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老师的课,百看不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好友福建名師何捷鬼点子多,别出心裁地从电影的角度解读语文名师们的课堂,见解独特,妙语中的。他邀我搞个续集,写写我的师父支玉恒老师的课堂,我义不容辞。
  支老师是一个传奇。他40岁才从体育转教语文,短短几年时间,就蜚声全国,在小语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没有网络的上世纪80年代,用“奇迹”“不可思议”来形容毫不为过。他的课堂举重若轻,亦庄亦谐,听时轻松愉悦,细品博大精深,影响了几代语文教师。
  支老师的课是悬疑片
  直到现在,他也是小语界名师中课例最多的,仅公开教学就有近200个课例。2001年,新课标实施的第一年,他一共在全国各地讲了21个新课例,这又是一个难以打破的纪录。不仅课多,关键是课课不同,多姿多彩。支老师一直在不断地突破自己,所以他的课一直在创新发展。他被誉为“活语文”。他的课堂就像是悬疑片——课堂上,你永远不知道他哪一课怎样教,也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干什么,精妙的设计让你置身其中而浑然不觉。最后想想,他的教学设计既大胆、奇妙,又实用、高效,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教《画杨桃》,谁会想到真正让学生经历一次“画杨桃”的历程?教《只有一个地球》,谁敢最后来一个“实话实说”的现场采访?很多课例,让人叹为观止,甚至让很多语文老师看了很“绝望”,“死”了当名师的心。
  支老师的课是即兴片
  外出讲课,面对陌生的学生,临阵换课恐怕是大忌。支老师就有几次“惊险的经历”。这其中,有形势所迫的,更有“自找麻烦”的。1989年,全国小语会第一次举行大型赛课活动(建国以来首次),组委会请支老师为年轻教师做示范教学。支老师本来准备的是上《草原》一课,可到现场一看,好几个年轻参赛教师准备的都是《草原》一课。他先上了,人家怎么上啊,于是临时改上《第一场雪》。这堂课开了“以读代讲”之风,这场“雪”随后也“下遍了”全国。去某地讲课,课前突然看到报纸上一个栏目讨论“学生该不该穿校服”,于是他突发灵感,上了一节作文课《创意校服》。结果,学生课堂的创意和发言精彩纷呈,令学校校长激动不已,连连致谢。去义乌讲课,头一天看了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他感慨颇多,第二天便换了一节课《夸夸咱义乌的小商品》,课堂上又“玩”得嗨了……突发奇想,随即上课,收放自如,效果极佳——恐怕在语文界还没有人这样玩过。这背后支撑的,是创意,是胆识,是教学艺术,更是自身深厚的教学素养。支老师备新课,从不写详细教案,只在纸片上写个思路即可。更不会反反复复试教很多遍才拿出手,他都是“新鲜出炉”,即兴就上,从不失手。支老师的课千锤百炼、匠心独运、炉火纯青,却又好似信手拈来、随手涂鸦,结果是出神入化。这种大智慧、大手笔,令人叹服。
  支老师的课是科普片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对很多教师来说,支老师的课堂就是诸多教学理念的汇集,是“以例说法”,是把“静”的教学理念“动”化,是把“死”的教学理念“活”化,是用“活生生”的教学现场来阐释教学理念。怎样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上了《太阳》一课。课堂上,支老师一个问题都没有提,学生却踊跃学习,层层深入,每个学生都发言至少2~3次。支老师牵牵引引,穿针引线,学生就全部学好了。怎样落实“以读为本”?他上了朱自清的《匆匆》。支老师只设计了“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这两个阅读内化和综合表达的环节,学生在涵泳中领悟,在表达中提升。很多名师说,读支老师的课例,只要读懂了课堂背后的东西,自己的教学就会实现飞跃。
  支老师的课还是垦荒片
  支老师创造了很多教学方法。比如,朗读中用“轻重缓急,虚实浓淡”来表达感情;比如,学生提问用“位置坐标”来记住学生,最后一一对应,“物归原主”;比如,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说话、绘画、动作等)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
  周一贯先生说,支老师的教学还是一个没有解密的“黑箱”。这是说小语界对支老师教学艺术的研究还太少,不够深入。庆幸的是,吴忠豪教授编了一套丛书,其中有一册是福建施茂枝老师写的《支玉恒语文教学艺术研究》,高屋建瓴,精辟深入,也算是对师父的教学做了初步的总结吧。
  我忽然想,“施茂枝”“世冒支”?这难道也是一种缘分吗?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设计初想】  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其中,《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三篇属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属于古希腊神话故事。神话故事通常都气魄宏大,通过创造伟大人物的英雄故事来表达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中国神话还是外国神话,其创作神话故事的目的都是相同的。我希望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构建视角更大的语文教学,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并能够清楚、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2.观察欣赏别人的作品,能发现别人小制作的优缺点并能进行评价;他人介绍时,能认真倾听,及时进行恰当的点评。  3.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小制作,用简洁明了的几句话说明好的理由。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清楚、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别人制作的优缺点并能进行评价;他人介绍时,能认真倾听
【教学设想】  《四季》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通过对草芽、荷叶、谷穗和雪人具有季节代表性事物的描写,表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特征。这首诗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的语言中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文中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的四幅插图更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儿歌中所描写的谷穗、雪人等学生在生活中不容易见到,所以结合插图进行教学,直观明了;理解“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动作,朗读与表演相结合,
【课前研讨】  研讨主题一:这样浅显的课文,还能教什么?  曹鸿飞: 《我们家的男子汉》作为第七单元“人物描写”这一主题的补充阅读,很多老师的教学处理是,要么让学生作为课外的选读,要么在课堂上读一读也就过了,因为觉得文章很浅显,没啥好教的。是这样吗?我们来仔细看看这篇文章。  董晓群: 是的,王安忆的作品多以平凡的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达到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这篇文章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一次习作。本单元是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里唯一的以人物为主题的单元,四篇选文都紧紧围绕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来安排,凸显出本单元人文主题“走近鲁迅”。在单元人文主题的统领下,四篇课文通过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从初识鲁迅到感受其内心情感、精神品质,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走近鲁迅。本单
《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指出:要坚持协同育人。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服务水平,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家、校教育新格局,特对北京市山东庄中心小学的家校协同情况做如下调查分析。  调查设计  调查目的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以及家校协同教育的现实需求,发现家校协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策略,优化工作方式,拓宽育人途径,提高育人实
一、教材“生活化”的解读  2016年秋季,历时四年半的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正式与学生、教师见面。部编本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尊重、贴近学生生活,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教材力求用多样的形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前阶段衔接,呵护学生的天性,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1.教学内容生活化  部编本教材的选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包括插图均丰富多样,难易适度,符合
片段教学是近年来部分省市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些学校采取的有关教学研究、师能提升的重要形式。片段教学的形式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主要有实境型与虚境型、节选型和主题型等。当前盛行的主要是虚境型片段教学,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该类片段教学的形式,我们可以用“单口相声 小品”相比,即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虚拟课堂师生活动,通过语言、行动以及环境的运用,呈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下是《去
一、复现字词,掌握音  形义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发现有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  生:我觉得“杰奎琳”中的“奎”可能会有一点难,还有“摇曳”。  師:“杰奎琳”中的“奎”这个字,我们第一次遇见,要注意字音。“摇曳”的“曳”字形比较容易错,对吗?请你带着我们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生领读,众生跟读,师提醒不拖音。)  生:“厉声喝(hè)道”的“喝”有可能读成hē,其实这个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只要有空,我就去蹭老教师的课。我看到的是原生态的课堂,自然而真切!就这样,我几乎听遍了全校所有教师的课。不管是默默无闻的老教师,还是颇有影响的学科骨干,他们的课各式各样,风格迥异,对于我这样一名教学新手来说,甘之如饴。  有一位老师的课,虽时隔20年,但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位当年已接近退休年龄的陆老师,已是桃李满天下。他的语文课从不走寻常路,在我看来,近乎另类。他的课天马行空,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