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十大企业家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家”的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提出:
  企业家可以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优秀的企业家,具备创新、冒险、敬业、执著、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财富量级,也有利于扩大就业,
  其示范效应则可以鼓励更多的创业与创新,活跃一国经济。
  为彰显中国企业家群体十年来的巨大贡献,
  我们从多年来一直在“新财富500富人榜”上名列前茅并成为所在行业杰出代表的企业家中,评选出了十位典型人物,作为中国最佳创富榜样。
  
  刘永行
  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刘永行算得上另类:不懂高尔夫,甚少参加各种财富论坛,一度贵为“首富”,却至今保持第一代企业家的简朴本色,用他的话来说,400元买了11件衬衫,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已经足够。
  虽然发家于农业,但刘永行心中,一直存在一个大工业的梦想。他一度对台塑的王永庆十分着迷,认为在打通塑料、钢铁、石化的产业链上,他做得相当完美,甚至曾想替他免费打工三年。受王永庆的启发,刘永行将饲料、赖氨酸、氧化铝、火力发电、电解铝等众多产业,通过一个个上下游链条连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赖氨酸及生产赖氨酸剩下的废渣是生产饲料的原料,生产赖氨酸需要的蒸汽和电力可由火力发电厂提供,电厂还可为电解铝供电,电解铝需要的原料则由氧化铝项目提供。通过这样一个产业帝国,刘永行大大降低了各个环节的采购成本。
  与其弟刘永好不同,刘永行对资本市场一直都很抗拒,他曾公开表示:“如果我从二级市场上得到几十个亿,我会很害怕。”在一片热衷赚快钱的浮躁中,其扎扎实实做实业之心十分难得。
  
  梁稳根
  上世纪80年代还在贩羊的梁稳根当时可能做梦都没想到,日后能够被中国三大富豪榜一致评为“中国内地首富”。不过对他来说,这一切并不是偶然,因为无论从10年前对中国重工领域市场机会的敏锐把握,还是三一重工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梁稳根在变局前的战略眼光毋庸置疑。他的产业梦想是“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因此,三一重工自创立伊始就摒弃中国制造企业简单加工的陋习,一直坚持自主创新,目前其出口业务已经拓展到东欧、非洲、东南亚、中东、俄罗斯、南美等地区。从梁稳根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希望。在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点,需要更多的民族工业品牌“以品质来改变世界”。
  
  沈文荣
  被业界称为“钢铁沙皇”的沈文荣步入大众的视线,是在2009年资产泡沫破灭后,以200亿元的财富问鼎“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宝座,他同时也是中国首位非股市造就的首富。沈文荣凭借其市场眼光、战略布局和成本控制,在每个时期都能找到适当的发展战略,从而带领沙钢由一个轧花厂,几经飞跃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
  沈文荣1968年中专毕业后成为沙钢前身—江苏省沙洲县锦丰扎花剥绒厂的一名钳工, 1992年沙钢集团成立时,已任董事长、总裁。沙钢改制后,沈文荣2004年以29.8%的持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沈文荣主导沙钢期间,其强悍的个性不断融入沙钢,并沉淀成沙钢强悍的基因。沈文荣并不介意别人叫他“钢铁沙皇”,并承认自己“强悍是存在的,但我是不断地在否定自己。30年就是在不断地否定之中度过”。
  
  马云
  “男人的长相和智商是成反比的”,马云这句话至少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应验。马云是最早在中国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并坚守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商务众多第一:开办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商业网站—中国黄页,提出并实践面向中小企业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全面推行诚信通计划,开创全球首个企业间网上信用商务平台;发起西湖论剑大会,使之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盛会。
  如今,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完整地覆盖了电子商务产业链:从事B2B业务的阿里巴巴网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无限机会;以C2C起家的淘宝网正在收获内需起飞的硕果;专注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支付宝随电子商务的爆发一路高歌猛进。在刚刚召开的阿里巴巴第八届网商大会上,压轴出场的马云毫不隐晦地表达了挑战百度搜索的欲望,“我就是要让百度睡不着觉”。奇迹会不会再一次在他身上发生?
  
  曹德旺
  1987年,曹德旺创办福耀玻璃,2010年福耀玻璃占有率排名世界第二,2011年可望升到第一位。目前其占据国内70%、全球20%的市场份额,为宾利、宝马、奔驰、奥迪、通用、丰田等八大车厂供货。从商30年,曹德旺的成就足以令所有企业家侧目。
  曹德旺是中国企业家中的异数。30年来,他专注于汽车玻璃一个领域,没有做过房地产、互联网、矿山,没有做过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临近退休,也没有用自己庞大的资金,以及修炼成精的眼光和判断力去做眼下最热门的PE,为自己的百亿身价继续添砖加瓦。
  曹德旺一直认为“没有责任感,充其量是富豪”,并且长期以善举履行着企业家的责任感。据统计,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其累计个人捐款已达50亿元,并且是中国股权捐赠第一人。对此,曹德旺认为,“拥有财富,也是背负责任。捐了,卸下重担,反而一身轻松”。对于中国首善的称谓,曹德旺也不认同,因为“真正的首善应该是袁隆平,没有他,地球上有多少人要饿死”。
  
  宗庆后
  1987年,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以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在他的带领下,2010年娃哈哈集团营业收入达550亿元,利税112亿元,纳税46亿元,在中国民企500强中,分居第八位、第一位和第二位。
  可以说,是宗庆后成就了娃哈哈的辉煌,在企业经营上,宗庆后也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和规则,并对主流企业理论不屑一顾。他明确表示:“娃哈哈没有战略,我不会去考虑八九年之后的事情,只考虑明天的事情。”在企业管理上,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你去看看中国现在成功的大企业,都是一个强势的领导,都是大权独揽,而且是专制的。我认为在中国现阶段要搞好企业,你必须专制而且开明。”无论管理风格还是与达能的纠纷,都让宗庆后处于争议的漩涡中。如今,如何向第二代交班,是这位强势领导人面临的最大问题。
  
  张近东
  1990年,张近东以10万元自有资金,在南京宁海路租下一个200平方米的门面房,苏宁电器的前身—苏宁交家电诞生。20年后,苏宁电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企业集团,品牌价值508.31亿元,截至2010年拥有近1500家连锁店,员工15万人,年销售收入近1500亿元。
  苏宁电器的成长,离不开张近东的努力和家族的支持,更得益于张近东坚持强化团队的集体奋斗,并以“股权大派送”的形式实现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团队致富。在创业早期,张近东就坚持“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并依靠淡季打款等创新模式迅速成为中国空调销售冠军。1999年,张近东率苏宁全面切入综合电器领域,提出3年1500店的发展目标,带领苏宁走向全国,改写了中国家电零售业格局。对于这段辉煌的创业历程,张近东有独到的感悟:“创业,其实就是想做事,想做实事,但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一点一滴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是大事了。”
  
  何享健
  1968年5月,何享健和23位居民集资5000元,创办了北街办塑料生产组,1980年开始制造风扇,进入家电行业;2010年,美的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美的的发展,离不开何享健的放权。在其家乡佛山市顺德区,何享健被称为最重视人才的企业家。他给职业经理人的报酬非常高,美的二级集团的总裁身价至少在千万量级以上,事业部层面的则不低于百万级。同行人士非常羡慕美的经理人:“他们活得更像老板一样,而不是在给别人打工。”一位熟悉何享健风格的业内人士曾说:“何老板的一个特性就是他不会去估计人家赚多少钱,他自己算过今年我自己赚多少,下面的赚多少他不管,你该赚的去赚。”何享健对事业部总经理的放权之大让人瞠目,他们不仅拥有所负责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全部权力,而且拥有一部分财权。比如,在产能扩张方面,一个总经理可以拥有几千万元的投资审批权。
  
  王传福
  在巴菲特拍档查理·芒格眼中,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这话或许有些溢美,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土地上,很难诞生杰克·韦尔奇这样的成熟企业家,但会孕育出王传福这样的本土企业家。他们往往有着理工科背景,毕业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身兼工程师和企业家的双重角色;未受过商学院的思维训练,却具有天赋的商业直觉,以及孤注一掷的“赌性”。
  时间回溯到1995年2月,王传福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带着20个人在深圳莲塘成立了日后风光无限的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一段传奇。通过技术创新,利用成本上的优势,1996年,比亚迪取代三洋成为台湾大霸电子的电池供货商。随后,他很快做到镍镉电池产销量全球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的规模。站稳电池市场后,王传福2003年1月宣布,以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股权,让比亚迪成吉利之后,中国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作为科技型制造企业,比亚迪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有着技术狂人之称的王传福针对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技术恐惧症”认为,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不过如今,野蛮生长的比亚迪却面临股价大跌、大举裁员与经销网整合之痛。
  
  王健林
  房地产界一向有“南万科、北万达”之说,万科工于住宅,万达专注商业地产。领军大连万达集团的,便是有地产江湖“隐形大佬”之称的王健林。王健林1989年进入房地产业,1992年8月任大连万达房地产集团公司总经理。
  万达官方网站显示,大连万达资产高达1400亿元,年销售额800亿元,年纳税95亿元。商业地产开发一直是万达的支柱产业,其在全国首创了“订单商业地产”的全新模式。目前,万达集团已在全国开业33个万达广场、15家五星级酒店、600块电影银幕、26家连锁百货店、30家量贩KTV,并和沃尔玛、时代华纳、欧倍德等12家跨国企业签订协议,在全国大中城市投建万达广场。对这一模式,王健林颇感欣慰:“幸好,万达在2001年转型做商业地产,现在我们有接近20个大的商业中心和很多个5星级酒店。所以,万达即使一平米的房子都不卖,租金也足够付掉贷款利息和保我兄弟们吃喝,这也是很多年前,我毅然决定要转型做商业地产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繁华都市虽远离葡萄庄园,却无妨城市酒庄的兴起,  其中不乏Chateau du Touginas这样的佳作。  在香港,名字都港味十足的酿酒厂8号酒厂以“本土酿造”为标签,  势要打造出“香港波尔多”。    葡萄酒爱好者未必喜欢城市,因为那里没有葡萄园及酒庄。不过,此话也许要被今日先进的物流系统所打破,因为城市的中心亦可以设置酒庄、生产葡萄酒了。    “香港酿造”概念受捧  香港怎可能出产葡萄
期刊
2009年11月初,恒大继2008年初首次上市失利后,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当日即成就了许家印内地新首富地位,成为继杨惠妍之后,房地产行业创造的又一任内地首富。然而2006年之前,恒大尚为偏居广州一隅的区域性开发商,许家印如何带领恒大在冲击上市的几年间迅速成为国内拥有最大土地储备的全国性开发商?  研究发现,首次上市前,许家印以全部身家与外资机构设下一轮轮赌局,以持有的恒大权益做赌注,承诺高额
期刊
加入WTO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完成了中国制造的走出去。  未来十年,中国资本的走出去是另一个崭新的主题。  过去十年,是中国全球化、城市化与资本化的十年,也是中国人物欲化的十年,  在此期间,传统的乡土中国完成了向现代化的最后一跃。  而经历了对财富饥渴的十年追逐,  当下的中国,需要学会如何从快速奔跑的追赶中回归常态。    1911-1921,是《建党伟业》的历史背景,也是中国政治
期刊
十年间,中国创业生态不断变化,各种优惠政策激励着创业者与资本的结合;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更是受到政策的直接影响,募资门槛不断放开,  投资空间逐渐释放,退出渠道更加通畅,  而随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相继获批进入PE市场,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体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2001-2002  大量VC/PE机构集中成立  2000年,5家中国高科技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总计融资近5亿美元
期刊
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带动了卖方研究的扩张,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应运而生,迄今已经获取了尊荣地位。未来十年,我们需要应对压力,共同推动积极的转变。    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十年发生了沧桑巨变。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上的狂热与喧嚣在世纪之交戛然而止。不知有多少名震一时的股评家和覆雨翻云的操盘手风流云散,难觅踪迹,其中不乏亿万资产灰飞烟灭、身陷囹圄者。随之而来的是从2001年到2005年的波动型熊市。在这一
期刊
在国内财经媒体中,《新财富》首创了独特的研究式报道模式,  通过对商业痕迹的追寻,并运用财务分析等专业工具进行研究,  以案例的方式全面揭示商业真相。  十年来,《新财富》的不少案例进入北大等高校的案例库,  不仅推动了国内企业资本运作水平的提高,也为中国经济贡献了一笔精神财富。  为揭示过往十年资本魔杖指向的变迁,  我们综合考虑影响力、资本运作策略的启示意义、企业的知名度及在行业中的代表性等指
期刊
中国很多企业家热衷资本运作,因为“经营产品是一分钱一分钱地挣,  经营品牌是一毛钱一毛钱地挣,资本运营是一块钱一块钱地挣”。  而资本运作是把双刃剑,固然有不少人因资本运作而财富迅速膨胀,  但也不乏虚来虚往、不创造财富只运作财富、最后玩火烧身者,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德隆系的唐万新兄弟。  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反哺实业,最终实现财富的稳步增值,值得企业家三思。  为此,我们从多年来在“新财富500富
期刊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之下,国资委鼓励各大央企设立财务公司,强化内部资金管理,使得2009年企业设立财务公司的热情高涨。与国外相比,国内财务公司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功能定位于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参股集团内财务公司,与财务公司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联关系;实际运作中,部分财务公司还成为集团进军金融行业的投资平台,从而带来了新的运作风险与监管挑战。从股市投资者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资金交由集团财务
期刊
加入WTO后的10年,中国背倚丰富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  积极引进外资,成为给全球打工的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迁移的契机中,  中国出口行业经历了从日用品到机电制造业为主导的转换奇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保障中国经济双位数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茁壮成长,从第一次应诉反倾销的如履薄冰,  到后来得心应手熟练掌握规则据理力争;  从起初并购落后的产能,到吞下沃尔沃这样的高
期刊
2001-2010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这十年,中国资本市场积极向上生长,  不仅取得了规模的扩张,也实现了质的升华。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股市迎来全流通时代;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横空出世,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现;投资者结构不再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多样性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壮大;QFII、QDII开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之门????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做好了迎接未来十年挑战的充分准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