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统编本教材,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質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言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由此可见,语言建构,是语文教育的四大核心素养之首,是文化、思维、审美之根。
  2011年版课标把语文学科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如何利用统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助力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呢?笔者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的理解中进行
  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字词对于建构与运用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借助生字的汉字文化,形象理解意思
  每个汉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色彩,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之美,让生字教学成为文化传承、审美培养以及语言建构的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一课,出现了生字“衣”。教师先出示“衣”字,引导学生读正确;接着,出示三个词语“衣领、衣袖、衣襟”,让学生指指课件上衣服图片相对应的部位,再指指自己的衣服相对应的部位;然后,出示“衣”的古文字,告诉学生,这个古文字里面也藏着“衣领、衣袖和衣襟”,让学生在古文字上也分别指一指相应的部位,学生在指的过程中就把文字和图片进行了对应,既记住了汉字,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与趣味;最后,教师还可以和学生的生活链接,让学生找找身上的“衣”。学生兴趣高涨,能找到很多,如:上衣、内衣、毛衣、棉衣、大衣、卫衣等。学生找的词语越来越多,对“衣”字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刻,也就能积极地对“衣”字进行语言建构。
  2.借助生字的一字多义,丰富词语的理解
  汉字文化包罗万象,一字多义是常见现象,这种现象常常使低年级学生感到困惑,产生混淆,有抓不着、摸不透的感觉。教师如果能利用一定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一字多义,那么,学生在进行语言建构和运用时便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有个生字“条”。所在的句子是:“小壁虎想: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许多老师会让学生拓展:除了一条尾巴,你还知道一条什么?学生会回答出“一条路、一条河、一条鱼、一条被子、一条绳子”等。看似热闹的场面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说的这些词中,“条”只有一种意思,那就是作为量词来用。其实,在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说:这样条状的东西也可以用“条”来说,比如:柳条、布条、金条、便条……再接着引申,像这样细长的身材我们也可以称作“苗条”。王尚文教授说:“我们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字词、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建构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组出来的词语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带给学生的信息更丰富,学生对“条”的理解更全面,词语构建更扎实,词语的运用会更灵活。
  二、在语言的积累中进行
  1.积累精准的表达
  一年级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也是建构和运用语言的起始阶段。这一重要阶段,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利用教材积累正确、规范的表达,才能对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例如量词的使用,教师就要仔细研读教材,进行正确的、有梯度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在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中,集中出现了量词的使用,这是第一次集中出现,教师利用这个板块可以进行量词的渗透和积累。到《树和喜鹊》一课,文章第1小节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量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体会量词的准确性。再到《小猴子下山》一课,全篇集中了许多的量词,特
  别是对于“一块玉米地”“一片瓜地”中量词的使用,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和强调量词使用的准确性。
  又如动词词组中,动词使用的准确和规范教师也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在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和《操场上》两篇课文中,都集中出现了这样的动词词组:踢毽子、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词语特点,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那么学生在《操场上》的课后习题中,就会正确规范地进行语言运用。
  2.积累生动的表达
  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有这样一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学生能学到的表示颜色的词有:青青、白白、红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还有这种表示颜色的词吗?学生马上可以说出:绿绿、黑黑、黄黄……而在后面的《棉花姑娘》一课,又有这样一句:“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学生对于颜色的表达就更丰富了,从“绿绿”变成了“碧绿碧绿”,从“白白”变成了“雪白雪白”,接着让学生积累:你还知道碧绿碧绿的什么?雪白雪白的什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像这样的表示颜色的词还有哪些?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的词语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表达,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品质一步一步向着更高的方向迈进。
  三、在语言的运用中进行
  课堂是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阵地,教材是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触摸语言,亲身体验,操练文字,从而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
  1.利用教材提供的典范语言
  作为学生语言学习范例的“例子”,典范性为选用的重要标准,统编本教材具有文质兼美的特质,是可供学生学习的语言范例。凭这些例子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内化言语经验,体悟表达规律,并在举三反一和举一反三中,进行语言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范例的语用价值和训练功能。如一年级上册《四季》,课文很短,但是语言规范,富有童趣。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利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
其他文献
关于文言,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教授在《古代汉语》中界定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包括上古的文言作品和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也叫古文。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该说法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文言具有简洁、典雅等特征,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文言作为汉语言的源头,小学生学
识字写字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对于每一个汉字而言,识字写字教学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字音教学。这是识字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借助拼音学字音、形声字声旁助记、多音字据词定音、音近字比较辨析等。第二,字形教学。这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关键是让学生清晰、清楚地识记、理解、书写字形。第三,字义教学。
《没头脑和不高兴》  难点突破  朱丽玲 韩沐霏  在《小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2期上,我们对《没头脑和不高兴》进行了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分析。如果说文学价值是研究文本的起点,教学价值是寻找文本与学生的结合点,那么难点就是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困难、真实障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于知识内容、方法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难以理解或领会的内容,它们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点的突破对于
我们一度以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于是,我们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生活,比如,组织一次小实验,让学生写下实验过程;看一场电影,让学生写下观后感,诸如此类,试图给予学生“米”,就期望收获喷香的“炊”。我们也一度以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源于缺少写作技巧,于是,我们很努力地教给学生种种技巧,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等,讲得口干舌燥。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发现,学生的文字仍是显得呆滞,就像一个模子里刻
课前研讨  主题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朱 爽(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文言文行文简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书戴嵩画牛》这篇小古文,语言精练,内涵深远。大家认为应该教什么呢?  高文草(洛阳市涧西区芳华路小学校长):是啊,这篇小古文虽仅有93个字,可教的内容却不少:文言词语可以教,句式可以教,篇章结构可以教……这么多的内容该怎样取舍?  吕晓峰(洛阳市西工区培智小学校长):六年级的学生对
在首届“冰心作文奖”全国作文大赛中,浙江诸暨三年级学生郦思哲凭借一篇107字的短文获得了一等奖。全文如下: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获奖习作在当时引起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堵、缝、鹊、朗”等17个生字和“号、当”两个多音字;准确书写“阵、枯、朗、却”等8个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得过且过”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指导朗读两组对话、两次哀号,引导学生习得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3.积累短语并练习说话,初步体会同一意思的多种表达方式。  4.通过对比感受喜鹊的勤劳和寒号鸟的懒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道理,并通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虎斑猫前后  “不哭”与“大哭”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主题,提升对“爱”的理解。  2.通过阅读,不断提升对故事  中虎斑猫形象的认识。  3.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这一阅读绘本的方法,进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观察封面  1.书评导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本书。这本书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画,像这样的书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课前谈话,师生交流。)  一、看图片,识草原  师:刚刚有一个同学说他去过大草原,那地方的景色真的像他说的那么美吗?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辽阔的大草原。  生:阴山。  师:对,这就是阴山,连绵起伏的阴山。“阴”,前鼻音。  生:蒙古包,蒙古包又叫穹庐。  师:读一读这个词——“穹庐”。穹庐就是蒙古包。  生:我知道,蒙古
文本解读  本课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归类识字,形声字分布在美食名称中,主要包括“艹”“火”“灬”3个偏旁。美食包括了3个素菜、4个荤菜和4种主食。11种美食菜名中需要认识“菠、腐、茄、蘑、菇、饺”字,每一种美食包含一种烹饪方法,即“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大部分都是形声字。每种菜名配有实物图片,学生在识菜名的同时又能了解烹饪方法,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