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厉其固,采补本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ming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一反三”、“由此知彼”、“温故知新”这些古代经典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先导。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知识的习得是不断累加的结果。学习总是由一点开始,逐渐延伸,形成一条线,进而扩展到一个面。可见,学习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知识的迁移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在不同学科间、在旧识的淬厉中,在新知的探究中,学生不断吸吮知识的养分,以丰富大脑的信息。
  一、掘井汲泉——生活经历迁移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因为教材中所展现的景观、故事、经历,甚至人文、历史,都是生活的缩影,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唤起沉睡的记忆。尤其小学生,他们正处于感性认知阶段,生活能带给他们感官的刺激,丰富情感积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融入生活元素,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给语文教学增添活泼生动的色彩。
  (一)融入情感
  情感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如同一口井,井下蕴藏汩汩溪流,只待懂得之人去挖掘。比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满溢了浓浓的母爱。作为一位母亲,即使身体再瘦弱,即使挑起超出身体负荷的重担,也不会退缩,仍然为子女遮风挡雨;加上文中母亲质朴的言语,衬托出母亲伟大的形象。但是,我们的小学生,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习惯了被呵护、被照顾。要体会这篇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师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的生活琐事,在课堂上模仿母亲的语言或肢体动作,以便酝酿感情。在课文解读中,教师再融入情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模仿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课堂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地还原生活,为学生创造体验生活的空间。比如,《黄山奇松》一文,辞藻华美,是一篇写景佳作,重点突出了黄山松树之“奇”。在教学中,教师尽管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现出“黄山奇松”的瑰丽景象,但对于未到过黄山,未领略过黄山松树之“奇”的学生来说,仍很难产生共鸣。为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熟悉其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次“小导游”活动,让学生模仿导游为大家介绍黄山松树“石作母”、“云当乳”的奇特景观。这样,不但令学生熟悉了课文,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生活知识的迁移。
  二、淬厉其固——原有知识迁移
  “温故知新”是知识习得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作为语言类学科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品读回味的过程。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特别是经典名著,或是能启迪智慧、引发思考的文章,要反复阅读。每读一篇,就是将旧知淬厉涤新的过程。只有反复体味,才能与作者产生深度的心灵碰撞。朱熹若没有日读十遍《大学》的经历,又岂能创出“读书六法”,以供后人领悟学习呢?
  (一)知识迁移
  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某种共通性,特别在新旧知识之间尤为明显。所以,在知识的迁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通过类比、举一反三等方法去理解消化新的知识。如,《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诗人辛弃疾所作的田园词,词中对三个儿子的描绘栩栩如生,再现了一幅宋代乡村风景画。全词借助对温馨田园生活的描写,反衬出词人一心抗战、收复中原的热忱。而其后学习的《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所作,韵律、意境、词中所展现的作者志向等,均与前作相似。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习所掌握的解读方法,特别在意境、韵律方面来理解《清平乐·六盘山》中作者的内心世界和革命胸襟。
  (二)方法迁移
  学习方法的迁移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得更为广泛。同一文体或相似文体的课文在阅读中具有极高相似性,有助于学生从固有的知识中总结学习经验、汲取营养,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提升解读效果。如记叙类的课文,大致以写人叙事为主线。在解读时,要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叙事技巧;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些要素入手探寻文章主线,并根据主线来理清文章的框架;最后要重新阅读课文,对文中的语言、心理活动、关键词等进行深入剖析,以透彻解读文章。
  三、勾连反思——读写知识迁移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品读名著、教材,既增长阅读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便是读与写两大教学主题的完美结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使学生在领略到文本写作技巧与文字魅力的同时,能够内化,达到“使其言皆出自吾之口”的境界。
  (一)提炼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极具写作参考价值。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文章价值,积累词汇,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以提高自身写作能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悬念所在,也是文章发展的主线。文章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开篇一二自然段,设置悬念,激起读者遐思;中间的三至五自然段,讲述旅行者如何发现山谷中雪松的秘密;最后一段指出全文的写作主旨,揭示不屈不挠的人生哲理。文章从设置悬念开始,到引领读者去探寻悬念,再到揭开悬念——告诫读者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对小学生的写作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仿写
  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仿写课文。首先,归纳总结文中的描写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其次,选取相近的题材,突出景物的个性特点,如描写树木、草、花等景观。第三,模仿文中题目,如 “花园的秘密”,突出写花园里一年四季花开花谢,唯有常春腾四季常青,为整个花园增添一抹绿色,特别是在万物凋零的隆冬,带给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其四,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运用排比、拟人等写出常春腾的个性。最后,在结尾处突出全文主旨。这样学生在勾连反思中,实现读写知识的迁移。
  四、采补本无——其他学科迁移
  学习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这不仅运用于学科内部不同知识之间的反思,还可运用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迁移。尽管知识各有不同,但学习方法却不乏共通之处。特别是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其包容性与其他学科正好形成互补、互促的作用。
  (一)与历史结合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这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解析一首诗词时,仅仅了解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否则无法理解作者作品的用意。如《石灰吟》一诗,如果学生不了解诗人所处的明英宗亲征被俘的历史事件,不了解明代士人的政治抱负,就无法深刻地体会字里行间的浩然正气,诗人那刚正不阿的气节。可以说,历史知识是学好诗词、文言文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插入历史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历史故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音乐促情趣
  音乐是另一门与语文学习关系紧密的学科。音乐有助于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一方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增强课文学习的代入感,改善阅读的氛围。如上面所提到的《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教师在音乐伴奏下,娓娓地朗读课文。随着音乐的起伏,渲染了情感,营造了一个与文章情境相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积累知识。教师在建构生态课堂的过程中,杂糅生活的知识,帮助学生运用生活元素迁移到知识的学习中;教会学生在固有的知识中,淬厉固本,并挖掘其中的新元素;同时运用本学科内的知识,进行勾连反思,将阅读与写作巧妙融合,使学生在习得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吸收,达到采补本无的目的。
  (责编韦雄)
其他文献
曾有幸听了南通名师郁红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听后受益匪浅。郁红老师这节课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美,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中,既通过读感悟了课文,又提高了写的能力。我觉得,郁老师这一节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特色一:以多媒体为载体,精心创设柔美意境  【教学片段】  师:播放柔美的音乐,用多媒体出示画面。(书中插图)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生
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教学的全面性、整合性、有效性。综合性本是语文学习最本质的特点,它指的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设置综合性学习对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审视当前语文课堂,因片面理解“综合性”,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一些怪现象。  一、看似以学定教,实则学路一开,导致
常言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评议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古诗教学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古诗难教难学。对低年级小学生古诗的启蒙教学,更要注意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如何,这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学生思维的构建及课堂教学的深度和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片,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教学中,融入“便教利学,面向学生,注重实践”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教师教学中的创造性发挥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并准确把握教材的走向。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日渐重视,教学评价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恰当的评价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精彩的评价点缀着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无限的魅力。  一、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导向性  导向性就是引导事物向着某个方向或某个方面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具有这样的功能。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多提出鉴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教师的评价,不只停留于表层的简单肯定,而是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将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如设备、音像、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实践证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使语言文字形象化,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市“小学教师信息能手语文优课展示”活动,聆听了几位老师分别执教《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领略了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历史故事类课文。对于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我们需要在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突出文体特征,通过在有步骤、有引领的品读中,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感受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探求其中的细节和底蕴,促进学生对此类文体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一以贯通——读出线索  在初读历史故事类课文时,要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脉络,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等,让学生在初次品读中边读边思考,迅速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及小恩科西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本课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起始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点。那么,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阅读教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经纬论”,其基本理念是:教一课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经”,以字词句的学习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使字词句的教学寓于读书训练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得到了张扬,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笔者在平常的小组合作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合作流于形式,只讲求表面上的热闹;学生各自为营,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等。在此,笔者就如何以倾听来提高合作效率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组合作中的倾听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