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诗新生在语文课堂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ool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相对于古典诗歌的温柔敦厚、哀而不怨,新诗更为率性自我、自由开放,更易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经历了近百年发展愈加丰富和成熟的新诗,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上,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早期的新诗教学遵从“重意义,轻审美”的教育观,诗歌课易变成主旨归纳课,忽视了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怎样让新诗课堂兼具情感理解和审美体验,变得有诗味?笔者从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意境入手,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感受新诗语言之美
  较之于古典诗,新诗的语言自由明快,然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情绪都会使诗歌语言带上不同的特质,如何赏析这各具特色的新诗语言,我们可以从诗歌中的修饰语入手,一窥究竟。
  1.字词替换对比,感受新诗语言悖理之趣
  悖理的语言搭配在新诗中广泛存在,如“我送给他一瓶酒”和“我送给他一杯温情”,前者语法无误意义明确,后者看似搭配不当却让人顿感暖意。诗人正是运用了词语的这些搭配特质,在不规则的悖理叙述中,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审美效果,诚如歌德所说:“这个包含在大而深的理性之中的‘小小悖理’,赋予诗歌以特殊的魅力。”如何让学生感受新诗的这种语言特质呢?不如将悖理之词变为常规之词,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不同。
  例:教师出示两组文字,比较效果。
  A:一个老人/推着一车馄饨/沿街叫卖
  B:一个老人/推着一车辛酸/沿街叫卖
  A: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B:谁不愿意/有一个温馨的晚上/温馨得像一首歌
  学生品析、对比后得出,“辛酸”虽抽象于“馄饨”,却更能体现老人的状态和诗人的情感;“温馨”虽贴切过“柔软”,却少了更丰富难言的感受,而“一首歌”在比喻的新奇性和意境的广阔性上都不如“一片湖”。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新诗用词上悖理却合情、悖理却灵动的特点。
  这些悖理的语言搭配同样存在于新诗修辞中,可用替换对比法来赏析。《星星变奏曲》中,将“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断断续续的声音从远方飘来”进行比较,虽然用“断断续续”形容声音含义准确,然“闪闪烁烁”由眼见到耳闻,通感之用不仅突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的隐约之感,更让人似乎眼前有所见,将抽象之感具象化。《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和替换后的“岭南的荔枝花独自凋零”对比,可感受到拟人手法能更好地赋予荔枝花以生命,赋予诗歌以情感。
  2.字词归类对比,感受新诗语言色彩之美
  色彩学上根据心理感受,把颜色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诗歌中的许多修饰词,虽不带具象的颜色,却能带来同样的心理感受,便也构成了冷暖色调词。
  例: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找出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归类、比较,感受表达效果。
  学生得出:“灰烬”“冷”“寂寞”“憔悴”“阴暗”都是冷色调的词,出现在对沦陷区的描绘中;“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为暖色调词,出现在对解放区描绘中。冷暖色调的对比,也是作者感情倾向的对比,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对沦陷区的悲愤痛心和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然在沦陷区部分,也出现了“芬芳”“新生”“细”“软”这些温暖词汇,原来是手掌摸索过江南时想起家乡的过往,与现在之殇对比更显伤痛。
  在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前两小节的意象的修饰语分别为“破旧”“熏黑”“干瘪”“失修”“贫穷”“悲哀”等,深情诉说祖国所受的苦难,第三节开始,千年古国有了新生,“古莲的胚芽”“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色调变得明快,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二、感受新诗意象之美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而成言;舍象忘言,是無诗矣。”在鉴赏诗歌作品时, 要探视诗人在诗中所安放的心灵世界, 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意象分析入手。
  1.由诗人背景初窥意象
  诗歌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特情感,而这种感受和情感与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经历的人生都密不可分。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摸索过的“土地”,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鸟儿竭尽最后的力量歌唱的“土地”,这些意象的选择都源于他们生活在抗战年代,炮火的摧残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对故土有着特别的情感。而牛汉《华南虎》中那只趾爪破碎滴血却有着火焰般眼睛的“华南虎”,郑愁予《雨说》中怀着爱来探访孩子们的“雨”,江河《星星变奏曲》中让人凝望渴求的“星星”,这些意象都透露着十年浩劫的创伤。因此,对诗人的背景进行相应介绍,才能让学生在解读意象时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用诗歌来解读相关背景,会使课堂更有诗意。俞志涛在执教《雨说》一课时,以梁小斌《雪白的墙》来补充诗歌的文革背景,同样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那段残忍的历史。《我用残损的手掌》里可出示戴望舒的《狱中题壁》,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处境。《乡愁》中,“邮票”里的故事可用余光中《梅雨笺》中的一节“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就留下了印烙”来印证,而“坟墓”外“我”与母亲的故事可用他《招魂的短笛》中的“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来补充,如此不仅巧妙介绍了相关情节,且创设了画面感,让课堂诗意萦绕。
  2.由组合关系解读意象
  与古诗中许多约定而成的象征意象不同,新诗的意象更为个性化、新颖化,有些甚至切割时空、无序跳跃。因此在意象分析中,对那些意象群落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分析,并根据它们的组合关系来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为表现乡愁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独具匠心地选择了颇具现代色彩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如果割裂来看,只能孤立地感受到诗人某一阶段的情感,唯有综合把握,才能体会这遵循时间顺序、呈层层递进之势的四个意象,使诗歌在乡愁的表现领域上达到了发前人所未发的美学境界。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以同一主题生发出若干繁复意象,看似跳跃割裂,然综合来看,会发现:“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是祖国饱经沧桑的过去和贫穷凋敝的现实;“‘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是未曾实现的希望;“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是祖国生机勃勃的新貌。将这些蒙太奇式剪辑的意象组合起来,会发现这是诗人对祖国历史、现实、未来的哲理性认识和深厚情感。
  3.由自我创作运用意象
  将意象入诗,是学生们领会意象触摸诗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在《乡愁》一诗的学习中,笔者布置了如下作业:
  选择一种意象,表达你的某种情感。
  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笔者没有让学生“为赋新诗强说愁”,一定要表现乡愁,而是根据他们的日常情感,選择意象来表达。学生的习作充满惊喜。
  例1:感动/是捡橡皮时/叠着的两只手/我一抬头/望见你清亮的眸
  例2:欲望/是微小的花蕾/隐秘地/等待绽放
  例3:暗恋/是小时候听过的童话/却没有/出现在明天
  例4:尴尬/是那半青的桔/酸涩混杂干甜/咽不下/吐不出/只是脸上微微发烫
  三、感受新诗意境之美
  杨匡汉在《中国新诗学》说:“‘意境’是诗人在客观景物和主观情趣相统一的基础上”,“用诗的特定思维方式所创造的一个新的时空。”这个新的时空,有情有景,也有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便离不开诗歌的留白艺术。如何来品诗歌之意境?不妨溯源而上,用补白法一探究竟,看看诗歌留白处能生出怎样的丰富意境。
  何其芳的《秋天》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字面上我们看到震落的露珠,静立的镰刀,装着肥硕瓜果的背篓,字面外能感受到什么呢?伐木者劳动的欢欣愉悦,农人收获后的满足闲适。同样,可以请学生在每小节后,分别添上农人、渔人、牧羊女的心情,由此感受诗歌留白处的回味空间,感受诗歌言不尽、意无穷的诗美效果。
  诗歌也常因语言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而产生空白之美。江河《星星变奏曲》中,“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诗人向往的生活,也是那时的人们理想化的生活。然而,诗一样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婉转的?深情的?幸福美满的?湖一样柔软的晚上又是一个怎样的晚上?清澈的?恬静的?梦幻的?每一个读者对“诗”和“湖”的不同印象,都会使他对诗歌的感受不一,为诗歌营造出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运用经验体会,说说他们所理解的诗、所见过的湖,从而感受诗歌中这模糊却令人遐想的悠远意境。
  诗歌的留白还能带来理解上的多义性。顾城的《远和近》中写道:“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诗歌惜墨如金,天地间似乎只剩下了你、我、云这三个角色,却演绎了许多读不尽的东西。鼓励学生大胆感受,畅所欲言,猜测诗歌表达的种种可能性,爱情诗也好,哲理诗也可,在探讨猜测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诗歌留白所带来的无穷意境和广阔天地。
  人生道路,不乏你追我赶的疲惫,幸而有诗歌创造了迷人又充满才智和想象的时空。仅以一己之见来总结一些解读和教学的方法,希望沉寂的新诗课堂能焕发神采,希望新诗——诚如金戈老师所说的——变成我们的心诗。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古诗文教学重“言”还是重“文”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两者往往不能兼顾,更多的教师从实用主义出发,为了追求“高分”,过于重视注释翻译,轻视文本。如此的教学方式,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致使学生以为文言文就是机械背诵,因而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文本一定要深挖,让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能展示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再让这些观点在课堂中产生碰撞,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发
要学生学好语文,就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课上得深入浅出,饶有情趣,学生自然会感兴趣,而这种兴趣可形成最佳的心境,使学生的内驱力得到理想的发挥,促使他们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言谈活泼。有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样往往能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读诗使人灵秀”,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诗歌学习有整整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当然要抓住这一契机,以《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现代诗阅读的评价要求为立足点,从学生立场出发组织课堂,调整课堂,带领学生来一场诗歌的文学之旅。下面谈谈笔者曾经做过的一些尝试。  一、以读养诗情  此处所说的“读”,应该是诵读。课堂上,笔者主张学生在第一遍读准全诗(不读错音、不漏字、不
如今语文教学强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往教师独霸讲堂的局面已经逐步改变,新的教学观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中国有句老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其自主学习,这才是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自学质疑,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孩子,在掌握和书写汉字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作文本常常变成错别字的“大观园”。本文主要呈现不同年龄段学生掌握及书写汉字的错误情况,分析其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希望对以后的中学汉字教学有所帮助。我们对初一至初三各一个班共120人进行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及一些分析。  一、汉字书写错误情况分析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项调查内容。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
[摘 要:亲社会行为一直以来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大量的研究探讨幼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之相比,关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数量较少。而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亲社会价值取向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应当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两个大的方面入手。  关键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首次提出亲社
[摘 要:随着中国法律体系的改善,我国居民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斷提高,中国也对培养法学人才更加的高度重视,因此中国的各大高校也陆续开始了对法学这一专业的研究开展。在高校内开设专业的法学教育课,在实际的探索中,高等教育法学的内容的发展和教育有很多不足,本文将以此为研究背景,以此来对我国高等教育中法学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法学教育情况,为促进法学教育课程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建议,
人类的精神是依靠伟大的经典来延续的。喜欢读书的人每天都离不开书,就像离不开一日三餐一样。化用苏东坡的话就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学生通过读书来继承文明,来成人成材。学生不读书,精神得不到滋润,人的品味、理想、追求就低,不能算是真正受过教育。  在衡量我们的饮食健康与否时,医生给我们的建议是要符合膳食营养金字塔,这样才能均衡营养,成就健康体魄。那么,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否健康营养呢?用饮食来
当初的漂泊西南,日后的四海为家,老学生们在“追忆逝水年华”时,将家国情怀、战争记忆、青春想象以及“师道”理想糅合在一起,构建起让后来者惊叹不已的“联大神话”。  所有关于西南联大的追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生活上的艰难”压不住“精神上的愉悦”。当时也许多有抱怨,今日看来,却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九年联大,最让后来者怀想不已的,很可能正是此逆境中师生“打成一片”,一起经历苦难,一起探索学问
【真题传真】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汉·刘向《说苑》)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佳作展示】  剖世间之理,辨万物之趣  陈艺洋  苍然世间,莽莽榛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若获悉万物之理趣,岂并不易事也哉?  汉代刘向曾在《说苑》中写道:“夫耳闻之不如目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