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v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幸听了南通名师郁红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听后受益匪浅。郁红老师这节课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美,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中,既通过读感悟了课文,又提高了写的能力。我觉得,郁老师这一节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特色一:以多媒体为载体,精心创设柔美意境
  【教学片段】
  师:播放柔美的音乐,用多媒体出示画面。(书中插图)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生:(读课题不够柔和)
  师:月光是那么柔和,你再读读看。
  生:(再读,读得非常柔美)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柔和的月光洒满小院。
  生2:月光下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生3:月亮圆圆的,很美,在这样的夜色中,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赏析】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郁老师把握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柔美的音乐,在这柔美的音乐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柔美的感情基调,然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在如此美的意境中,学生马上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为精读做好了铺垫。
  特色二:以赏读歌谣为突破口,巧妙切入内容
  【教学片段】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1:月光下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生2:月亮圆圆的,很美,在这样的夜色中,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教师板书歌谣,学生自由读书中五首歌谣)
  师:你能感受到什么?
  【赏析】
  文章的切入点是否巧妙,对能否上好一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的切入点可以是一个词或一段话,要想找准切入点,必须熟读文本,理清文本的外显主线和内在情感主线。《月光启蒙》这一课的外显主线是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内在情感主线是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一课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郁老师在熟读文本,理清主线的基础上,巧妙地以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切入课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特色三:以富有变化的评价,艺术地指导学生读书
  【教学片段】
  生1:有感情地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打开楼门洗衣服的情景。
  生2:有感情地朗读:“月亮出来……脆脆的。”
  师:你读得很投入,读时眉毛、眼睛都在动。
  【赏析】
  学生读得好,郁老师并没有以一句“你读得真好”或“你读得真有感情”来评价,而是评价得很具体,在评价中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能听朗读想象画面,带着感情朗读时表情要富于变化。
  特色四:以独具的匠心,精心设计主问题
  【教学片段一】
  教师播放柔美的音乐,多媒体出现月光下母亲搂着孩子的画面。
  (教师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1:柔美的月光洒满小院。
  生2:月光下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生3:月亮圆圆的,很美,在这样美的夜色中,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歌谣)
  【赏析】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郁老师设计的问题很有指向性。郁老师本就想以学生的回答引出歌谣,以歌谣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内在底蕴。整个过程,从教师的提问到学生的回答,都让人感觉非常自然,毫无牵引之嫌,这是因为,郁老师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赋予了这个问题明确的指向性,尤其是音乐、画面的辅助作用,使学生自然就能想到与歌谣有关的画面。
  【教学片段二】
  师:自由读书中五首歌谣,说说你最喜欢哪首歌谣,为什么喜欢或者感受到了什么?
  ……
  师:母亲除了用歌谣启蒙我,还用什么启蒙我?自由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母亲是如何启蒙我的?
  【赏析】
  以上的两个问题便是郁老师为这一课设计的主要问题,这两个问题体现了少而精的特点,其余的小问题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提的。可以看出,郁老师设计的问题独具匠心,具有整合性特点。以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把课堂聚焦到教学的关键之处的有效方法,而主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少而精。一篇课文,教师只需设置极少几问,然后引导、点拨学生由此引发开去进行思考讨论,而教师本人则应像一位放风筝的大师,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都能应付自如地掌握着手中的线,展现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将风范。
  特色五:以感人的情境创设,完美地达到读写结合
  【教学片段】
  多媒体显示母亲失去记忆后苍老的脸,出示作者见到母亲失去记忆后写的一首感人的诗,师生齐读(当时不少听课老师都感动得流泪)。
  师: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_____,想起______,想起_____。请同学们将句子补充完整。
  生: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歌谣,想起母亲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想起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
  【赏析】
  通过郁老师如和风细雨般的课堂教学,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生已感悟得很深,正缺少一个抒发情感的平台。此时,郁老师创设了如此的意境,设计了如此的练习,学生怎能不文思泉涌?一道看似简单的语言训练题,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使读与写得到了完美结合。这首语言训练题成为这堂课完美的尾声,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感觉意犹未尽……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前不久,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建成“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杨献荣为我们执教了《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沪教版)一文。课堂上,明了的三次阅读(初读——再读——三读),简单的三个板块(粗知内容——体悟情感——学习表达),递进的三层问题(课始发问——以问追问——以问教问),真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明白了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杨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撩起了阅读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这种交流更加顺利、通畅。除此之外,最有效的增进师生双向互动的方法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疑点进行讨论,对学生的状态即时评价反馈,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的课堂提问似乎依然“枝繁叶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将作者浓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当我们通过朗读、体悟和回忆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时,他们才能回想起自己生活中那感动一瞬的细节,而那一刻,再将这种感情凝固于笔端,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为例来讲述。  一、读课文  课文中,作者回忆与母亲生活几十年时是这么说的:“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拉着我的手,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
区“领航杯”教学大赛,均为骨干竞技,课题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鸟语》。文章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应该不难教,但很多老师一开始就不知道究竟应该教什么。于是,我和老师们共读、共教、共研,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时光。如果说“聊读中解码文字,追忆里品味真情”是此课的境界,那么追本溯源,应是备课过程中的磨砺。  一、语文被品德化的教学现状  我曾听一位老师上这节课,他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文中哪些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小学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块“处女地”。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生活体验,使得他们的语文思维呈现出了多样性、灵动性、发散性等特征,因此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番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性和学生语文思维的流动性使得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让语文课堂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再具有“张力”和“弹性”,让学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要全面发展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连基本的语文能力都不能达到,常常游走在课堂阅读的边缘,制约了教师在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引导。如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现从自己在《船长》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践入手,来谈谈关于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初读悟体验,抓好基础内容  《船长》这篇文章设计非常独特,堪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经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主题单元“过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本文少有浓墨重彩的大力渲染,处处点到为止,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下面,笔者将以《老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两个片段教学为例,略谈自己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商榷。  片段一:学习第2自然段(课文: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是民族生存进步的动力,而教育是民族兴旺发展的灵魂。创新的教学活动就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中升华,构建别有洞天的创新教学舞台。  一、教师在创新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  1.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个性得到解放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合作学习,感情上会
在当下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没有从童话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样式出发,没有基于儿童的特点及儿童的需要设计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童话教学课堂,导致课本中的童话对儿童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下面我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这一课例,谈谈基于儿童的童话教学。  一、创设童话的情境,激发儿童的阅读力  师: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谁来了?(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只见小野猪拱起尖尖的嘴巴开心地跑来,小袋鼠挺着自己
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魔术棒一点总是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经常挥一挥“魔术棒”点“词”成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一、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一些比较陌生、比较抽象的词语,他们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品析词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