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学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探知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历史课程教学要点,从预学引导开始,突出背景史料、话题导引、协作探知与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在有效融入课程探知的过程中深化理解识记,增强学生主动探知欲望,升华学生的历史学习实效。
关键词:高中历史;导学;话题;探知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出发,鼓励学生在自我预学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在彼此协作探知中增强破解疑难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导学单便成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导学单,顾名思义就是从培养学生的自我预学能力出发,围绕学生的整体学习认知发展需要,多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深入探知,多给他们相应的话题,让他们深思,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形成深度的历史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程的教学要点和学生认知难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认知框架体系,给学生更多拓展延伸的机会。通过导学单的方式可以活化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切实唤醒学生的大胆探知和尝试意识,促使学生根据相应的史料和话题主动探知,产生自学的动力;另一方面,能有效激活学生的主动探知求解的激情,使得学生在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中,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让他们真正喜欢上历史。
一、 增加背景史料,丰富知识要点
历史是历史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历史素养的重要载体。导学单可為学生提供多样的史料,它能为学生开阔眼界和思维,让他们在主动融入教材中获得深刻认知。在导学单中加入历史史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能让学生在教材情境中获得对新知的全新理解,感受更全面的历史知识。同时,导学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史料,能给学生更多对接教材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主动融入相应的话题中发散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与历史相应的史料,能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掌握相关知识要点。
导学单中多展现相应的史料,能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探索和主动尝试的机会。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一样认知,适时给学生呈现相应的背景史料,将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之中,促进他们的理解。如在《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中,教师运用背景史料增加的方式展现历史课程的要点,在新课伊始就条分缕析的展示给学生。教师从秦汉的背景史料,像“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泰半:三分之二),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叛)。”“汉兴,……上(指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乃下诏赐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均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2018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发布公告称,将暂停加征个别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关税,此次暂停加税的政策将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时间为3个月,涉及211个税目……”
在此基础上,可设计相应的问题“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税收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税收对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多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背景史料,发现其中的异同,了解名人对税收的理解,像马克思说过:赋税是政府机构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结合我国的税收特点,不妨引导学生从“赋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改善民生,服务大众”角度去探寻诚信纳税、依法纳税的社会价值意义,这样也可为学生更好理解税收相关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是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课程内容,多给学生相应的史料,引导
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解读过程中产生多维度认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同认知想法,多鼓励他们从教材背景史料中找出相应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真正全身心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在主动深入探求相应的史料中,找出前后发展变化的原因,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整体认知想法去探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探知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 预设话题导读,探解历史过程
导学单中的预设话题是学生学习和使用历史知识的重要引擎,是学生获得深层理解感知的重要手段。在导学单设计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预设话题,多给学生留相应的思考空间,多组织他们在主动探知求解中把握解题的技法,为学生更好探究历史现象及其缘由提供必要的条件。预设话题能让学生在聚焦历史知识要点中形成多维度认知,使学生在主动探求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原因中,产生多样化的独特感知,使得学生在主动融入探知求解中获得有深度的认知,产生对问题的独特思考。
教师要多为学生设置相关的热点话题,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看法与认知畅所欲言,这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在细化认知和深入思考中产生独特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为学生形成更全面、更具深度的认知奠定基础,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时候,教师运用对比的方式,给学生设置相应的导思话题。教师可建议学生从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角度进行对比,要求学生从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对中国革命影响角度,去深入思考其中的意义。教师可设置如下的思考话题: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怎样的异同?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分别颁布的文件有哪些?太平天国运动对辛亥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等等。很多同学在这样的话题引导下,一方面,能从运动和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当时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探知;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主动结合当时的背景,深入探寻事件的发生过程,能使得学生在不断聚焦教材文本中获得有深度的感知,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定认知思维发散点。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整体理解探知提出疑惑,并在学生难理解处多加讲解。 教师在设置相应思考话题的时候,可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和学生理解差异,多组织学生运用笔记圈划的方式找出自己的发现,引导他们深入探知,让他们自主参与到历史课堂中,真正深入开展新知的探究,产生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可结合学生不同想法,多鼓励他们对自己的阅读发现进行主动摘录和收集相应信息,让他们在有效融入教材解读中,找到更多可运用素材,增强他们主动探知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发展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支持小組探知,畅谈各自异议
导学单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应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知能力为主要任务,教师要多给他们相应的指点,给他们更多的自我思考时间,让他们在畅谈己见中产生多样化感触。教师可设置具有开放化的思考话题,支持他们在相应的话题探知中产生多样认知。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同认知想法,多给他们相应提示,引导他们以小组协作探知的方式深化理解,让他们能够在畅谈己见中获得深层认知,为培养他们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奠定坚实基础。
在《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学引导中,教师可建议学生根据教材文本的内容,从“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学习内容中设置相应的思考话题,让他们在主动融入小组探知中触动思维,给他们更多探索尝试的机会。以此为切入点活化教学,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一样理解,多给他们设置开放性话题:19世纪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引导学生从“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角度分析,像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产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当时,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等等。
在学生对世界殖民主义国家发展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处在传统状态;社会阶级矛盾正在激化中,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导学单的思考话题,从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等方面去思考,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角度去思考不利影响。很多同学在这样的话题引导下,能主动聚焦教材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整体认知,提出相应的设想,这样能使历史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提升学生学习实效的有效手段,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导学单设置话题,引导学生深化理解,能使得他们在主动团结协作探知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精彩,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不同小组学生的不一样认知,给他们相应的提示和引导,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解读内容,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提出自己的探知意见,教师要针对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纠偏,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开放话题延展,提升解疑技巧
解答问题的技巧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体现,导学单也同样承载着培养学生解题技巧的重任。在导学单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培养学生良好解题能力的素养融入其中,不断的渗透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导学单中的任务话题,不仅仅可以前置性的促进学生思考,更是学生自我拓展延伸有益补充,也是学生思维延展的有益途径。从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维的角度出发,教师不妨多给学生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在主动融入开放话题探知的过程中,产生多样化的理解和感知。以开放化话题导引的方式,鼓励学生深入探知,能在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中,强化解题技巧。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的学习探知中,教师可利用导学单设置相应的思考话题,让学生多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不妨给学生设置这样的思考话题: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上有怎样的发展历程?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朝代官员选拔,以发展的眼光去探究其中的特征。很快,很多同学从选拔的背景、依据、分类以及对社会的发展等影响角度主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从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去探寻其对近现代发展的影响。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科举制中找出三级考试以及命题依据,引导学生理解乡试由各省主持,考中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通过者称进士。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鼓励学生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找出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等特点,让学生在主动深入探知求解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理解。教师可在设置导学单时,有意留下一定的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研读主动提炼相应内容。
开放性的话题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题技巧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拓展延伸的时候,可结合他们的不同认知想法,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指点,鼓励他们提出相应的观点。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一样理解探知,鼓励他们从相应的史料中摘录相关信息,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历史探知中,找到更多可表达运用的素材,同时,让不同的同学相互讨论,让他们产生思维的碰撞,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此可见,导学单运用于历史教学,能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高效探知能力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思维。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预设空白给学生深思,
提供背景史料引导学生探知,多鼓励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总结完善学习方法,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在融入历史学习中获得唯物主义方法论和辩证主义历史观。教学中,教师也要及时围绕导学单的设计,给学生设置多样化探学路径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聚焦历史疑难要点中深化理解识记,这样可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也真正让学生喜欢历史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魏茜.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8.
[2]杨俊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7.
[3]蔡昀.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
[4]殷国兰.“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新校园,2009.
[5]甘谷列.论“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3.
作者简介:杨建胜,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清江中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导学;话题;探知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出发,鼓励学生在自我预学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在彼此协作探知中增强破解疑难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导学单便成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导学单,顾名思义就是从培养学生的自我预学能力出发,围绕学生的整体学习认知发展需要,多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深入探知,多给他们相应的话题,让他们深思,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形成深度的历史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程的教学要点和学生认知难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认知框架体系,给学生更多拓展延伸的机会。通过导学单的方式可以活化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切实唤醒学生的大胆探知和尝试意识,促使学生根据相应的史料和话题主动探知,产生自学的动力;另一方面,能有效激活学生的主动探知求解的激情,使得学生在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中,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让他们真正喜欢上历史。
一、 增加背景史料,丰富知识要点
历史是历史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历史素养的重要载体。导学单可為学生提供多样的史料,它能为学生开阔眼界和思维,让他们在主动融入教材中获得深刻认知。在导学单中加入历史史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能让学生在教材情境中获得对新知的全新理解,感受更全面的历史知识。同时,导学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史料,能给学生更多对接教材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主动融入相应的话题中发散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与历史相应的史料,能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掌握相关知识要点。
导学单中多展现相应的史料,能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探索和主动尝试的机会。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一样认知,适时给学生呈现相应的背景史料,将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之中,促进他们的理解。如在《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中,教师运用背景史料增加的方式展现历史课程的要点,在新课伊始就条分缕析的展示给学生。教师从秦汉的背景史料,像“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泰半:三分之二),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叛)。”“汉兴,……上(指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乃下诏赐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均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2018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发布公告称,将暂停加征个别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关税,此次暂停加税的政策将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时间为3个月,涉及211个税目……”
在此基础上,可设计相应的问题“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税收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税收对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多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背景史料,发现其中的异同,了解名人对税收的理解,像马克思说过:赋税是政府机构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结合我国的税收特点,不妨引导学生从“赋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改善民生,服务大众”角度去探寻诚信纳税、依法纳税的社会价值意义,这样也可为学生更好理解税收相关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是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课程内容,多给学生相应的史料,引导
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解读过程中产生多维度认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同认知想法,多鼓励他们从教材背景史料中找出相应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真正全身心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在主动深入探求相应的史料中,找出前后发展变化的原因,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整体认知想法去探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探知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 预设话题导读,探解历史过程
导学单中的预设话题是学生学习和使用历史知识的重要引擎,是学生获得深层理解感知的重要手段。在导学单设计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预设话题,多给学生留相应的思考空间,多组织他们在主动探知求解中把握解题的技法,为学生更好探究历史现象及其缘由提供必要的条件。预设话题能让学生在聚焦历史知识要点中形成多维度认知,使学生在主动探求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原因中,产生多样化的独特感知,使得学生在主动融入探知求解中获得有深度的认知,产生对问题的独特思考。
教师要多为学生设置相关的热点话题,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看法与认知畅所欲言,这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在细化认知和深入思考中产生独特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为学生形成更全面、更具深度的认知奠定基础,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时候,教师运用对比的方式,给学生设置相应的导思话题。教师可建议学生从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角度进行对比,要求学生从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对中国革命影响角度,去深入思考其中的意义。教师可设置如下的思考话题: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怎样的异同?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分别颁布的文件有哪些?太平天国运动对辛亥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等等。很多同学在这样的话题引导下,一方面,能从运动和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当时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探知;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主动结合当时的背景,深入探寻事件的发生过程,能使得学生在不断聚焦教材文本中获得有深度的感知,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定认知思维发散点。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整体理解探知提出疑惑,并在学生难理解处多加讲解。 教师在设置相应思考话题的时候,可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和学生理解差异,多组织学生运用笔记圈划的方式找出自己的发现,引导他们深入探知,让他们自主参与到历史课堂中,真正深入开展新知的探究,产生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可结合学生不同想法,多鼓励他们对自己的阅读发现进行主动摘录和收集相应信息,让他们在有效融入教材解读中,找到更多可运用素材,增强他们主动探知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发展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支持小組探知,畅谈各自异议
导学单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应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知能力为主要任务,教师要多给他们相应的指点,给他们更多的自我思考时间,让他们在畅谈己见中产生多样化感触。教师可设置具有开放化的思考话题,支持他们在相应的话题探知中产生多样认知。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同认知想法,多给他们相应提示,引导他们以小组协作探知的方式深化理解,让他们能够在畅谈己见中获得深层认知,为培养他们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奠定坚实基础。
在《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学引导中,教师可建议学生根据教材文本的内容,从“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学习内容中设置相应的思考话题,让他们在主动融入小组探知中触动思维,给他们更多探索尝试的机会。以此为切入点活化教学,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一样理解,多给他们设置开放性话题:19世纪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引导学生从“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角度分析,像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产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当时,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等等。
在学生对世界殖民主义国家发展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处在传统状态;社会阶级矛盾正在激化中,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导学单的思考话题,从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等方面去思考,引导学生从“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角度去思考不利影响。很多同学在这样的话题引导下,能主动聚焦教材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整体认知,提出相应的设想,这样能使历史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提升学生学习实效的有效手段,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导学单设置话题,引导学生深化理解,能使得他们在主动团结协作探知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精彩,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不同小组学生的不一样认知,给他们相应的提示和引导,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解读内容,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提出自己的探知意见,教师要针对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纠偏,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开放话题延展,提升解疑技巧
解答问题的技巧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体现,导学单也同样承载着培养学生解题技巧的重任。在导学单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培养学生良好解题能力的素养融入其中,不断的渗透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导学单中的任务话题,不仅仅可以前置性的促进学生思考,更是学生自我拓展延伸有益补充,也是学生思维延展的有益途径。从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维的角度出发,教师不妨多给学生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在主动融入开放话题探知的过程中,产生多样化的理解和感知。以开放化话题导引的方式,鼓励学生深入探知,能在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中,强化解题技巧。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的学习探知中,教师可利用导学单设置相应的思考话题,让学生多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不妨给学生设置这样的思考话题: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上有怎样的发展历程?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朝代官员选拔,以发展的眼光去探究其中的特征。很快,很多同学从选拔的背景、依据、分类以及对社会的发展等影响角度主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从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去探寻其对近现代发展的影响。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科举制中找出三级考试以及命题依据,引导学生理解乡试由各省主持,考中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通过者称进士。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鼓励学生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找出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等特点,让学生在主动深入探知求解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理解。教师可在设置导学单时,有意留下一定的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研读主动提炼相应内容。
开放性的话题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题技巧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拓展延伸的时候,可结合他们的不同认知想法,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指点,鼓励他们提出相应的观点。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一样理解探知,鼓励他们从相应的史料中摘录相关信息,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历史探知中,找到更多可表达运用的素材,同时,让不同的同学相互讨论,让他们产生思维的碰撞,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此可见,导学单运用于历史教学,能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高效探知能力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思维。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预设空白给学生深思,
提供背景史料引导学生探知,多鼓励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总结完善学习方法,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在融入历史学习中获得唯物主义方法论和辩证主义历史观。教学中,教师也要及时围绕导学单的设计,给学生设置多样化探学路径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聚焦历史疑难要点中深化理解识记,这样可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也真正让学生喜欢历史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魏茜.问题式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8.
[2]杨俊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7.
[3]蔡昀.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
[4]殷国兰.“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新校园,2009.
[5]甘谷列.论“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3.
作者简介:杨建胜,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