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力量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h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新一轮全球经济衰退又起。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际遇堪比金融危机更忧,不仅遭遇海外需求下滑,
  还面临国内综合成本上升的挑战。
  中国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已是刻不容缓。在资源消耗与劳动密集日薄西山之时,
  技术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将被赋予更多的期待。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更是直言:“企业之间竞争,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此前,我们已经见证了无数商业模式的力量,如天天低价的沃尔玛、直销的戴尔,如送剃刀的吉列、B2C的亚马逊,再如“终端+应用”的苹果。那么,在转型期的中国,创新的商业模式是否同样能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不同行业的企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渠道模式助力雷士后来居上
  在原材料成本上升、用工荒不时出现的当下,传统制造业是否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走出高成长之路?位于广东惠州的雷士照明(02222.HK)给出了完美的答卷。
  成立于1998年12月的雷士照明,1999年销售收入2700万元,仅为佛山照明的4.5%和阳光照明的15.88%,十年之后,雷士销售额20.89亿元,力压佛山照明和阳光照明,问鼎国内照明企业第一的宝座(图1)。雷士照明的迅速崛起,引来风险资本的关注,软银先后两次共注资3200万美元,高盛于2008年9月逆市注资3700万美元,2010年5月,雷士照明赴港上市。
  尽管雷士照明的高成长与照明行业近十年年均20%的高增长且极度分散的市场格局密不可分,但雷士照明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源自于其对销售模式的创新。自成立以来,雷士照明频频发起销售渠道的变革,在业内率先引入专卖店模式、运营中心模式以及深挖设计师隐形渠道,从而深入挖掘了渠道的价值,极大地带动了销售,实现年均近55%的复合增长率。
  成立伊始,因没钱打广告,雷士照明创造性地提出“补贴3万元打造专卖店”策略,即雷士照明对愿意加盟的经销商不仅不收取加盟费,还补贴3万元装修费。这一“优惠”的加盟政策收到奇效,要求加盟的经销商络绎不绝,雷士照明借此筛选出了最优质的经销商,并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渠道。另外,此举帮助雷士在海外巨头与本土制造之间成功卡位。2000年7月,第一家雷士专卖店在沈阳开张后迅速在全国推广,2003年达到300多家,2004年达到600多家,2005年超过1000家,截至2010年末,达到2810家。
  专卖店模式成功运行一段时间后,问题随之暴露,一是效仿者众多,二是“窜货”现象严重。为此,雷士照明开始渠道升级,成立运营中心。运营中心由各省市最具影响力的经销商担当,其职责除了保留原有的终端销售外,还负责区域内的产品配送、品牌服务、市场秩序维护和销售规划。运营中心成立后,原有的规模较小的经销商不再通过雷士照明直接管理,而是直接向各区域的运营中心接触。成立运营中心的实质是将经销权集中,管理权下放,由以前的小区域独家经销制和专卖店体系向运营中心负责制转化。在利益和权力的双重刺激下,各运营中心纷纷向三四级市场扩张,加速了雷士照明全国营销网络的建设步伐。
  如果雷士照明的渠道策略仅限于此,则难言高明。事实上,雷士的渠道策略中,对隐形渠道的开发更是技高一筹。与一般产品不同,照明产品的销售除了有形的渠道外,还有无形的隐形渠道。所谓隐形渠道,是指众多的家装公司、工装公司、设计院、设计师、装修工、电工等影响照明产品销售的力量。数据显示,几乎60%以上的照明产品尤其是工程用灯的销量,都是被隐形渠道中的设计师队伍所主宰。
  深谙此道的雷士是怎么操作的呢?一是动员经销商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并对业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管理;二是对当地装修公司和设计院进行跟踪和拜访,加强与专业设计人员的联络;三是定期邀请装修公司及设计院的专业人士参观企业,加深他们对企业及产品的了解;四是对设计公司及设计院的活动提供各种形式的赞助。这种类似学术营销的方式,成功地将雷士与隐形渠道相关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隐形渠道对营收的贡献大致可从产品结构中窥见一斑:商业照明和工程照明占比近八成,而家居照明的贡献不足两成。正是有形渠道的展示功能与无形渠道的营销功能相结合,有效提升了雷士渠道的销售能量。
  渠道变革成功后,雷士照明将此经验向国外复制。2007年10月,雷士海外首家自主品牌旗舰店在马来西亚开张,之后业务进入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地,目前海外专卖店达200余家。
  目前,国内照明行业已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完成渠道变革的雷士照明将品牌建设摆在了首位,这无疑将打开公司新的空间。
  
  教育模式带来新东方的高成长、高估值
  近年来,教育培训成为香饽饽。据德勤发布的《教育培训行业报告》显示,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2012年将达到9600亿元。随着行业景气提升,一批优势企业成功海外上市,新东方更是作为先行者,树立了教育培训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新东方的成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热在中国大地蓦然兴起。新东方准确定位于为出国留学群体提供英语培训服务,在分享行业机遇中快速做大,成为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提供商。不过,外语培训市场进入门槛较低,是淘汰率较高的行业之一。以北京市场为例,每年都会淘汰200-300家英语培训机构,与新东方同一时期的培训机构,绝大多数早已遁迹江湖。
  研究显示,延伸业务链、建设师资团队、标准化下连锁经营是新东方模式在混沌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而这构成了国内教育培训企业有效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首先,延伸业务链,在出国外语培训基础上,做长产业链,充分挖掘边际效益。一方面,向综合外语领域延伸,增添四六级、考研外语、职称外语等内容;另一方面,做深出国业务,不仅提供各项出国咨询,而且抓住海外学校扩大国际生源的契机,与海外学校合作,将业务延伸至留学服务领域,包括寒暑假游学旅游、海外高校选择、奖学金申请等。
  其次,注重师资团队建设,从教师遴选和薪酬两个角度入手,汇聚了一大批名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教师遴选方面,新东方独出心裁实行“试听制”和“打分制”。应聘新东方的教师,前后要经过8轮面试,不仅要获得招聘人员的认可,还要通过“试讲”由学员打分,不及格者不录用。其结果是,新东方的教师不仅业务水平过硬,而且善于“抖包袱”,搞活课堂气氛。薪酬方面,新东方的主力教师年薪百万,还持有一定的股权,资料显示,除核心团队(俞敏洪持股31.18%、徐小平10%、包凡一4%、钱永强2.5%)外,另有400多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
  再次,标准化下连锁扩张。教育给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是无形产品,人为因素较大,如果不能使之标准化,并且有效地复制,那么连锁经营必将陷入困境。为此,新东方从内容标准化和商业模式标准化两个维度入手,营造教育服务的标准化。内容上,新东方编写了标准化的教材和教案;商业模式上,新东方将运营标准化作为切入点,把集团总部建成统筹管理中心,把下属分校建成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的连锁式分校,从而使得新东方的业务复制变得高效而有序。
  依托教育真模式,新东方实现了持续强劲增长,2006-2011财年(截至3月31日),营业收入由9260万美元增至5.579亿美元,净利润由823万美元增至10180万美元,复合增速分别43%和65%。同时,也藉此享受了行业的高估值,数据显示,新东方市盈率46倍,仅次于ATA,从而使得新东方市值超过其他所有教育类上市公司总和(表1)。
  
  京东商城高速打造网上大卖场
  近年来,国内电商领域最受瞩目的非京东商城莫属。自2004年初正式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以来,京东商城一直保持高速成长,年复合增幅超过200%,2007-2010年销售规模分别约为3亿元、13亿元、40亿元和102亿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240-260亿元。高增长得到资本的追捧,京东商城分别于2007年8月、2009年1月获得1000万美元A轮融资、2100万美元B轮融资,2011年4月,获得15亿美元C轮融资,书写了中国互联网市场迄今为止单笔金额最大的融资案例。
  京东商城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以网络为销售平台,缩减中间环节,以低于传统零售商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同时,为提升用户体验,提供货到付款及7天无条件退货等服务,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B2C的本质是做零售,B2C公司是一个渠道商。100多年来渠道的进化,从集贸市场、到百货商场、连锁店、再到电子商务,一种新商业模式兴起,根本上是在两条曲线上不断创新和提升:一是成本控制,高毛利对于零售而言不可持续;二是供应链效率,不断提高存货和现金的周转率,这是零售行业的王道。
  京东商城紧紧抓住了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效率两条曲线。成本控制上,由于商品全部通过互联网销售,大大节省了店面、促销等费用,京东商城的3C产品成本比传统经销商低10-20%,以至其销售价格比国美、苏宁还要低。目前,“京东价”已经成为国内3C销售领域的价格风向标。为了保证其低价策略的竞争力,京东商城还为客户提供发票,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供应链效率上,京东商城不断加强物流体系建设,提高配送效率又抬升行业准入门槛。2009年下半年,京东商城设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三大仓库陆续投入使用,可满足其年销售额150-170亿元的需求。随着销售规模做大,物流瓶颈开始凸显,为此,京东新的15亿美元融资将几乎全部投入到物流和技术研发的建设项目中。京东商城计划2011年同时开工建设7个一级物流中心,未来三年将投资50-60亿元进行物流建设。目前,京东库存周转天数为12天,而苏宁、国美为40-60天。自建物流体系的价值还在于,构筑了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让后来者进退维谷:不建物流体系,则难保障用户体验;自建则需巨额资金投入。
  另外,京东商城的成功,还在于3C产品成功后,不断扩展产品线,深挖边际价值,引入服装、图书等百货类产品,京东商城由此从专业卖场向大众卖场转型。目前,京东百货类产品逾8万件,预计2011年贡献收入60亿元,而京东的标杆亚马逊目前销售超过3000万件商品,2010年销售额342亿美元。
  高增长的京东似乎对盈利并不着急,在创始人刘强东看来,高毛利率对零售业没有意义,微利是京东立足的根本。按照刘强东的说法,京东商城的价格相对于传统渠道来说至少要便宜10%,如果想赢利,只要把价格提高一个点,就可以做到,但“京东现在赢利没有什么价值,规模才是第一位的”。
  京东商城对传统零售业是一种颠覆,曾遭遇品牌厂商或代理商的抗议、打压和封杀。但随着渠道价值的彰显,京东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日益融洽。京东商城的故事,其实是时下垂直电商领域的一个缩影。目前,销售渠道虚拟化、网络化正成为一大潮流,从昂贵的钻戒到低廉的衬衣,从有形的货物到无形的商品。我们相信,京东商城的故事,还将在各个细分领域不断上演。
  亦步亦趋的腾讯通吃互联网
  谈及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产业,腾讯绝对是一座绕不过的大山。自互联网进入中国那一刻开始,所有曾经叱诧风云的互联网企业,比如外来的MSN、雅虎、谷歌、eBay,以及本土的联众、新浪、网易、淘宝、百度等,在各自的领域引领风骚的时候,背后都游荡着一个幽灵般的身影。它几乎从来没有作为领航者的角色行走在队伍的最前端,但是却始终威胁着各个领域的开拓者,并正在逐个超越。它就是腾讯。
  腾讯以IM为核心依托,以QQ为平台,低成本地扩张至互联网中几乎所有领域,其旗下的业务类型之多之广,几乎无人能出其右,所进军的领域也基本无一败绩。研究其商业模式,首要一点就是以用户群通吃互联网产业链。
  IM是腾讯的基础业务,也为腾讯带来了最宝贵的资产,即庞大的活跃用户群体。目前注册用户逾10亿户,其中活跃6.48亿,最高同时在线用户1.28亿。拥有了网上庞大用户群体后,腾讯有资本、也有胆量向所有互联网服务领域出击,且几乎是撒豆成兵。
  策略上,腾讯采取亦步亦趋的尾随策略:在其他先入场者商业模式基本清晰、市场竞争基本充分的时候,腾讯大手笔杀入,并将新业务与IM核心优势进行整合,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该策略下,腾讯得以低成本地扩张至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其中,门户QQ.COM现在稳居流量第一,拍拍网业界第二,SP排名前三,休闲游戏业界第一,网络游戏稳居前五。目前,基本所有优秀互联网企业所经营的网络服务,腾讯都有涉足,也因此,其一度被戏谑为互联网企业的“全民公敌”。
  凭借通吃模式,腾讯成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繁荣的最大受益者之一。2006-2010年,腾讯实现收入由28亿元提升至196亿元,净利润由10.64亿元提升至81.15亿元,成为互联网领域实力最强的公司(百度2010年净利润35.25亿元)。
  其次一点,就是微支付的盈利模式。中国纯互联网领域,推崇“基本业务免费、增值业务收费”的盈利模式,腾讯也是如此。腾讯各项业务的基础应用都是免费开放,而道具、个性化服务等则为收费项目。尽管各项收费单一金额并不高,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截至2010年末,腾讯收费互联网增至服务注册账户6570万,收费移动及电信增至服务注册账户2460万,分别占活跃用户总量的10.15%和3.8%。
  必须指出的是,除了商业模式的进攻性,腾讯的成功还在于近十年来中国互联网产业井喷的盛宴。但随着互联网渗透率的提升,腾讯的注册用户规模逐渐显示出天花板效应。数据显示,2009年腾讯活跃用户6.37亿,2010年为6.48亿,增幅仅1.7%。如果简单地将收入等于活跃用户规模乘以付费率,那么在用户规模触碰天花板情况下,腾讯规模的增长无疑将来源于付费率的提升。为此,腾讯正卯足马力,拓宽业务边界。
  一方面,腾讯加大互联网周边业务的投资力度,缔造更为庞大的企鹅版图。2011年5月,向华谊兄弟投资近4.5亿元,持股4.6%,成为华谊兄弟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涉足影视业;同月,斥资8440万美元收购艺龙网近16%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涉足在线旅游业;7月,斥资8.92亿港元入股金山软件,获15.68%股权,成为单一第一大股东,进入杀毒市场。而此前的2010年,腾讯还完成了对游戏商深圳网域、社区软件平台及服务商康盛创想(Comsenz)的收购。
  另一方面,推出“Q+”平台。“Q+”平台是一个基于PC及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等终端的开放式应用平台,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将可通过这一平台,直接为6.48亿QQ用户提供服务。尽管毁之者认为,此举将导致互联网领域更大规模的垄断,但就腾讯而言,无疑是希望借助外力,共同深挖海量用户资源和流量的商业价值。
其他文献
十年间,中国创业生态不断变化,各种优惠政策激励着创业者与资本的结合;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更是受到政策的直接影响,募资门槛不断放开,  投资空间逐渐释放,退出渠道更加通畅,  而随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相继获批进入PE市场,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体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2001-2002  大量VC/PE机构集中成立  2000年,5家中国高科技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总计融资近5亿美元
期刊
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带动了卖方研究的扩张,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应运而生,迄今已经获取了尊荣地位。未来十年,我们需要应对压力,共同推动积极的转变。    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十年发生了沧桑巨变。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上的狂热与喧嚣在世纪之交戛然而止。不知有多少名震一时的股评家和覆雨翻云的操盘手风流云散,难觅踪迹,其中不乏亿万资产灰飞烟灭、身陷囹圄者。随之而来的是从2001年到2005年的波动型熊市。在这一
期刊
在国内财经媒体中,《新财富》首创了独特的研究式报道模式,  通过对商业痕迹的追寻,并运用财务分析等专业工具进行研究,  以案例的方式全面揭示商业真相。  十年来,《新财富》的不少案例进入北大等高校的案例库,  不仅推动了国内企业资本运作水平的提高,也为中国经济贡献了一笔精神财富。  为揭示过往十年资本魔杖指向的变迁,  我们综合考虑影响力、资本运作策略的启示意义、企业的知名度及在行业中的代表性等指
期刊
中国很多企业家热衷资本运作,因为“经营产品是一分钱一分钱地挣,  经营品牌是一毛钱一毛钱地挣,资本运营是一块钱一块钱地挣”。  而资本运作是把双刃剑,固然有不少人因资本运作而财富迅速膨胀,  但也不乏虚来虚往、不创造财富只运作财富、最后玩火烧身者,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德隆系的唐万新兄弟。  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反哺实业,最终实现财富的稳步增值,值得企业家三思。  为此,我们从多年来在“新财富500富
期刊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之下,国资委鼓励各大央企设立财务公司,强化内部资金管理,使得2009年企业设立财务公司的热情高涨。与国外相比,国内财务公司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功能定位于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参股集团内财务公司,与财务公司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联关系;实际运作中,部分财务公司还成为集团进军金融行业的投资平台,从而带来了新的运作风险与监管挑战。从股市投资者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资金交由集团财务
期刊
加入WTO后的10年,中国背倚丰富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  积极引进外资,成为给全球打工的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迁移的契机中,  中国出口行业经历了从日用品到机电制造业为主导的转换奇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保障中国经济双位数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茁壮成长,从第一次应诉反倾销的如履薄冰,  到后来得心应手熟练掌握规则据理力争;  从起初并购落后的产能,到吞下沃尔沃这样的高
期刊
2001-2010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这十年,中国资本市场积极向上生长,  不仅取得了规模的扩张,也实现了质的升华。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股市迎来全流通时代;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横空出世,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现;投资者结构不再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多样性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壮大;QFII、QDII开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之门????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做好了迎接未来十年挑战的充分准备。   
期刊
“企业家”的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提出:  企业家可以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优秀的企业家,具备创新、冒险、敬业、执著、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财富量级,也有利于扩大就业,  其示范效应则可以鼓励更多的创业与创新,活跃一国经济。  为彰显中国企业家群体十年来的巨大贡献,  我们从多年来一直在“新财富500富人榜”上名列前茅并成为所在行业杰出代表的企业家中,评
期刊
由于缺乏做空、杠杆、金融衍生品等资产管理手段,中国基金业沿用了欧美的相对回报投资模式。然而,欧美金融市场在衍生工具、做空机制、杠杆运用、低成本交易等方面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绝对回报投资模式的复兴和对冲基金的崛起。专注于“跑赢大市”的相对回报投资,在大市深度下调时,远远无法帮助客户保本,在大市长期疲弱时也表现惨淡。与此不同,绝对回报投资模式追求的是,无论大市涨落,都为投资者创造可观的盈利。这种“全天候
期刊
2001-2010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出台,  标志着福利分房制度终结,中国正式进入了住房商品化时代。  十年来,各路资金争相涌入及行业产值的迅速增长,  使得房地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与民生休戚相关的高房价不仅将房地产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也让其成为历次政策调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