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词,品读文章意蕴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鲁迅作品一直被作为典范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入选最多时达三四十篇。鲁迅作品蕴含的宝贵的思想财富和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会给人前进的力量和文化的修养,更会对人产生长久的影响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意义重大。抓住关键词,品读文章意蕴,是笔者在教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以七年级下册《社戏》的阅读为例,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理想家园,那里景美、人美、情更美,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桃花源”。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美和情怀。
  文章开篇,作者介绍了平桥村是海边一个临河的极偏僻的小村庄,但是作者却说“但在我是乐土”。教师这时就可以将“乐土”这个词抓出来,就这一个词展开分析,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原因。
  学生首先找到的是作者自己说出的原因“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老师可进一步引导:“我”在这里得到怎样的优待呢?
  学生的注意点就集中到了平桥村的人。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阿发、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同村玩的小朋友是不同的辈分,可是他们“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一家的客就是全村的客,淳朴热情是他们共有的特点,除此以外,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学生从文中发现,描写篇幅最多的是双喜,文章对他的描述是贯穿全文的: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找出这些描写后,学生发现双喜好像自己班里的班长一样,是一个小领袖,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总能在出现困难的时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归航偷豆这个情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非常喜欢阿发这个人物形象。在归航偷豆中,作者这样写道: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学生找出作者对阿发的描写后,都会哈哈大笑,有的干脆说:“这也太傻了吧?”是真的傻吗?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组织他们辩论。最后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最淳朴可爱、单纯大方的孩子,心中没有一点自我的概念,这种无私的品质与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也许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这一部分描写的虽然是“偷”豆,但让人感觉“偷得坦然,偷得愉快、偷得好玩、偷得不像偷”,这样的形象怎能不惹人喜爱?
  因为偷豆,还牵扯出一个人物——老六一公公,他是大人的代表,是不是跟这些小朋友不一样呢?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的语句:当他发现孩子们偷了他家的豆的时候,有这样的责备:“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不是因为偷,而是因为踏坏了不少。当我夸奖他的豆好吃的时候: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学生是怎样看待这个人物形象的呢?有一位学生的回答让笔者深受触动:“读完之后一开始觉得好笑,老六一公公像阿发一样傻,但仔细品味的时候却觉得很感动,只因为小孩子的一句话,六一公公就十分感激起来,这种淳朴、厚道,多么动人!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能听我们讲话的大人,我们总是被要求干这干那,有谁真正像老六一公公一样珍惜孩子的声音呢?”这样的情感共鸣是笔者没想到的,这也更加印证了笔者的观点:如果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鲁迅是和初中学生心灵相通的。
  除了几个主要人物,文中还有慈爱的母亲、机灵的桂生等等,平桥村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淳朴、热情,未经世俗的污染,保持着一颗率真的童心,人与人之间是毫无隔膜的和谐亲密。这样的生活是“我”在城里所未曾体验过的,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是很少遇到的。
  这群可爱的人,是作者把平桥村视为乐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借助以往的阅读经验,学生找出了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作为把平桥村“视为乐土的”第二个证据。作者在文中用了四个段落描写江南水乡的月夜: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几段景物描写,学生普遍觉得很美,美在哪里呢?可以借机教给学生景物描写的方法。首先分析景物的特点:清新优美,如梦如幻,充满江南的芬芳,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神韵;其次来看景中蕴藏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描写充分体现了我被允许看戏时的轻松心情,弥漫着一种欢乐的气息,烘托了人物欢快但又急切的心情,情与景达到完美交融。
  那么在文字的背后,成年后的作者对故乡是什么情感呢?文章的最后作者充满深情的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不是因为戏好看,也不是因为豆好吃,而是因为这样美好的景,这样动人的情。成年后的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毫无保留地抒发了出来。
  读到这里,学生对“乐土”这个词及文章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领会。
  参考资料
  1.孙绍振《为什么偷来的豆最好吃——读〈社戏〉》,《语文建设》2009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亲社会行为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大量的研究探讨幼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之相比,关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数量较少。而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亲社会价值取向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应当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两个大的方面入手。  关键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首次提出亲社
[摘 要:随着中国法律体系的改善,我国居民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斷提高,中国也对培养法学人才更加的高度重视,因此中国的各大高校也陆续开始了对法学这一专业的研究开展。在高校内开设专业的法学教育课,在实际的探索中,高等教育法学的内容的发展和教育有很多不足,本文将以此为研究背景,以此来对我国高等教育中法学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法学教育情况,为促进法学教育课程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建议,
人类的精神是依靠伟大的经典来延续的。喜欢读书的人每天都离不开书,就像离不开一日三餐一样。化用苏东坡的话就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学生通过读书来继承文明,来成人成材。学生不读书,精神得不到滋润,人的品味、理想、追求就低,不能算是真正受过教育。  在衡量我们的饮食健康与否时,医生给我们的建议是要符合膳食营养金字塔,这样才能均衡营养,成就健康体魄。那么,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否健康营养呢?用饮食来
当初的漂泊西南,日后的四海为家,老学生们在“追忆逝水年华”时,将家国情怀、战争记忆、青春想象以及“师道”理想糅合在一起,构建起让后来者惊叹不已的“联大神话”。  所有关于西南联大的追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生活上的艰难”压不住“精神上的愉悦”。当时也许多有抱怨,今日看来,却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九年联大,最让后来者怀想不已的,很可能正是此逆境中师生“打成一片”,一起经历苦难,一起探索学问
【真题传真】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汉·刘向《说苑》)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佳作展示】  剖世间之理,辨万物之趣  陈艺洋  苍然世间,莽莽榛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若获悉万物之理趣,岂并不易事也哉?  汉代刘向曾在《说苑》中写道:“夫耳闻之不如目见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相对于古典诗歌的温柔敦厚、哀而不怨,新诗更为率性自我、自由开放,更易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经历了近百年发展愈加丰富和成熟的新诗,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上,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早期的新诗教学遵从“重意义,轻审美”的教育观,诗歌课易变成主旨归纳课,忽视了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怎样让新诗课堂兼具情
[摘 要:高校是人才培养摇篮,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阅读推广情况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息息相关。本文立足于实际,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目前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一些应对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对方法;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问题]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意义重大,既是满足学校师生进步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体现图书馆业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对高校
作为初中一线教师的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个别学生总有说不完的多余的话,还有些学生总在寻找机会交头接耳,只要略微讲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室立马会炸锅,甚至于无法收拾。在这些情况下,好像只有拿出“师道尊严”,甚至大声训斥,课堂才会逐渐平息下来。但这样之后往往会出现另一番景象:只剩下少数学生能专心听课,多数的学生面无表情,神色黯然。如此死气沉沉的状态真让人受不了。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也愈加多元,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设了重要的契机。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和现实生活有着深刻联系。教师需要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变革,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分析;应用策略]  生活情境教学需要教师破除传统教学中的限制和障碍,将课堂教学内容向现实生活中有效延伸,使学生的逻辑思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韵味隽永、底蕴深厚的文学经典,承载着古人的灵魂与呼吸,与我们血脉相连,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深入研究学习这些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举步维艰,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学得生硬。这是由于文言文已经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一些文言现象已经消失,学生理解文言的字面意思很是困难,于是理解文意成为文言文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