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说“还”?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录片段
  (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3自然段教学)
  师:我们来看第3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
  生:这一节写海底有声音。
  生:写海底有很多好玩的
  声音。
  师:好玩的声音。好玩在哪儿呢?
  生:像蜜蜂一樣嗡嗡,像小鸟一样啾啾,像小狗一样汪汪,还像人打鼾。
  生:吃东西时有声音,行进时有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像蜜蜂一样嗡嗡,像小鸟一样啾啾,像小狗一样汪汪,如果也要用一个拟声词,打鼾怎么说?
  生:有的还好像打鼾一样
  呼噜呼噜。
  师:吃东西、行进、报警,分别会是怎样的声音?
  生:吃东西是吧唧吧唧。
  生:行进是扑通扑通。
  生:报警是吱吱吱,吱吱
  吱。(生笑)
  师:用了拟声词就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加活泼。可是,为什么像打鼾要说“还”,遇到危险也说“还”呢?
  生:海底动物像陆地上的蜜蜂、小鸟、小狗一样发出声音,大家都能理解,但竟然能像人一样打鼾,所以,这个“还”说的是海底声音的奇特。
  生:我的理解也差不多。吃东西的声音、行进的声音,都是比较寻常的,但竟然有专门发出警报的声音,这海底不仅有声音,还很奇特呢。
  师:大家的理解很好。可见用了“还”这个词,就能写出海底世界声音的丰富、奇特。这个字看似寻常,却很重要。哪位同学也能用这个“还”字表现不同寻常呢?
  生:快考试了,大家都在紧张复习,可是小刚还在外面玩,一点不当回事。
  生:天气这么暖和了,他还穿这么厚,我看了都嫌热。
  生:这本书太有意思了,我都看三遍了,还想再看一次。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还”,说得都很棒!还有同学举手要说呢!
  ……
  教学说明
  教学这一自然段,老师们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开头的设问句上,这自然不错。但这段最有意思的是拟声词的运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拟声词的学习上,从文本已有的,到启发学生运用生活中积累的,实现课内外结合。在此基础上,着力敲打“还”字,发现“还”字不同寻常的表现力。所谓课堂精彩,一靠实,二靠活。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金山路校区)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在首届“冰心作文奖”全国作文大赛中,浙江诸暨三年级学生郦思哲凭借一篇107字的短文获得了一等奖。全文如下: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获奖习作在当时引起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堵、缝、鹊、朗”等17个生字和“号、当”两个多音字;准确书写“阵、枯、朗、却”等8个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得过且过”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指导朗读两组对话、两次哀号,引导学生习得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3.积累短语并练习说话,初步体会同一意思的多种表达方式。  4.通过对比感受喜鹊的勤劳和寒号鸟的懒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道理,并通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虎斑猫前后  “不哭”与“大哭”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主题,提升对“爱”的理解。  2.通过阅读,不断提升对故事  中虎斑猫形象的认识。  3.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这一阅读绘本的方法,进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观察封面  1.书评导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本书。这本书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画,像这样的书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课前谈话,师生交流。)  一、看图片,识草原  师:刚刚有一个同学说他去过大草原,那地方的景色真的像他说的那么美吗?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辽阔的大草原。  生:阴山。  师:对,这就是阴山,连绵起伏的阴山。“阴”,前鼻音。  生:蒙古包,蒙古包又叫穹庐。  师:读一读这个词——“穹庐”。穹庐就是蒙古包。  生:我知道,蒙古
文本解读  本课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归类识字,形声字分布在美食名称中,主要包括“艹”“火”“灬”3个偏旁。美食包括了3个素菜、4个荤菜和4种主食。11种美食菜名中需要认识“菠、腐、茄、蘑、菇、饺”字,每一种美食包含一种烹饪方法,即“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大部分都是形声字。每种菜名配有实物图片,学生在识菜名的同时又能了解烹饪方法,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質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
关于儿童阅读,大概没有哪个时代能与今天相比,得到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老师在自己的工作中有了积极的行动。然而,在形形色色的阅读推进行为中,也有不少缺乏理性思考、盲目跟风的现象。回望夏丏尊先生的阅读观,可以让我们在诸多方面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阅读目的:“高”一点  人为什么要阅读?关于这一议题,我们的思考不可谓不丰富。例如,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能够祛除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认读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能发现这两类词语的特点,选择其中的词语说完整的句子。  2.仿照文中的例句展开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在阅读例句中发现一词多义的特点。  3.能根据课文的提示,写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4.展示书写成果,能交流自己的书写经验和体会。  5.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并能拓展积累。  6.正确、流利地朗读《一株紫丁香》,感受师生之间的关爱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把《守株待兔》当“引子”来教,引导学生在感受文言文的节律与韵味的基础上,学习把人物的形象和蕴含的道理结合到一起领悟,获取阅读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由此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将学生引向课后阅读链接,引向《中国古代寓言选》中成语故事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半径。如此,以一篇“引子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海量阅读寓言故事的热情,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  魅力。  教学设计  教
编者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教育的热点,更是难点,如何把“高大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贴在墙上,说在嘴里,而是浸润到生命里,落实到行动中,这是需要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一批有思想的老师已经开始行动了。江苏南通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带领的团队,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传统文化中的“中华英杰之科技人物”为突破口,以群文的形式设置课程,进行课堂教学。令人惊喜的是,这类型课程竟然在学生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