节课,这些领域少有涉足。
  第二个教学故事。教者引导学生理顺故事情节,比较分析本文与《藏羚羊的跪拜》一文在叙事结构上的异同,赏析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并以《难忘××》为题,开展拓展模仿作文。
  在这一节课中,教者很精明地发现了本文以“我”为视角的双线叙事结构,也注意到了对文学形象的多样描写。但是,不足之处明显:过多地注重写作技巧的赏析和借鉴,却少了一份人文情怀的濡染教育。相对而言,人文情怀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素养,它远比那些技巧的影响力深远。以文中提到的父母为例,失去了老母鸡,母亲“唉声叹气”,父亲响响地抽着烟,他们并未表现出我那样的愤怒与懊恼;面对狐崽,父亲很喜悦,因为他看到了儿子学费的指望——卖了四只狐崽;但是,在红狐索求狐崽之时,父亲“死死抱住”大狼狗的脖子,不让它攻击红狐,母亲则把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任由红狐将狐崽带走。但大狼狗不知也不解红狐的慈爱,它更不解父母的无言大爱,只想用自己的忠诚捍卫自己和主人的尊严。这是本文的又一妙笔,巧妙地借助同是动物的大狼狗有力烘托出红狐的伟大,也凸显出父母形象的高尚。在父母身上,闪烁着仁爱、宽容、同情等人性光辉,这些是那个年代人们身上难得的品质。时至今日,我城里的朋友却对此漠然,因而无论是刘志成先生的写作,还是我们的教学都应发出一种呼唤:少一点物质实际,多一点人文情怀!对于处于人生磨练与提升期的青少年而言,这些是其成长所必备的。但是,无论在上一节课,还是在这一节课里,都少了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在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学问。本文以《怀念红狐》的鉴赏和教学为例,旨在呼唤广大教师能够读好、悟透文学故事,也希望教师多多研究与实践,和学生一道演绎好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教学故事。
  [作者通联:江苏赣榆县门河中学]
其他文献
德国分析化学家本生,一直想通过辨别火焰的颜色来发明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使人们能在几秒钟之内,把任何一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弄清楚。虽然单一颜色的物质由于火焰颜色固定容易辨认,然而,实际分析的物质常常是含有几种不同元素的化合物,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是混合的,使人难以分清。所以,本生在实验中多次碰壁,感到一筹莫展。  一天,他的好友基尔霍夫邀请他去秋游。散步时,本生看到火焰般的红叶,触景生情,怀着忧郁的心
“解衣欲睡,月光入户,欣然起行。”我踏着寻春的步伐,静静地走进这个夜里。  移步入亭中,月光下的石桌、石凳,晶莹剔透、交辉相映。五边形的凉亭享受着月光的洗礼,宛若一位妙龄少女在风中摆动,令我心旷神怡。  林间小树又清发,我不得不进入那种至实至虚的梦境。小虫在丛林中唱歌,有轻声、有重声,活似一青春乐队在歌唱年华,歌唱自我。皎洁无暇的银色月光铺遍枝头,为这和谐的夜晚添上了几笔幸福。夜间未眠的动物也换上
人的一生都在选择:取舍之间,我们需要选择;犹豫之时,我们需要选择;两难之际,我们需要选择。  不管是人生中的大事,生活中的小事,我们都需要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在无意中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虽然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容貌,但完全可以选择时时展现出自己灿烂的笑容,而灿烂、真诚的笑容是最美的。  人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短,但却能选择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深度。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所在,全靠所
2016年3月,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专业对申请参加自主招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提出如下要求: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能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能用篆书默写《说文解字》540部首;熟悉中国古代文史典籍《史记》《左传》及其他先秦文献。在21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长期坚持指导不同层次同学阅读《古文观止》《诗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妈妈,不经意间,您已陪我过了十几个生日,岁月在您的脸上、发鬓上留下了痕迹。您为了照顾我,不知花了多少心血,费了多少心思。  妈妈,你还记得吗?孩提时代,您为了充实我的童年,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故事;当我初次被人欺负时,您叫我要忍耐,您让我学会宽容;当我第一次做错事时,您让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起来…
亲爱的宝贝,妈妈永远爱你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汶川地震中一位年轻母亲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母亲被救出时已经死亡,在她的身下躺着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弓着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还安静地睡着。救援人员在婴儿的襁褓里发现一部手机,上面有条编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语文课上听着老师哽咽着给我们讲这催人泪下的真
对“语文”的含义,学界争论很久了,在词语学解释、本体论解释之后,近年来,出现了历史解释。在历史中探讨“语文”的合理性,这种认识方法为解开“语文”之谜开辟了一条清晰的道路。深入到历史中,辨析学科名称的内涵,确定学科的对象,不仅对认识“语文”有助益,而且对指导我们学科内容的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对待历史材料,应当掌握全面,对待历史中出现的名称,必须牢牢把握其含义以及所指的对象,特别是在建立各种关系
弟弟出生的那年,计划生育抓得正严,村里有生二胎的人家,不是要躲到外地就是被罚款。只有弟弟,是光明正大生下来的老二,这并非因他家有权有势,而是因为他的哥哥患有先天性脑疾。俗话说,就是弱智。    一    母亲挥着手里的一根小竹竿,对哥哥说:“永远不许碰弟弟,记住没?”因为担心哥哥会伤害弟弟。父母更不许哥哥进他们的房间,即使是吃饭,也让他在自己的小屋里吃。哥哥经常偷偷蹲在父母的房门外向屋里望去,看到
丽丽和明达是一对幸福的新婚夫妇,新婚的他们正在日本冲绳度蜜月。一天傍晚,他们沿着沙滩散步时,突然发现一个身穿泳裤的青年倒在一棵大椰子树下面,已经死去多时。两人被惊呆了。青年的太阳穴被打破,有血流出来,并且已经凝固变干。尸体旁边有一颗大椰子,椰子上还沾有血迹,椰树下的沙地上留下了大椰蟹爬过的痕迹。  丽丽和明达立即报了警。警察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一名警察说:“沙地上的痕迹看起来像是椰蟹爬过的痕迹。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现行语文教科书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的,以“整本书”为阅读对象,大致可分为整体型、著述型和选集型三种类别。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一个学习任务群,贯穿高中三年的学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实,整本书阅读是传统语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回归,而我国传统文本阅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朱熹的“沉潜讽诵”法、钟嵘的“互文见义”法、金圣叹的“评点”法、严羽的“妙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