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大概是全中国最小的主任,最没有权利但责任最大。多重的角色定位让班主任肩负着太多的责任和期待,班主任的工作因此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班级纪律,要维护;班级清洁,要督促;班级经费,要收取保管;学生做操,要到场;学生纠纷,要调解;学生情绪不稳定,要及时与其沟通……不知不觉中,一个“累”字悄悄爬上班主任的脸颊,为班主任的工作平添几分苍白和紧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项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而愉快起来呢?通过实践发现,在班主任工作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可有效地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神效。
一、链状效应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
初中生可塑性很强,但同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交友方式也初露端倪。老师要注意对学生交友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创设条件,让各有所长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前进;尽量不让有负面作用的孩子在一起以免削减前进动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爱好文艺的学生、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之间往来比较多一些;而喜欢打架、在班上比较调皮的学生,也相互往来多一些。在这一时期,自己的孩子和哪几个同学玩得比较“铁”,老师和家长只要稍留心观察就能弄明白。比如上学和放学,要好的同学出校门总是齐头的;买零食也喜欢挤在一块儿买;玩电脑也总是结伴而行,等等。如果学生玩得好的同学,大多学习勤奋,这是天大的好事,应该要鼓励他们友好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若几个玩得好的同学,虽学习成绩一般,但为人处世不出格,这也没有什么问题;若玩得好的同学,不良习惯很多,如逃课、喜欢展示武力、抽烟酗酒、在用钱上挥霍无度等等,做班主任的则应与孩子坐下来交流,让他们保持距离,尽量相互隔离,以免“交叉感染”。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坚守一条基本的原则,即绝对不要讲其他同学的坏话和不是,以免引起学生的强烈抵触心理,而将事情谈崩。首先应肯定学生的主流方面,然后向学生讲清楚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子;最后,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教育的形式多样,仅仅停留于口头上的训斥是无济于事的,还应该多开展些活动,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明辨是非,确认交友的原则和底线。
人对环境的改造是微弱的,而环境对人的影响则是深刻的、巨大的。初中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过渡期,一方面,他们看问题、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开始逐渐向理性靠拢;另一方面,这种理性还比较脆弱,也不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随着孩子的社会生活面扩大,一些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也开始渗入到了孩子的生活之中。“拜把子”、“讲哥们义气”、“够朋友”、“够意思”,比吃论穿,相互包庇,成了一些学生对某种行为的特殊赞词。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混淆了是非,并会把这些恶俗当成错误的思想行为的庇护所。比如,学生打群架,若哪个同学不参加,不大打出手,那是要让其他玩得好的同学看不起的,甚至还有可能被这个小集体“开除”。我与一些平时很守纪律,但也偶尔逃过学的孩子作过交流,问其缘由时,他们告诉我:“我也知道打架或逃学不对,老师生气,父母着急。但同学玩得好,硬要你一道去,不去好像不讲义气,不够哥们。也许,这也像你们大人们常讲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行要好伴,住要好邻”,这话对于初中期孩子的成长来讲,还真是一语中的。
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及表现在思想品的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兴趣等方面产生综合影响。作为班主任利用好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的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取长补短,有意识的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比如,让胆小怯懦的学生和坚强勇敢的同学为伴,让娇生惯养的同学与独立果断的同学做朋友。
二、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介绍说聘请到非常著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有特殊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想让大家闻一闻,测测大家的嗅觉。结果大部分人在之后都表示闻到了特殊味道。其实这只瓶子里装的只是蒸馏水,而化学家也只是一位德语老师。
孩子们由于对名人的信服,很容易对名人产生盲从现象,从而轻易地接受名人的暗示。但由于孩子们的自身特点,他们多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所以他们所喜爱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出现追星现象。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其过人之处。而且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的。因此,要根据孩子们对名人的崇拜心理,让孩子明白歌星、影星成功背后的努力。还要注意为孩子们选择名人,如树立一些科学家等名人形象。
三、刻板效应
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英国人是保守的,美国人是热情的;农民是质朴的,商人是精细的等等。
虽然这一效应多见于群体,但有些班主任心中也有。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一次默写得了高分,班主任会想他是不是默写时偷看了?由于班主任已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班主任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他,很容易造成偏见,这样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又影响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的确,作为班主任,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一定要懂心理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
一、链状效应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
初中生可塑性很强,但同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交友方式也初露端倪。老师要注意对学生交友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创设条件,让各有所长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前进;尽量不让有负面作用的孩子在一起以免削减前进动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爱好文艺的学生、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之间往来比较多一些;而喜欢打架、在班上比较调皮的学生,也相互往来多一些。在这一时期,自己的孩子和哪几个同学玩得比较“铁”,老师和家长只要稍留心观察就能弄明白。比如上学和放学,要好的同学出校门总是齐头的;买零食也喜欢挤在一块儿买;玩电脑也总是结伴而行,等等。如果学生玩得好的同学,大多学习勤奋,这是天大的好事,应该要鼓励他们友好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若几个玩得好的同学,虽学习成绩一般,但为人处世不出格,这也没有什么问题;若玩得好的同学,不良习惯很多,如逃课、喜欢展示武力、抽烟酗酒、在用钱上挥霍无度等等,做班主任的则应与孩子坐下来交流,让他们保持距离,尽量相互隔离,以免“交叉感染”。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坚守一条基本的原则,即绝对不要讲其他同学的坏话和不是,以免引起学生的强烈抵触心理,而将事情谈崩。首先应肯定学生的主流方面,然后向学生讲清楚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子;最后,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教育的形式多样,仅仅停留于口头上的训斥是无济于事的,还应该多开展些活动,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明辨是非,确认交友的原则和底线。
人对环境的改造是微弱的,而环境对人的影响则是深刻的、巨大的。初中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过渡期,一方面,他们看问题、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开始逐渐向理性靠拢;另一方面,这种理性还比较脆弱,也不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随着孩子的社会生活面扩大,一些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也开始渗入到了孩子的生活之中。“拜把子”、“讲哥们义气”、“够朋友”、“够意思”,比吃论穿,相互包庇,成了一些学生对某种行为的特殊赞词。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混淆了是非,并会把这些恶俗当成错误的思想行为的庇护所。比如,学生打群架,若哪个同学不参加,不大打出手,那是要让其他玩得好的同学看不起的,甚至还有可能被这个小集体“开除”。我与一些平时很守纪律,但也偶尔逃过学的孩子作过交流,问其缘由时,他们告诉我:“我也知道打架或逃学不对,老师生气,父母着急。但同学玩得好,硬要你一道去,不去好像不讲义气,不够哥们。也许,这也像你们大人们常讲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行要好伴,住要好邻”,这话对于初中期孩子的成长来讲,还真是一语中的。
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及表现在思想品的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兴趣等方面产生综合影响。作为班主任利用好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的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取长补短,有意识的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比如,让胆小怯懦的学生和坚强勇敢的同学为伴,让娇生惯养的同学与独立果断的同学做朋友。
二、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介绍说聘请到非常著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有特殊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想让大家闻一闻,测测大家的嗅觉。结果大部分人在之后都表示闻到了特殊味道。其实这只瓶子里装的只是蒸馏水,而化学家也只是一位德语老师。
孩子们由于对名人的信服,很容易对名人产生盲从现象,从而轻易地接受名人的暗示。但由于孩子们的自身特点,他们多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所以他们所喜爱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出现追星现象。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其过人之处。而且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的。因此,要根据孩子们对名人的崇拜心理,让孩子明白歌星、影星成功背后的努力。还要注意为孩子们选择名人,如树立一些科学家等名人形象。
三、刻板效应
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英国人是保守的,美国人是热情的;农民是质朴的,商人是精细的等等。
虽然这一效应多见于群体,但有些班主任心中也有。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一次默写得了高分,班主任会想他是不是默写时偷看了?由于班主任已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班主任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他,很容易造成偏见,这样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又影响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的确,作为班主任,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一定要懂心理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