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自探 自主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建成“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杨献荣为我们执教了《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沪教版)一文。课堂上,明了的三次阅读(初读——再读——三读),简单的三个板块(粗知内容——体悟情感——学习表达),递进的三层问题(课始发问——以问追问——以问教问),真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明白了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杨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撩起了阅读教学云遮雾罩的面纱,让许多老师有了拨云见日的顿悟,懂得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一、初读,自问
  实录
  师:(出示第一节课文总起句“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你有什么困惑?
  (学生发问)
  师:根据课文的表达顺序,我整合一下同学们的困惑,那就是:1.偏爱图书馆里哪些地方的小镜头?2.偏爱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为什么“更偏爱”?
  学生带着问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赏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发现问题是“自问自探”教学的关键。问题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思,有了反思,思维便应运而生。但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课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学生阅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回答“是什么”、“写什么”、“怎么写”等知识性问题;一类是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回答“学什么”和“怎么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等学习策略的问题。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学习从问开始,有问才有教,才有学。自称是“自问自探”教学模式忠实践行者的杨献荣老师,在课始审题后,便拎出课文第一节的总起句,让学生自己先“学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想学什么、怎么去学;再对“问”进行分析,将个性的问题归为共性的问题,巧妙地将教师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问题,准确地诠释了“自问自探”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条主线展开的、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同时探索学和教问题的小学阅读教学的革命。
  二、再读,追问
  实录
  (学生阅读后,师生交流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小结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追问:你现在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我”和图书馆里的人们表现的原因?
  (学生默读、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赏析:提出问题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实施“自问自探”教学的核心。杨献荣老师没有包办代劳,那是“师教”;他也没有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就叫学生回答,因为那是“生教”;而是在答案中追问原因,在“自问”的前提下进行“师问”。“师问”不是问问题,而是以问促思,以问拨难,以问追问。杨老师在没有和学生做任何课前接触的情况下,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个学生,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即“自探”。自探是对自问的探究,一方面探究解决自问的策略,找到自问的答案;一方面探究自问的策略,不断地自探新的问题。
  三、三读,促问
  (教师小结学法)
  师:同学们现在有什么问题?
  (没有学生提出问题)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1.作者是如何表现人们“争先恐后”进大门的?
  2.三处小镜头的写法相同吗?
  3.三处小镜头的写作顺序可以颠倒吗?
  4.为什么只详写三处小镜头?
  5.结尾处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再读,交流汇报。(略)
  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什么提出的?
  (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赏析:阅读教学必须“言意兼得”。杨献荣老师在教学中优先关注“意”的解读,但“言”的探究也紧随其后,切实引导学生在文本言语形式中走上一个来回,咀嚼出另一番语文味,欣赏另一道语文风景。解决问题不是自问自探教学的终结,师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探索提出问题的思想,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提出新的问题。杨老师在问题的答案中追问原因,不但提升了学生问题的层次,形成规律性,帮助学生学会提问、习得方法。即在“写什么”“怎么写”的激活下,根据个体知识或合适图式,形成认识问题——对教材内容与结构的整体性模糊认识;在“学什么”、“怎么学”的激活下,找出未知或要建图式,形成方法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在“悟什么”、“怎么悟”的激活下,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形成情感问题——对教材的价值取向和作者情感态度进行选择、认同。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倡导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建成在观摩了杨献荣老师的示范课以后,称其对“自问自探”教学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补充和完善;并希望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像杨老师那样,在阅读教学中以“自问自探”为轴,以朗读训练为径,以字词句篇为纬,努力建立自己的问题框架,坚持从“问”开始,以“问”贯穿,用“探”来推进,在“问”与“探”的过程中,展开学习,在这一链条上的齿轮相互咬合,形成一种新的符合新课程精神的学习模式。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感悟,把感悟真正落到实处呢?本文以《草船借箭》为例,撰文如下。  一、悟之准备——创设情境  感悟,是基于某种特定情境的,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感悟也就不成其为感悟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能保障有效阅读的良好契机与氛围,披情入文,使学生自觉、有效地感知阅读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是开山的斧,“问”是深耕的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可见,“有效质疑”是现代小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是他们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比比皆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把课前精心设计的各种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仅有大米,没有善于烹饪的巧妇,同样难得美食。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课堂也难呈现出精彩。精彩的教学设计是执教者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智慧的结晶。笔者就以《小露珠》一课的多次教学设计为例,简单阐述实现教学设计生长的策略。  一、精选内容,教学设计准确而本位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 “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
低年级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要能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该学段的认字量占到了小学阶段识字量的50%。这个数字足以证明低年段识字任务的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完成听说训练的同时完成识字任务,显然是个矛盾点。陶行知为此提出了要关注生活,从生活入手,识字生活化的观点。  那么如何弥补课堂识字的不足呢?笔者认为,要找准生活识字的根,架起识字的桥,在学以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是编者根据一定的目标,用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文字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语文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常常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歌德曾说过:“文字人人都认得,关键是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作为一名教师,寻找文本的突破口,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
作文内容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这次习作,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在故事里,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认真改一改。    设计理念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让儿童保持想象力,并有效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这不仅对儿童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利,而且对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将产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教学亦然。观如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专注于文字的识记与文段的背诵,学生之于阅读却是走马观花,不知其美,不知所学,转身即忘。要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层级阅读教学是剂“良方”!如果把文章阅读比作高山的话,那么层级阅读教学便是上山的台阶,拾级而上,便能由表及里,领略别样美丽。本文以苏教版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为例,分析如何逐层递进,实现阅读层
习作内容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是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能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可能是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也可能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叔叔、阿姨……选择其中的一位,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们执著追求的精神。如果你觉得还有其他的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要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表现出来。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能写出内容新颖、构思精巧的文章,是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并注意观察。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就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一、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驰骋  在指导学生描写一处家乡的景点时,在描写枫树湾这一处时,学生写出了精彩:“微风一吹,树上的枫叶有的沙沙作响,像在演奏欢迎曲;有的缓缓落下,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无数片枫叶落下
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的情景,通过对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个场景的描写,表现了泗水河畔盎然的春意和师生间浓浓的情谊。文章语言优美,说理透彻,师生的深情如同清泉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载体,以走进语文的广阔天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一、搜集、处理信息,构建展示自我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