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怎么资本化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_l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本刊没有改道做娱乐时尚,即使如此娱乐的封面设计,本刊感兴趣的是“娱乐至死”表象下的商业逻辑。
  我们找了一组叫 “STYLE ICON”的明星,他们在貌似偶像制造的后面,是井然有序的严密商业链条,并取得了商业和人气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挖掘和做大了偶像的商业价值,我们名之为星模式。
  星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明星本人是这个模式的核心。他们是渠道,他们是产品,他们是品牌,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实现价值最大化。
  不是所有的明星都能产生星模式,这是为什么是徐静蕾,而不是周迅;为什么是李连杰,而不是梁朝伟;为什么是贝嫂,而不是凯特布兰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除了知名度之外,有一个持续制造和维持人气的平台:或是一个长久不衰的网络博客,或是一档长期的收视率不低的节目。
  网络媒体在星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持续让名气保温的最好载体是网络,这个交互、海量、即时的大温床是明星本身成为载体的一个保证,即使是电视媒体,也要在与网络结合中找到互动出口。
  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要吸引眼球,人气是王道。所以即使妖孽纵横的如芙蓉姐姐犀利哥甚至路人甲,都被有意无意制造出人气,只为或多或少地兑现一定的商业价值。安迪·沃霍尔,那个后现代的波普艺术先锋,竟然是个预言家,他貌似在几十年前预言了今天网络时代的名利关系:“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这句话的效果在今天达到极致。
  网络的虚拟、非实名的特点,使明星效应迅速放大同时,更容易被“看不见的手”操纵,利用网络的盲从效应,发起、驱使、诱导着貌似娱乐的商业行为,网民不自觉地参与了,娱乐与被娱乐,消费与被消费,商业与被商业的界限模糊了,而精明的商人或者商业模式设计者却站在高处,利用这种人潮涌动的模糊,头脑清醒地数银子。
  星模式的主角是明星,也是资本。明星负责招揽人气,一个明星影响下的追随者,受众细分得更精确,消费动态更敏感,更容易制造热点、引导消费趋势,资本负责把它们估值最大化。
  随着网络上一代又一代人长大,星模式会越来越具有资本规模,赢者通吃的信息时代规律也适用于这个模式。
其他文献
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带动了卖方研究的扩张,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应运而生,迄今已经获取了尊荣地位。未来十年,我们需要应对压力,共同推动积极的转变。    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十年发生了沧桑巨变。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上的狂热与喧嚣在世纪之交戛然而止。不知有多少名震一时的股评家和覆雨翻云的操盘手风流云散,难觅踪迹,其中不乏亿万资产灰飞烟灭、身陷囹圄者。随之而来的是从2001年到2005年的波动型熊市。在这一
期刊
在国内财经媒体中,《新财富》首创了独特的研究式报道模式,  通过对商业痕迹的追寻,并运用财务分析等专业工具进行研究,  以案例的方式全面揭示商业真相。  十年来,《新财富》的不少案例进入北大等高校的案例库,  不仅推动了国内企业资本运作水平的提高,也为中国经济贡献了一笔精神财富。  为揭示过往十年资本魔杖指向的变迁,  我们综合考虑影响力、资本运作策略的启示意义、企业的知名度及在行业中的代表性等指
期刊
中国很多企业家热衷资本运作,因为“经营产品是一分钱一分钱地挣,  经营品牌是一毛钱一毛钱地挣,资本运营是一块钱一块钱地挣”。  而资本运作是把双刃剑,固然有不少人因资本运作而财富迅速膨胀,  但也不乏虚来虚往、不创造财富只运作财富、最后玩火烧身者,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德隆系的唐万新兄弟。  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反哺实业,最终实现财富的稳步增值,值得企业家三思。  为此,我们从多年来在“新财富500富
期刊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之下,国资委鼓励各大央企设立财务公司,强化内部资金管理,使得2009年企业设立财务公司的热情高涨。与国外相比,国内财务公司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功能定位于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参股集团内财务公司,与财务公司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联关系;实际运作中,部分财务公司还成为集团进军金融行业的投资平台,从而带来了新的运作风险与监管挑战。从股市投资者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资金交由集团财务
期刊
加入WTO后的10年,中国背倚丰富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  积极引进外资,成为给全球打工的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迁移的契机中,  中国出口行业经历了从日用品到机电制造业为主导的转换奇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保障中国经济双位数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茁壮成长,从第一次应诉反倾销的如履薄冰,  到后来得心应手熟练掌握规则据理力争;  从起初并购落后的产能,到吞下沃尔沃这样的高
期刊
2001-2010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这十年,中国资本市场积极向上生长,  不仅取得了规模的扩张,也实现了质的升华。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股市迎来全流通时代;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横空出世,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现;投资者结构不再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多样性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壮大;QFII、QDII开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之门????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做好了迎接未来十年挑战的充分准备。   
期刊
“企业家”的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提出:  企业家可以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优秀的企业家,具备创新、冒险、敬业、执著、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财富量级,也有利于扩大就业,  其示范效应则可以鼓励更多的创业与创新,活跃一国经济。  为彰显中国企业家群体十年来的巨大贡献,  我们从多年来一直在“新财富500富人榜”上名列前茅并成为所在行业杰出代表的企业家中,评
期刊
由于缺乏做空、杠杆、金融衍生品等资产管理手段,中国基金业沿用了欧美的相对回报投资模式。然而,欧美金融市场在衍生工具、做空机制、杠杆运用、低成本交易等方面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绝对回报投资模式的复兴和对冲基金的崛起。专注于“跑赢大市”的相对回报投资,在大市深度下调时,远远无法帮助客户保本,在大市长期疲弱时也表现惨淡。与此不同,绝对回报投资模式追求的是,无论大市涨落,都为投资者创造可观的盈利。这种“全天候
期刊
2001-2010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出台,  标志着福利分房制度终结,中国正式进入了住房商品化时代。  十年来,各路资金争相涌入及行业产值的迅速增长,  使得房地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与民生休戚相关的高房价不仅将房地产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也让其成为历次政策调控
期刊
2008年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新一轮全球经济衰退又起。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际遇堪比金融危机更忧,不仅遭遇海外需求下滑,  还面临国内综合成本上升的挑战。  中国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已是刻不容缓。在资源消耗与劳动密集日薄西山之时,  技术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将被赋予更多的期待。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更是直言:“企业之间竞争,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此前,我们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