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早期土壤入渗动态

来源 :植物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y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入渗是决定雨水或融水通过地表再分配给土壤的关键,影响着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为研究北京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火烧迹地早期土壤入渗特征及其结构性控制因素,在火灾发生(2019年3月)的当年对火烧和对照样地的0-20 cm土壤进行为期8个月(5-12月)的采集,测定分析土壤结构和入渗对火烧干扰的响应及随土壤深度和时间的变化,并通过路径分析探讨火烧和土壤结构性质对土壤入渗的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1)土壤各结构指标(除小团聚体外)随土壤深度和时间变化总体具有浅层>深层和6-8月>其他月份的趋势.火烧改变了土壤结构原有的垂直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规律,火烧后2个月土壤>5、2-5和1-2 mm团聚体含量和容重显著增加,其余指标均显著减少.随土层加深和时间推移,火烧的作用减弱,但与土壤深度和时间变化具有明显的交互效应.2)土壤入渗特征随土壤深度变化缓慢,但随时间变化显著,表现为雨水较多且出现强降雨事件的8月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入渗总量和饱和导水率最大.火烧后0-5 cm和6-9月的土壤入渗过程与对照相比差异较大,各月土壤入渗特征均下降,出现峰值时间提前1-2个月.3)火烧显著影响土壤结构性质,而土壤入渗性主要受土壤结构性质的直接影响.在未受火烧干扰的情况下,土壤的入渗性受到土壤团聚体、容重和持水量的正效应以及孔隙度的负效应,有机质含量和初始含水率对入渗性的直接影响均不显著,但有机质含量可以通过影响孔隙度或持水量间接影响入渗性.火烧后土壤初始含水率是唯一显著且直接影响入渗性的因素,且初始含水率越高,土壤入渗越慢.综上所述,火烧会改变或解耦火烧迹地早期土壤结构对土壤入渗及其内部的作用程度及途径而间接影响土壤入渗.
其他文献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和长江中下游南岸一侧,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近半个多世纪来已有百余艘船只离奇沉没失踪,因此该水域被称为“中国百慕大”.沉船原因众说纷纭,前人对该水域做过水下考古、物探等多项调研,但仍未探明沉船事件的确切成因.作者近年来对该水域作了多次气象、水文、地质调研和物探与钻探,发现老爷庙水域沉船事件与该区气象、水文动力条件和地质地层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对老爷庙水域沉船记录、气象观测数据和两处代表性钻孔的分析发现,老爷庙水域沉没的船只大都掩埋于水底16.1 m至31.3 m厚
利用华北地区51个气象站1965-2018年逐时降水资料,通过Bootstrap方法、Mann-Kendall(MK)检验、滑动t检验、Pettitt检验、小波分析(Morlet)、小波相干谱、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不同分区(东区、北区、中南区)夏季持续性(持续时间大于6h)降水过程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各区域影响持续性降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论 表明: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华北东区为持续性降水的多发区,该区具有降水量大、历时长、峰值雨强大的特点,54年以来该区持续性降水占总降水的场次比重、持续性降水量
受高温天气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等影响,干旱已成为福建省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基于2018年MODIS时序数据构建TS/NDVI和TS/EVI特征空间,对比分析二者特征空间参数差异并计算对应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N与TVDIE;在此基础上,依据站点土壤相对湿度数据进行TVDIE 、TVDIN相关性分析、TVDI干旱等级区间划分及验证.结果 表明:EVI能更好地克服NDVI在高植被区易饱和的问题;TS/EVI干湿边拟合效果优于TS/NDVI且TVDIE与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高于TVDIN;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植物能够改变自身功能性状及时调整适应策略,因此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地反映植物对草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然而在内蒙古草原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开展草地利用方式影响的研究略少.该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4种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长期自由放牧、割草、短期围封和长期无干扰的影响下优势种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以期从功能性状视角
利用1949-2018年台风资料、海南历史灾情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观测分析、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综合台风强度和灾情,识别出1949年以来共24个影响海南岛的强台风事件(以下简称HNVTE),并从时间分布、源地路径、发展变化与破坏潜力以及海温背景4个方面分析其气候特征,结果显示:HNVTE在总体呈减少趋势的基础上,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还存在集中发生活跃期和长期沉寂间歇期的年际变化特征;HNVTE发生在下半年,高发月份是9月和10月,但10月发生概率有明显减少趋势;HNVTE中T
量化种群水平植物物候空间分异的遗传表达与表型可塑性,对于合理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动态的影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该研究以祁连山广泛分布的优势常绿针叶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排露沟流域5个海拔带20个样地的156株样树进行连续两年的物候过程监测,研究了物候表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结合同质园移植实验,解析了物候空间分异的遗传分化成分,并借助岭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探讨了环境因子对非遗传分化部分(即表型可塑性)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青海云杉表观物候期均随海拔升高而呈现推
Epichlo(e)内生真菌能够影响宿主植物的抗病性,但目前关于内生真菌感染对宿主邻生植物抗病性影响的研究很少.该研究首先调查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天然草地中植物病害发生情况,发现在常见牧草中禾本科植物病害最为严重,其中感染内生真菌的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的总病情指数最低.进一步比较了与羽茅邻生及非邻生植物的病害差异,结果显示羽茅显著降低了邻生羊草(Leymus chinensis)、狼针草(Stipa baicalensis)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的褐斑病
植被图通常采用不同的颜色并结合符号来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以期更加直观、清晰地将植被类型信息传达给读者.如何通过色彩和符号的合理搭配来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是植被制图中的关键步骤,尤其是对于植被类型较丰富的区域,植被图的色彩和符号设计更为复杂.植被图图例系统建立在植被分类系统之上,近10余年来我国的植被分类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最新的植被分类系统基础上,提出一套植被制图色彩和符号设计方案,用以指导当前的植被制图工作.该研究整理了地图学、植被图以及其他专题地图色彩和符号设计的要求,提出了
中华蚊母树(Distylium chinense)是华中地区特有种,在三峡库区局部地段占优势形成群落.对三峡库区不同生境下中华蚊母树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为其保护及消落带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数据分类和排序等方法,对中华蚊母树群落物种组成、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共发现维管植物56种,隶属于36科54属,植物区系以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生活型以草本和灌木为主.自然消落带灌木层重要值最大的是中华蚊母树,草本层重要值最大的是藤本
为了探明典型荒漠灌木优势物种黑沙蒿(俗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光合过程能量中分配对环境波动的相对变化及其长期调节机制,该研究于2018年4-10月在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同时使用MONITORING-PAM多通道荧光监测仪和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量仪对黑沙蒿叶片的最小荧光产量(Fo)、最大荧光产量(Fm)、稳态荧光产量(Fs)、光下最大荧光产量(Fm)、净光合速率(Pn)、暗呼吸速率(Rd)、蒸腾速率(E)和叶片气孔导度(gs))进行现场测定,在实验室内计算比叶面积(S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