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zqzq7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教学的全面性、整合性、有效性。综合性本是语文学习最本质的特点,它指的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设置综合性学习对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审视当前语文课堂,因片面理解“综合性”,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一些怪现象。
  一、看似以学定教,实则学路一开,导致非语文化倾向
  案例一
  学生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苏教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交流得十分投入,我们已经知道了骆驮的脚掌、眼毛、驮峰的作用。那么,你们现在还认为它丑吗?
  生1:它不丑,我知道沙漠的环境很恶劣,但它的寿命可以达到35岁。
  生2:骆驮可以负重200多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续行走4天。
  (全班交流搜集的有关骆驮资料,下课铃声响起。)
  师:大家了解了骆驮很多优点,所以我们应该说:“它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案例诊断: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学定教的理念已被我们所认同。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作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执教老师注意了教材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调查研究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但是,就语文课来说,这节课并没能完成教学任务。当学生将注意力开始转移的时候,教师将自己的主导地位丧失,教学过程被个别学生的交流牵着走,课堂陷入尴尬境地。
  矫正策略:正确解读教材,弹性预设环节
  语文课的拓展延伸如果舍本求末,把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历史课等,则不应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的初衷。语文学习的跨学科特性,归根结底应服务于语文,为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服务。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弹性预设环节。重新审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片段,我们很明白教师其实想通过让学生了解骆驮的特点,回到文章主旨“我应该敢到自豪才对”。我将交流环节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得十分投入。我们已经知道了骆驮的脚掌、眼毛、驮峰的作用。其实骆驮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同学们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交流我们搜集到的骆驮值得自豪的资料,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驮在环境很恶劣的沙漠生存,寿命却可以达到35岁。
  ……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弹性设计。在教学时,即使学生“走偏”,教师也能及时调整,进行引导,真正服务语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现象二:看似口语训练,实则主次颠倒,导致活动娱乐化
  案例二
  下面是一年级口语交际课《水果世界》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西瓜是什么味道的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尝一尝,说一说。
  (教师现场切开一只西瓜,用汤匙分给学生,学生品尝后大声说出西瓜的味道。)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更是激动不已。
  案例诊断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的集体活动,强调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这不可避免地使语文化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的色彩,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如何把握“娱乐性”的度,却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以上的课堂教学片断中,许多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吃”上,更多的感觉是开心好玩,而忽视了“说”。“娱乐性”固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也导致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迷失了它原有的功能,走上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
  矫正策略:利用生活经验,扎实口语训练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应学生根据自己独特体验,引导他们说出有个性的语言。学生年龄虽小,但平时的耳闻目睹也使他们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如果忽视这些,把学生在生活中已反复体验过、实践过的东西拿到课堂上演练,既浪费时间,又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而且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割裂,消解了综合性学习的学科特征。
  尽管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非语文”的东西不少,确有“不务正业”之嫌,毕竟为学生打开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让他们纵马驰骋。作为教师应指引这匹“马”向正确的方向奔驰,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这种交流更加顺利、通畅。除此之外,最有效的增进师生双向互动的方法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疑点进行讨论,对学生的状态即时评价反馈,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的课堂提问似乎依然“枝繁叶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将作者浓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当我们通过朗读、体悟和回忆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时,他们才能回想起自己生活中那感动一瞬的细节,而那一刻,再将这种感情凝固于笔端,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为例来讲述。  一、读课文  课文中,作者回忆与母亲生活几十年时是这么说的:“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拉着我的手,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
区“领航杯”教学大赛,均为骨干竞技,课题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鸟语》。文章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应该不难教,但很多老师一开始就不知道究竟应该教什么。于是,我和老师们共读、共教、共研,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时光。如果说“聊读中解码文字,追忆里品味真情”是此课的境界,那么追本溯源,应是备课过程中的磨砺。  一、语文被品德化的教学现状  我曾听一位老师上这节课,他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文中哪些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小学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块“处女地”。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生活体验,使得他们的语文思维呈现出了多样性、灵动性、发散性等特征,因此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番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性和学生语文思维的流动性使得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让语文课堂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再具有“张力”和“弹性”,让学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要全面发展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连基本的语文能力都不能达到,常常游走在课堂阅读的边缘,制约了教师在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引导。如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现从自己在《船长》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践入手,来谈谈关于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初读悟体验,抓好基础内容  《船长》这篇文章设计非常独特,堪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经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主题单元“过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本文少有浓墨重彩的大力渲染,处处点到为止,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下面,笔者将以《老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两个片段教学为例,略谈自己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商榷。  片段一:学习第2自然段(课文: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是民族生存进步的动力,而教育是民族兴旺发展的灵魂。创新的教学活动就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中升华,构建别有洞天的创新教学舞台。  一、教师在创新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  1.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个性得到解放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合作学习,感情上会
在当下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没有从童话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样式出发,没有基于儿童的特点及儿童的需要设计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童话教学课堂,导致课本中的童话对儿童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下面我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这一课例,谈谈基于儿童的童话教学。  一、创设童话的情境,激发儿童的阅读力  师: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谁来了?(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只见小野猪拱起尖尖的嘴巴开心地跑来,小袋鼠挺着自己
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魔术棒一点总是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经常挥一挥“魔术棒”点“词”成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一、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一些比较陌生、比较抽象的词语,他们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品析词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
曾有幸听了南通名师郁红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听后受益匪浅。郁红老师这节课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美,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中,既通过读感悟了课文,又提高了写的能力。我觉得,郁老师这一节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特色一:以多媒体为载体,精心创设柔美意境  【教学片段】  师:播放柔美的音乐,用多媒体出示画面。(书中插图)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