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导,构建数学模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乘法分配律”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定律的内涵,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学而导,让学生经历建立模型意识、构建模型、应用模型等过程,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内化,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模型;乘法分配律;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58-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显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旨在提升学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算的能力。下面笔者就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模型回忆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对相关模型的回忆,促进他们运用数学思维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起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把握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出示问题:“一件短袖衫32元,一条裤子45元,一件夹克衫65元,买5条裤子和5件夹克衫,一共要付多少钱?”这样的购物情境,学生非常熟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提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列出怎样的算式进行解答?”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很快列出如下算式。
  (45 65)×5=110×5=550(元)
   45×5 65×5=225 325=550(元)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运用课件再现算式的形成过程,并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自然唤醒学生对购物类问题的模型“单价×数量=总价”和混合运算的回忆。这样,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又为学生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观察比较,构建算式模型
  观察、比较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生解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两道算式“(45 65)×5”和“45×5 65×5”进行观察、比较,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
  生2:我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用同样的三个数写成的,只不过第二个算式中有一个数用了两次。
  生3:我發现了两个不同的数乘一个相同的数,和两个数先加起来再乘这个数的结果相等。
  (在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趁势用等号将两道算式连接起来:(45 65)×5=45×5 65×5。)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了不起,那这是不是一种巧合,能否再举一些例子呢?
  生4:(80 9)×2=80×2 9×2,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都是178。
  生5:(19 11)×4=19×4 11×4。
  ……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对两道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构建出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模型,进而通过列举、验证,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头脑中成功地建立起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模型。
  三、引导分析归纳,抽象数学模型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待学生构建算式模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提炼算式模型背后所蕴含的结构性知识,并运用形式化的数学符号表示这种数学结构,建立起乘法分配律的符号模型,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质的提升。
  师:刚刚大家发现的计算规律,在数学中叫作“乘法分配律”。那么什么叫乘法分配律?怎样描述这个规律,让人一听便知呢?
  生1:把两个数先加起来,再乘以另外一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以另外一个数,再相加。
  生2:括号中的两个数加起来再乘一个数,等于括号中的每个数都去乘这个数,然后加起来。
  生3:括号中的两个数之和乘一个数,就等于括号中的第一个数乘这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乘这个数。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你能想办法表示乘法分配律吗?”有的学生想到用文字表述:(甲 乙)×丙=甲×丙 乙×丙,有的学生想到用画图表示:(○ △)×□=○×□ △×□,还有的学生想到用字母表示:(a b)×c=a×c b×c。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表示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思考哪种表示方法更简洁。学生都认为(a b)×c=a×c b×c这种方法更简洁明了,从而构建出了乘法分配律的符号模型。
  这一教学环节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算式模型进行分析、归纳,引领学生提炼出乘法分配律背后的结构性知识后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顺利地建立了乘法分配律的符号模型。
  四、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学模型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学生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后,教师应适时地引入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由此加深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的认知和理解,提升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学生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符号模型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以下练习。
  1.填一填,巩固模型。
  ①(19 11)×4=□×4 □×4;
  ②25×9 75×9=(□ □)×□。
  2.算一算,应用模型。
  ①(125 25)×8; ②99×9 9; ③50×102。
  3.说一说,寻找模型。
  你能列举一些运用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4. 编一编,理解模型。
  你能编一道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问题吗?
  教师从不同角度设计的练习题,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可以让计算变得简单,让问题解决变得简单、轻松,从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印象。
  总之,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顺学而导,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重组,同时完成对新知的建构与内化,把握住知识规律,学会灵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真正让模型思想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简便计算的方法有很多,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主要分为应用运算定律、性质的简算和依据某些数字特征的简算。不过在学习简便计算之后,普遍反映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不强,学生对于简便计算的错误率比较高。这除了多方面的原因之外,我想,在教学简便计算时也不可忽视情境的创设和算理的探究。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自己的发现,远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教学简便计算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一些可供
一、背景  “整数减小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的一课。教研组备课时,两位教师(A教师教龄8年,有4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B教师教龄20年,有2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对本课教学顺序的安排产生了分歧。A教师认为: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没有必要对教学顺序做调整。B教师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性质,同样也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应用小数的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南部,素有“西伯利亚明眸”之称。每年的1 月至5 月通常是貝加尔湖的冰封期,湖面冰层最厚超过1 米,而冰面下不规则的纹路也同样是吸引人的景观。摄影/Andrey Grachev
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诊疗室内的治疗床。  2019年1月7日,世界羽坛最佳男单之一、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重新回归球场训练。过去半年,他经历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5个月前,李宗伟被检查出初期鼻咽癌,这对一名职业运动员而言是一个噩耗。他曾一度深陷绝望,最初的一周每天哭泣,寝食难安。在医生的建议下,李宗伟赴台湾接受了33次质子治疗,每天治疗约35分钟。过程十分辛苦,但最终结果良好。  质子治疗拯救了羽坛
无数的光芒  与我一起坐在海边的长椅上  像等一个人  把海上的另一个你捞出来  我愿带你一起回家  把你种在故乡的樹梢  风吹过  故乡的潮汐  大过眼前的一切  我更愿把你埋进那片土里  先辈如月  他们都蹲成一种圆  在故乡亮着  金属的秋天  这些洗染过的灵魂  把自己金属的部分  举在秋天的深处  成为我怀抱里的黄金  一世不可与人的藏品  我也是其中的一枚  经过那些  风雨或者刀具的
[摘 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通过数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与有意义的价值判断中求真、求实、求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和独立的判断,发展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理性精神;确定性;求真;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89  “工匠精神”一词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A教学:推门课  (在学生认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出示图片)  师: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请同学们先数一数。怎样用加法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 2 2 2=8(台)]  师:这里的加数有什么特点?有几个?(教师指着板书的所有算式)像刚才这样的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反思:  不容否认,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呈现的,教
[摘 要]“探索与实践”是苏教版数学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及苏教版数学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数学实践活动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对数学实践活动认识不足,使得数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合作、交流与竞争的素质发展目标上得不到体现。基于此,立足实验区毕业班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据其问题类型,观照其价值取向,根据教材编排的承接性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已经使得数学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变成一种学生老师共同合作、共同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的过程。  一、教学设计  我对上《认识四边形》这节课的设计有四个要点:1用抽奖游戏将课程内容导入到课程当中,然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四边形的例子;2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比赛游戏的方式将学生分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四边形之间的区别;4通过游戏练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
【摘 要】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以政治课本中的《经济生活》为例,对学生理性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政治;理性精神培养;逻辑思维  目前高中生年龄还比较小,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高中生处于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