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42.421
(投影)百度帖吧"心情宁静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甜酒,心情激动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烈酒,悲痛时写出的诗是一杯苦酒"
师:今天李清照带来一杯酒,让我们来品品它的味道。
(生自由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苦酒
师:为什么?
生:心情悲痛
师:怎样才能表达这种悲痛的心情?
生:声音
(投影)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若能到这种境界,必将终身受用不尽。"
师:诗歌要品读。
(请一女生读)
师:(评价朗读)其实她能读得更好。怎么样才能读得更好?
生:了解背景
(师读专题前言中几句话"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
师:"一首诗蕴含着诗人的生命",要了解诗人生命
(投影)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师解说时补充部分内容: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这样的出生让她饱读诗书,使得她外美如花,又内秀如珠。她十八岁时遇到她生命最重要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门当户对、恩爱非常,但是有个成语叫造化弄人,上天把世界中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幸福都高度统一在李清照的身上。当国家破碎,金军入侵,李清照经历了她人生中最痛苦的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她丈夫赵明诚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第二大磨难,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第三大磨难,她将近暮年,却又不得不面对那无尽的孤独,她身边没有任何的亲人,只有独守孤灯小院,陪伴他的只有院中的秋风吹落的黄叶。国事已然如此,家事更怕重提,这样的孤独寂寞的女词人,走在杭州秋风吹落的黄叶之中,吟哦出这首一生痛楚的《声声慢》)
(师范读,请生努力重现画面)
师: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情景?
生1:一个失去丈夫的孤寂女子,独自一个人在房子里,坐在窗边,外面下着雨......
师:画面给你的怎样感受?
生1:冷清
师:词人这样描绘,想传达怎样感情?(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就是本词中心句。
(投影)唐圭章《唐宋词简释》"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师:"词中句句皆现愁",能体味得到吗?
(生自由朗读)
师:前后桌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词人的愁?(生交流)
生2:第一句,"寻寻觅觅"为什么寻?寻什么?从整诗看内心空虚,再结合背景,"冷冷清清"环境,内心冷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戚戚"通常与悲凉的词结合在一起。叠词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
师:分析非常到位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生3:"梧桐更兼细雨......滴滴"。细雨是极寂寞环境中听到,它既滴在地上,又滴在心里,可表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师:你有接触过梧桐树这一意象吗?
(投影)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生4:第一句写得好,不是忧愁、悔恨,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生5:"满地黄花堆积......"黄花成为李清照的代名词,在李清照诗词中用到很多,反问句也可看出,黄花必有辉煌之时,可与李清照年轻时对应,又与现在对比。我认为第一句写得太虚,"黄花"一句更现实。
师:黄花指什么?
生:菊花
师:为什么用"如今"?说明以前怎么样?
生:以前摘。
(师结合注释,补充过去李清照与丈夫生活片段,摘花插在词人头上,如今无人与之共摘)
(请生5读这句词)
生6:"三杯两......"酒淡,也可借酒浇愁,但淡酒不可敌风与心中愁苦,真可谓:举杯消愁愁更愁。
(请生6读这句词)
生7:我认为生2回答太"标本"。"雁过也......"最百感交集的一句,很有根据。作者在北宋亡国后南渡,看见雁飞来,思乡,送给丈夫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说明思夫,两种感情在一起,很复杂。
师:这些淡酒、旧雁、梧桐、黄花能否让词人解愁?
生:都不能
(师放背景音乐,大家自由朗读,读出自己对词的感受)
(师放配乐,请上课读第一遍女生再读)
(让学生自己分析前后朗读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收获)
生:第二遍朗读显然在更贴近李清照的"愁"情,而且在语音、语调上比上一次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师:全词有愁,纵观其写愁词句
(投影)"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师:什么愁?生:相思闲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师:载不动什么愁?生:国愁、家愁)
师:因此最后喷薄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在百度贴吧建立了"李清照论坛"。有很多人回复。
师:请大家也跟帖,写几句对李清照说的话。
贴一:她孤寂,无依无靠。寻觅的就是国家的安定,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而国破夫死。四周一片肃杀。望见南飞的大雁,思念起从前。寻觅,却冷清。
贴二:自古多情人生苦,凄凉人生凄凉梦。诗中愁,愁中诗,诗愁并依催人为情?清泪流!
(请一生展示)
(扩展投影)金庸《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节选)》(由于对弱者的蔑视超过怜悯,由于习惯了用严峻的眼光观察一切事物的内在,我对李清照那传诵一时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以说是反常地,保持着一种十分不愉快的感觉。它总使我想到一幅很凄楚的图画:一个瘦小的女人弱不禁风地站在一丛菊花前。因而引起了许多近乎是无可奈何的联想。它使我强烈地意识到李清照在这句子中是故意显示自己的柔弱,而目的在引起别人的同情。她在深深地自我怜惜中。......)
师:金庸年少时就能激扬古今、从横文字,同样同学们也可以在学习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老师愿意和大家在李清照的词中共成长。
(投影)一曲声声慢,愁绝千古;两宋李易安,才冠巾帼。
(投影)百度帖吧"心情宁静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甜酒,心情激动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烈酒,悲痛时写出的诗是一杯苦酒"
师:今天李清照带来一杯酒,让我们来品品它的味道。
(生自由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苦酒
师:为什么?
生:心情悲痛
师:怎样才能表达这种悲痛的心情?
生:声音
(投影)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若能到这种境界,必将终身受用不尽。"
师:诗歌要品读。
(请一女生读)
师:(评价朗读)其实她能读得更好。怎么样才能读得更好?
生:了解背景
(师读专题前言中几句话"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
师:"一首诗蕴含着诗人的生命",要了解诗人生命
(投影)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师解说时补充部分内容: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这样的出生让她饱读诗书,使得她外美如花,又内秀如珠。她十八岁时遇到她生命最重要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门当户对、恩爱非常,但是有个成语叫造化弄人,上天把世界中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幸福都高度统一在李清照的身上。当国家破碎,金军入侵,李清照经历了她人生中最痛苦的三大磨难:第一大磨难,她丈夫赵明诚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第二大磨难,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第三大磨难,她将近暮年,却又不得不面对那无尽的孤独,她身边没有任何的亲人,只有独守孤灯小院,陪伴他的只有院中的秋风吹落的黄叶。国事已然如此,家事更怕重提,这样的孤独寂寞的女词人,走在杭州秋风吹落的黄叶之中,吟哦出这首一生痛楚的《声声慢》)
(师范读,请生努力重现画面)
师: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情景?
生1:一个失去丈夫的孤寂女子,独自一个人在房子里,坐在窗边,外面下着雨......
师:画面给你的怎样感受?
生1:冷清
师:词人这样描绘,想传达怎样感情?(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就是本词中心句。
(投影)唐圭章《唐宋词简释》"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师:"词中句句皆现愁",能体味得到吗?
(生自由朗读)
师:前后桌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词人的愁?(生交流)
生2:第一句,"寻寻觅觅"为什么寻?寻什么?从整诗看内心空虚,再结合背景,"冷冷清清"环境,内心冷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戚戚"通常与悲凉的词结合在一起。叠词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
师:分析非常到位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生3:"梧桐更兼细雨......滴滴"。细雨是极寂寞环境中听到,它既滴在地上,又滴在心里,可表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师:你有接触过梧桐树这一意象吗?
(投影)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生4:第一句写得好,不是忧愁、悔恨,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生5:"满地黄花堆积......"黄花成为李清照的代名词,在李清照诗词中用到很多,反问句也可看出,黄花必有辉煌之时,可与李清照年轻时对应,又与现在对比。我认为第一句写得太虚,"黄花"一句更现实。
师:黄花指什么?
生:菊花
师:为什么用"如今"?说明以前怎么样?
生:以前摘。
(师结合注释,补充过去李清照与丈夫生活片段,摘花插在词人头上,如今无人与之共摘)
(请生5读这句词)
生6:"三杯两......"酒淡,也可借酒浇愁,但淡酒不可敌风与心中愁苦,真可谓:举杯消愁愁更愁。
(请生6读这句词)
生7:我认为生2回答太"标本"。"雁过也......"最百感交集的一句,很有根据。作者在北宋亡国后南渡,看见雁飞来,思乡,送给丈夫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说明思夫,两种感情在一起,很复杂。
师:这些淡酒、旧雁、梧桐、黄花能否让词人解愁?
生:都不能
(师放背景音乐,大家自由朗读,读出自己对词的感受)
(师放配乐,请上课读第一遍女生再读)
(让学生自己分析前后朗读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收获)
生:第二遍朗读显然在更贴近李清照的"愁"情,而且在语音、语调上比上一次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师:全词有愁,纵观其写愁词句
(投影)"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师:什么愁?生:相思闲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师:载不动什么愁?生:国愁、家愁)
师:因此最后喷薄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在百度贴吧建立了"李清照论坛"。有很多人回复。
师:请大家也跟帖,写几句对李清照说的话。
贴一:她孤寂,无依无靠。寻觅的就是国家的安定,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而国破夫死。四周一片肃杀。望见南飞的大雁,思念起从前。寻觅,却冷清。
贴二:自古多情人生苦,凄凉人生凄凉梦。诗中愁,愁中诗,诗愁并依催人为情?清泪流!
(请一生展示)
(扩展投影)金庸《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节选)》(由于对弱者的蔑视超过怜悯,由于习惯了用严峻的眼光观察一切事物的内在,我对李清照那传诵一时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以说是反常地,保持着一种十分不愉快的感觉。它总使我想到一幅很凄楚的图画:一个瘦小的女人弱不禁风地站在一丛菊花前。因而引起了许多近乎是无可奈何的联想。它使我强烈地意识到李清照在这句子中是故意显示自己的柔弱,而目的在引起别人的同情。她在深深地自我怜惜中。......)
师:金庸年少时就能激扬古今、从横文字,同样同学们也可以在学习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老师愿意和大家在李清照的词中共成长。
(投影)一曲声声慢,愁绝千古;两宋李易安,才冠巾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