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教材理念下,将大单元教学策略与高中语文教材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与推广,但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教材研究、教学素养、文本相通三个方面探究大单元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教材;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教材作为进行具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在真正的教学应用中,单元教学策略依然存在诸多困难。有的是教材自身因为过于老旧出现教学版本质量低下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真正将所教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高中语文新教材创新编排中,教师大单元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是将原本完整的语文单元主体以及精神价值进行割裂,零碎地将整个高中语文课本按单篇进行讲解,传统地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方式,难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策略分析。
一、创新研究教材,贯彻大单元教学策略
当前很多教师在高中语文的大单元教学中,都会打着“以生为本”的教学口号,在课堂中放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讲台一站就是大半节课,看似在践行新课标理念,进行大单元教学,而这样的课堂方式,只是表面看起来学生在展开活动,实际上缺少教师整体设计,统筹安排,课堂上缺失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需要调整和改变。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该注重对教材的创新研究,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在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采用的是照搬教材、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语文学习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做研究型的教师,对教材以及教法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讨语文的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学家钱理群曾经说过:“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真正危机是高中教师的沉默。”从中不难看出高中教师要想真正地组织好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必须对教材深入钻研,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教师如果自身对教材的内容一知半解,自己不多研习教材,对教学进行重复式的自主学习,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古诗词大单元的学习中,以《登高》这首古诗为例,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讲解生僻词,再引导学生对这篇古诗进行背诵、鉴赏,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往往对古诗的理解是一知半解,即便是背过古诗也是支离破碎。但当教师对教材进行仔细研习之后,可以将信息化的技术融进该首古诗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进行古诗讲解之前,将该首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成一幅画面,将一幅幅的画面融进PPT的制作当中,使得学生通过PPT的解读,对诗词有一个大致方向的掌握,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学习生僻词,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习古诗的时间非常充裕,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前查找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作为预习任务,教师也可以提供资料包和学习支架,提高学生对诗文内核的理解,进而对整个古诗大单元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生进行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与思考,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新,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情况,不断地创设出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课堂。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的大单元教学策略中,深挖教材、积极探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实践方式。
二、提高教学素养,落实大单元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大单元的教学方法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学注重的是从“言”走向“文”,再从“文”走向“心”的一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素养、深厚的人文内涵,能够将大单元的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使学生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學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师需要对教材中作品的语言仔细揣摩、品味,认真研习单元学习任务,选好大单元的整体目标,能够与创作者产生文化上的渗透、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才能够将自身的感受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品进行对话,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在文言文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高中三年的文言文知识进行串联,将文言文中有典型性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做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和迁移,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非常高的教学素养,以大单元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讲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构成,尤其加入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大单元的教学实践方法在任务如此艰巨、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将大单元的教学实践方法充分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与此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教材的体例、内容充分学习串联整合,根据学生认知、理解、分析、综合的程度,进行大单元有梯度的学习活动。通过大单元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单元的教学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掌握祖国语言,保证学生对语言基本技能的运用,真正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学习的实处。教师教学素养的积累程度将直接决定着大单元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因此,教师要注重平时自身的教学素养积累,为高质量的大单元教学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借助自己的教学素养,通过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行统筹,为学生文体知识以及语言知识的积累提供助力,贯穿大单元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和积累自己的阅读方法及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另外,大单元语文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将非常繁多的语文知识进行逻辑性串联,还能提高教师积累知识素养,起到真正的引航作用。 三、注重文本相通,实施大单元渗透教学
在高中语文大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材中的文本相通原则,要看到单篇之间的联系并进行适当的统整建构,真正做到“互文相通,渗透教学”。文本相通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深层次学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离不开大单元渗透教学中的文本相通。
例如,在对大单元教学策略进行文本相通的教学实践时,要注重文章的篇前与篇后内容的连贯性,将文本进行连贯性的互证学习,可以通过对实用性非常强的科普文章与科学自然文章进行结合的方法,对大单元的教学方法进行融会贯通。与此同时,选修课本与必修课本也可以实现融合渗透,教师在教学高中语文时,不能将选修课与必修课内容规定得过于死板,比如,在教学必修课程传记文章以及新闻通讯时,可以将选修课中的“新闻阅读与实践”的内容进行选择、提取,与必修课的内容进行联系,进而通过教材内容互补迁移的方式真正实现大单元教学。又如,在学习必修课程古代散文与古代诗歌时,可以解读选修课程中《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关的中国古代散文诗歌内容发展概况,促进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在采用大单元串联的教学方法时,要有超前的眼光与开阔的胸怀,对学生感兴趣的文章与内容要通过串联的方式进行渗透。第一,对课文中的注释以及需要延伸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典章以及故事对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与渗透。如在教学古代传统文化时,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典章制度等古代文化常识,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解。像《诗经》两首所涉及的古代桑树文化等等,需要对文本内容适当延伸。第二,将与作者以及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进行引证互通,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认识,如《滕王阁序》,教师在教学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自身的文艺观点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论证,学生在各种经典中能够实现自由思考,对于古典的文学巨著学生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不会产生依附教师灌输的恶性循环的学习模式。
文本相通在大单元的教学方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思维。大单元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更能够将无趣烦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从多个角度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教材的开发研究者。
参考文献:
[1]莊照岗.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的原则与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1(7):18-20.
[2]唐福玖.论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教材单元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8(2):106.
[3]孙科.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单元教学实施策略[J].学苑教育,2012(2):23.
关键词:新教材;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教材作为进行具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在真正的教学应用中,单元教学策略依然存在诸多困难。有的是教材自身因为过于老旧出现教学版本质量低下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真正将所教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高中语文新教材创新编排中,教师大单元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是将原本完整的语文单元主体以及精神价值进行割裂,零碎地将整个高中语文课本按单篇进行讲解,传统地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方式,难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策略分析。
一、创新研究教材,贯彻大单元教学策略
当前很多教师在高中语文的大单元教学中,都会打着“以生为本”的教学口号,在课堂中放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讲台一站就是大半节课,看似在践行新课标理念,进行大单元教学,而这样的课堂方式,只是表面看起来学生在展开活动,实际上缺少教师整体设计,统筹安排,课堂上缺失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需要调整和改变。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该注重对教材的创新研究,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在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采用的是照搬教材、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语文学习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做研究型的教师,对教材以及教法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讨语文的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学家钱理群曾经说过:“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真正危机是高中教师的沉默。”从中不难看出高中教师要想真正地组织好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必须对教材深入钻研,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教师如果自身对教材的内容一知半解,自己不多研习教材,对教学进行重复式的自主学习,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古诗词大单元的学习中,以《登高》这首古诗为例,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讲解生僻词,再引导学生对这篇古诗进行背诵、鉴赏,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往往对古诗的理解是一知半解,即便是背过古诗也是支离破碎。但当教师对教材进行仔细研习之后,可以将信息化的技术融进该首古诗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进行古诗讲解之前,将该首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成一幅画面,将一幅幅的画面融进PPT的制作当中,使得学生通过PPT的解读,对诗词有一个大致方向的掌握,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学习生僻词,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习古诗的时间非常充裕,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前查找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作为预习任务,教师也可以提供资料包和学习支架,提高学生对诗文内核的理解,进而对整个古诗大单元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生进行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与思考,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新,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情况,不断地创设出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课堂。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的大单元教学策略中,深挖教材、积极探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实践方式。
二、提高教学素养,落实大单元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大单元的教学方法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学注重的是从“言”走向“文”,再从“文”走向“心”的一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素养、深厚的人文内涵,能够将大单元的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使学生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學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师需要对教材中作品的语言仔细揣摩、品味,认真研习单元学习任务,选好大单元的整体目标,能够与创作者产生文化上的渗透、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才能够将自身的感受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品进行对话,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在文言文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高中三年的文言文知识进行串联,将文言文中有典型性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做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和迁移,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非常高的教学素养,以大单元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讲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构成,尤其加入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大单元的教学实践方法在任务如此艰巨、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将大单元的教学实践方法充分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与此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教材的体例、内容充分学习串联整合,根据学生认知、理解、分析、综合的程度,进行大单元有梯度的学习活动。通过大单元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单元的教学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掌握祖国语言,保证学生对语言基本技能的运用,真正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学习的实处。教师教学素养的积累程度将直接决定着大单元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因此,教师要注重平时自身的教学素养积累,为高质量的大单元教学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借助自己的教学素养,通过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行统筹,为学生文体知识以及语言知识的积累提供助力,贯穿大单元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和积累自己的阅读方法及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另外,大单元语文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将非常繁多的语文知识进行逻辑性串联,还能提高教师积累知识素养,起到真正的引航作用。 三、注重文本相通,实施大单元渗透教学
在高中语文大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材中的文本相通原则,要看到单篇之间的联系并进行适当的统整建构,真正做到“互文相通,渗透教学”。文本相通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深层次学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离不开大单元渗透教学中的文本相通。
例如,在对大单元教学策略进行文本相通的教学实践时,要注重文章的篇前与篇后内容的连贯性,将文本进行连贯性的互证学习,可以通过对实用性非常强的科普文章与科学自然文章进行结合的方法,对大单元的教学方法进行融会贯通。与此同时,选修课本与必修课本也可以实现融合渗透,教师在教学高中语文时,不能将选修课与必修课内容规定得过于死板,比如,在教学必修课程传记文章以及新闻通讯时,可以将选修课中的“新闻阅读与实践”的内容进行选择、提取,与必修课的内容进行联系,进而通过教材内容互补迁移的方式真正实现大单元教学。又如,在学习必修课程古代散文与古代诗歌时,可以解读选修课程中《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关的中国古代散文诗歌内容发展概况,促进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在采用大单元串联的教学方法时,要有超前的眼光与开阔的胸怀,对学生感兴趣的文章与内容要通过串联的方式进行渗透。第一,对课文中的注释以及需要延伸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典章以及故事对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与渗透。如在教学古代传统文化时,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典章制度等古代文化常识,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解。像《诗经》两首所涉及的古代桑树文化等等,需要对文本内容适当延伸。第二,将与作者以及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进行引证互通,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认识,如《滕王阁序》,教师在教学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自身的文艺观点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论证,学生在各种经典中能够实现自由思考,对于古典的文学巨著学生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不会产生依附教师灌输的恶性循环的学习模式。
文本相通在大单元的教学方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思维。大单元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更能够将无趣烦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从多个角度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教材的开发研究者。
参考文献:
[1]莊照岗.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的原则与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1(7):18-20.
[2]唐福玖.论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教材单元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8(2):106.
[3]孙科.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单元教学实施策略[J].学苑教育,2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