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 为积极推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推动“互联网 图书馆”的发展,常州市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了学校图书馆统一管理云平台。这一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常州市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提升城市阅读品质,并助推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互联网 教育;互联网 图书馆;通借通还;学校图书 馆;统一管理云平台;云计算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其他文献
摘 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而出现的对国家发展战略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其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赖于技工院校的培养,但现阶段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足以支撑该产业的发展。通过构建“产、教、研、学、销、创”“六位一体”的螺旋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六位一体;技能型人才;技工院校;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8.1
摘 要 中小学图书馆作为中小学校文献信息获取的重要场所,为学校内部各项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提供所需的服务,是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教学资源,丰富与拓展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借阅活动,不断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 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馆管理;全民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
摘 要 微课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各级学校教学中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应用微课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对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微课;小学数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1-0093-03 1 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被认为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小学生思维方式尚不完善,而数学
摘 要 针对初中数学翻转课堂和微课的应用,以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为例,分析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优势。 关键词 微课;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几何画板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9-0104-03 1 引言 新课改革要求初中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积极主动、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精神,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这些,很多学生上课走神,解
摘 要 以上海海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为例,对电气工程的课程先拆分、再融合,创建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群。通过对课程群中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和团队建设的优化,力图探索出新形势下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5]。初步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群中课程的学习热情高涨,在省市级科创比赛中名列前茅,满意率高。 關键词 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群;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
摘 要 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以中国慕课《大学英语口语》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视频为语料,分析中国慕课平台国家精品课中一名主讲教师输入话语特征和非语言模态协同特征。结果显示,教师的输入语言特征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是深受师生欢迎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善于调用手势、头部动作、PPT、镜头聚焦切换等非语言交际模态,协同语言模态,以提升慕课教学质量和吸引力。 关键词 教师话语;多模态性;慕课视频教学
摘 要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是具有装备制造业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依托数字化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学资源包的建设和应用,主动对接装备制造业产业需求,整合教育资源,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打造并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可能。 關键词 数控技术;教学资源包;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 在对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云平台下师范高专双课堂融合教学模式,分别从内容、资源、组织、模式、评价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双课堂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并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进一步分析该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及调整建议。 关键词 翻转课堂;MOOC;双课堂融合教学模式;云平台;师范高专;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智慧教室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进一步完善了化学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知契机,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幼师化学“乙烯”一节的教学为例,讨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教学;乙烯;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虚拟化学实验;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4-0106-03 Abstrac
3 理论、实验和仪器的关系 科学发展与仪器设施的关系,是近代科学与教育产生以来一直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从17世纪起就一直持续进行着。这种讨论事实上是与科学研究、科学教育问题的讨论交叉进行的,具体表现为实验与实验科学,仪器设施与应用、技术、方法的关系问题。 对理论与实验关系的不同观点 围绕实验问题的认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实验依附于理论,即观察和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