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导语,也可以这样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导语中的有些语用功能并不是显性的,需要我们用心思量,深刻领会其深层次的功能才可发现其潜在的价值,从而发挥其更大的功用。作为整个单元的“方向标”,有些导语明确提出了本组课文的语用要求。笔者以为,对于这样有明确语用要求的单元导语,可以从这里入手做文章展开训练。那么,该如何把这个语用点做精、做实呢?
  一、统整语用点
  很多单元导语,只是提到了语用的点,但叙述较为笼统、模糊。有些导语虽叙述得相对较清楚,但在操作上仍有一定难度。鉴于此现状,笔者以为可将这些模糊、笼统的语用点进行细化、分解,理出一些层次。以人教版六上第三组课文的单元导语为例:
  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这组课文包括《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四篇课文。导语中提到了“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这样两个语用点。虽说这两个点在叙述上已经清晰明了,但这两者之间并非“两张皮”,而是互为联系的。以《穷人》一课为例,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都可归到“心理描写”这一方面。纵观全文,就可以紧扣“心理描写”这一个点,理出“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到“从表情、神态中显示心理活动”直至“以环境衬托人物心理活动”这样三个层次:
  直接的心理描写:“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此时,桑娜有着怎样复杂的心理?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的?)
  从表情、神态中显示心理活动:“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此时,渔夫可能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以环境衬托心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此时,桑娜的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二、拉长语用线
  教材在专题设置方面比较注重继承性与发展性,仔细读便会发现,从单元导语到精读课文后的思考题、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以及交流平台、口语交际等,每一组课文都紧紧围绕同一个语用点展开,这为我们的整组教学提供了契机。以人教版五上第四组课文为例:
  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这组课文包括两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
  从《钓鱼的启示》课后题、《落花生》课后题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文前导语、《珍珠鸟》略读导语可以看出,整组课文都紧紧围绕单元导语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这一要求进行安排,或体会,或交流。教学中,可以以“单元导语”为中心,对接“课后题”“单元导语”“交流平台”等相关内容,将这些统整一处,将这条语用线拉长,提炼出“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多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形成一条知识链。继而,适时潜回到本组中的四篇课文,以及和本组课文相对应的“选读课文”、课外资料中与课文相照应的文章,再根据导语中的方法提示开展“群文阅读”,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笔记。这何尝不是一种认知能力的深入呢?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我的好友福建名師何捷鬼点子多,别出心裁地从电影的角度解读语文名师们的课堂,见解独特,妙语中的。他邀我搞个续集,写写我的师父支玉恒老师的课堂,我义不容辞。  支老师是一个传奇。他40岁才从体育转教语文,短短几年时间,就蜚声全国,在小语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没有网络的上世纪80年代,用“奇迹”“不可思议”来形容毫不为过。他的课堂举重若轻,亦庄亦谐,听时轻松愉悦,细品博大精深,影响了几代语文教师。  支老师
统编本教材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形成一条贯串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以“语文素养”作为一条暗线架构整个单元的内容。因此,无论从课标的导向,还是现行的教材,都把单元整体教学推到了教学研究的前沿。对于已经习惯了以一篇课文为教学单位的教师来说,要转变为以一个单元为整体的教学思想,难度比较大,其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如何有效地使用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下面,
《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部分都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为基础。”由此看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活动,更是一
在作文教学中,有教师常常会采用小练笔的做法。我也在班上尝试了一段时间“循环作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1)缺乏写的意愿。因为“循环作文”并不是课内要求完成的作文,学生重視程度不够。(2)态度较为消极,表达比较僵化。所写内容言之无物,或者是陈词滥调,看不出学生“新鲜”的语言,也没看出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3)不会点评别人的作文,更不会给出修改的意见,只是草草写一句
一、预学——猜猜他是谁  1.联系阅读经验,聊“小说”概念  师:谁读过小说?请举手。(生举手)谁知道什么是小说?请举手。(生举手)  生:小说就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比较长的  文章。  师:有不同见解吗?  生:我想补充一点,不仅仅有长篇小说,还有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师:嗯,你还知道小说的类型。同学们对小说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小说的内容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生: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
【公众号名称】  王崧舟  【微信公众号】  wɑngsongzhou2018  【内容简介】  王崧舟微信公众号于2018年3月22日正式运行。这一天系世界水日。之所以选择这一天首发,是希望能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建好公众号。  公众号以“引领教育人生,陶冶专业人格,培养优秀师资,传播天下师道”为宗旨,设立“弘道”“问道”“悟道”“傳道”四大菜单。其中,“弘道”为主菜单,定期推送
“跟着管建刚老师教作文”教研活动要在北二分校举行了!我可以再次见到男神了!其实无比兴奋的还有璇儿。“老爸,带我去听听,见见你的男神吧!“老爸,把咱家他的书都带去签个名吧”……璇儿喋喋不休,兴奋不已。  原计划让她听一上午,感受一下就行。可到了中午,她死活不走,还非要让她妈妈也来见识见识。“老爸,你没有管大讲得好!管大太有意思了……”这个一直喊我“超人老爹”的璇儿,瞬间就变了心。  2009年送走第
语文期末复习一直是很困扰大家的工作,一学期所教与学,要在短时间内复习完成,且还要见效,确实有些为难。笔者以为,所谓复习,就是回过头来再熟悉和再练习,其目的当然是让某些知识、某些技能与学生合为一体,以帮助学生在当下或者以后发现或者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所谓“温故知新”。语文复习的目标应该是各个层次的学生达到或突破或超越课标。在具体复习过程中,笔者根据语言在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层次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复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横七竖八、配合”等词语。  2.学习“蝙蝠”部分,了解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过程,感受思维的严密性、用词的准确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3.学会质疑,锤炼语言,训练思维。  【教学重点】  学习“蝙蝠”部分,了解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过程,感受思维的严密性、用词的准确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的头疼事。让学生从习作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说想说的话,拥有一颗真正的写作的心灵,写作兴趣是第一位的因素。  一、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  一听到写作文,学生潜意识里就有一种畏惧心理。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树立写作信心。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水平还停留在一、二年级的写话层面上。因此刚开始,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写作要求。上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