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类满分佳作开头艺术探微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指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清代戏剧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议论文写作如能借“由头”开篇,则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它能迅速吸引读者眼球,激发阅读期待与兴趣。
  一、“由头”可以是经典人物富有哲理的言论
  古今中外的经典人物(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或因其思想、或因文采闪耀在历史长河中,这些经典言论经受了时间的淘洗,往往积淀着民族特质、人生智慧。如果撷取经典人物所说的与材料主旨暗合的名言切入,就能立论新奇,先声夺人。此法运用的关键是所引名言要避熟就生,在开篇显眼处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独到的备考视野和丰厚的阅读积淀。
  [示例1] 诗人库切写下:“每个人都是孤岛,相互的交流只有冰冷的碰撞。”这语调未免太过悲凉。其实,只要用心去包容,每个人都不会成为孤岛。(吉林考生《用心包容,拒做孤岛》)
  亮点探微:作者援引诗人的话切入,紧扣材料中“包容”这个关键词生发开去,提出了“只要用心去包容,每个人都不会成为孤岛”这一观点。主体部分一反板起脸孔说教的常规,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如何才能“用心包容,拒做孤岛”和为什么要“用心包容,拒做孤岛”,层次分明,富有张力。
  [示例2] 安东尼在他的绘本中说:“我们讨厌一朵花时,把她摘下来,喜欢一朵花时,也把她摘下来。”这寥寥数语,竟引人在宁静遐思中悄然顿悟。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惊扰了那份我们眼中最为珍视的美?(江苏考生《静静呵护一朵花开》)
  亮点探微:文章引安东尼的话切入,接着开宗明义,一语破的,直击材料的核心主旨“不经意间惊扰了那份我们眼中最为珍视的美”,提出了“不去打扰的欣赏才是真正出于心底的珍视”“让美丽回到她最初的环境中去,去肆意盛开属于她的光彩,别让你的欣赏,影响了她的绽放”等观点,极富思想含量,新人耳目,振聋发聩。
  [示例3]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最可怕的敌人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人只要有坚定且足够强大的信念,使他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那世间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做到的呢?(湖南考生《精彩人生要坚守信念》)
  亮点探微:文章标题醒目,开头援引名言入题,提出中心话题,凸显丰厚积淀,主体部分运用正反论证,破立结合,标题、开头、中间、结尾等醒目处处处点题,使阅卷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文章表达的主题,此法易学易用,值得同学们尤其是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借鉴。
  [示例4]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幸福的。”面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错误,我们应该诚恳地接受,这何尝不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法呢?诚然,接受自己的错误并正确改正是聪明人的行为。(山东考生《直面错误》)
  亮点探微:文章开篇运用莎士比亚的名言亮出主旨,暗合材料,提出提升自我的有效办法是勇敢面对别人的挑剔。这样的立意既彰显了自己丰富的阅读积累,又彰显了文采。
  二、“由头”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故事、一则新闻
  应试作文要有“读者”意识,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或发生的故事写起,文章透露出自然、真实的气息,容易获得读者的亲近感。此法运用的关键是叙述要高度概括,切勿展开叙述。
  [示例5] 看到这样一个新闻,某地在选拔领导干部的时候,聘请10名儿童监考。这个别出心裁的举动,看似荒唐,实则高明。因为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善良的,没有遮掩,没有虚伪,没有转弯。(浙江考生《成熟了也该保持童真》)
  亮点探微:该文文题即观点,开头从一则新闻切入,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讽刺和鞭挞,折射出当代中学生应有的责任意识。
  [示例6] 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记者去小学的一个班级采访,想知道孩子们想成为什么样的英雄。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想做名满天下的大科学家,有的想做威风凛凛的国家领导,有的想做战火纷飞时的将军元帅……然而,班里平时人缘最好的一个小姑娘却平静地答道:“我不想做英雄,我想做的,是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辽宁考生《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亮点探微:该文开头引入“我不想做英雄,我想做的,是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的小故事,为下文的论述中心作了极好的铺垫,寓意深远,一改大多数人讴歌英雄的传统模式,通过英雄的不平凡烘托出普通人也可以轰轰烈烈,由此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由头”可以是发人深思的客观事物、自然现象
  客观事物、自然现象中常常隐含着人生哲理,以此作为“由头”,表达可以更为直观、生动。
  [示例7] 在我很小的时候,在海边城市工作的叔叔曾给我带回过一只蚌。我每天小心翼翼地把它掀开一道缝,想看看是不是有珍珠,结果没过几天,那只蚌就在我的折磨下奄奄一息了。后来我才知道,一粒沙子要变成珍珠,要经历艰难困苦的过程。其实,在人类社会中,不也常常是这样吗?(辽宁考生《艰难困苦,玉妆于成》)
  亮点探微:小作者从小时候认识珍珠这一客观事实说起,用语平实,如拉家常,能够让读者放下杂念,静心进入作者的世界。面对很多人都想做珍珠,却不肯面对沙子,不愿经历艰难困苦的过程,每天只痴迷于构建空中楼阁的现实,文章揭示出“要有沙子一般敢于承受磨难的品格,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成就一个珍珠般辉煌的人生”这一宏旨,颇有见地。
  [示例8] 当人们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双手同时用时才发现,方与圆是很难画成的。生活中也许有能同时画出方与圆的人,但那毕竟是少数。人生亦如此,要做到为人处事坚持原则和灵活变通是很难的,当方与圆并立于生活之中,你会发现圆比方更难。(湖北考生《人生难圆易成方》)
  亮点探微:文章以现实中“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很难同时画成”入题,引出“人生亦如此,人生难圆易成方”这一中心观点,主体部分摆事实讲道理,对人生难圆易成方的性格做了深入分析,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四、“由头”可以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一种潮流、一种时尚
  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一种潮流切入,往往能使全篇充满生气。
  [示例9] “你永远不会忘记带给你痛苦的那个人。”辛伊坞在《致青春》中这样写。其实相似的,我们也不会忘记让你痛心的那些年的那些事。或许,当时是觉得痛的,后来才有了咖啡淌过舌尖般的醇香——因为痛过之后,我们总算懂得了什么。(天津考生《痛而知之》)
  亮点探微:文章由当前热门关注的电影《致青春》导入,主体部分通过对自身过往的回忆,用充满智慧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一种情感体验的理性思考。“教训比经验分量更重,低谷比高潮更有看头”“苦是为了不苦,痛是为了不痛”,这些闪烁智慧光芒的语言,源于作者心灵和思想的成熟。
  五、“由头”可以是内涵丰富的神话传说、童话或寓言故事
  这种开头的特点是,运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主旨。
  [示例10] 清澈见底的溪水淙淙地流淌着,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湖水却静止不动。犹如死亡一般。于是湖就问道:“同样是水,为何你是那样充满活力,而我却没有生机呢?”小溪回答说:“因为我舍弃了一池旧水,注入了一池清水,有舍有得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小溪简单的几句话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舍”是为了“得”。(四川考生《生活,平衡得失的艺术》)
  亮点探微:文章开篇由一个小童话故事讲起,通过小溪与湖泊的对话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内容,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援引王昭君、鲁迅、梵高的例子谈“舍”与“得”的辨正关系,用例典型,令人信服。
  六、“由头”可以是有冲击感的一个特写镜头、一幅画面或某个场景
  一个有冲击感的镜头、画面,往往能激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引起深刻的思考。
  [示例11] 爱迪生坐在21世纪的阳光里,他的面前放着一部6英寸的手机,手机里正在播放三部微电影。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他清癯的面孔不断变换着喜怒哀乐的表情。看起来无比纠结。(北京考生《手机微电影》)
  亮点探微:该文构思巧妙,开头设置了一个主画面,然后顺其自然地引出三个微电影画面,并用醒目的标题加以突出,分别描绘了科技高速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人们享受科技成果的利与弊,手机造成的亲情的疏远,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从而将深刻的思考融入画面,胜于长篇大论。
  [示例12] 手插裤兜,戴上耳机,移着小小的步子,漫游在这如诗般的阳光小路上。掏出手机,打开QQ,看看有谁在线,无论熟悉还是陌生,全都发送一个可爱的表情,传达自己的友好与热情,再写一条短信给无聊的他或她,也算打发掉了自己的一段无聊时光。行走在美丽、温暖的草地上,“咔嚓”“咔嚓”,快门不断发出响声,留下一张张好玩、逗笑的照片,拍出一段段萌的不行的视频。(北京考生《少年,关掉你的手机》)
  亮点探微: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文章开头通过情景再现,引人入胜。如在小路上玩QQ的情景,不是很多行人都这样做的吗?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景,不也是一部分学生的表现吗?该同学贵在并非直接把耳闻目睹的现象描述了事,而是在描述的基础上,渗进了大量的议论,发表了自己的个人见解。比如,把手机比作“精神鸦片”,对于一部分中学生来说,未必过分。
  七、“由头”可以是中学生熟悉的流行歌词
  “由头”可以是中学生熟悉的流行歌词。流行歌曲,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的歌曲,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它已发展为词曲交辉、诗乐合璧的音乐体载和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以流行歌词开篇,富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实际。
  [示例13] “多少岁月/凝聚成这一刻/期待着旧梦重圆/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这是台湾著名歌手童安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歌词的意思是说,水有源头人有根,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忙于什么,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福建考生《把根留住》)
  亮点探微:一个当代中学生能够记住并娴熟运用已经“过气”的经典老歌,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不由得阅卷老师不点赞。文章紧紧抓住材料中“根”的内涵,阐述了一个人立足于文化之根的重要性。文章主体部分所引有关莫言“红高粱世界——高密东北乡”的分析,新颖独到,富有时代气息。而将材料中顾城的悲剧与其未能立足自己的文化之根结合起来分析,则体现出考生的灵活与机智。
  总之,在紧张的应试竞技场上回避“凭空立论”,找一个抢眼的“由头”,开篇就会顿生“事趣”、“理趣”或“意趣”,会让临场议论文顿生“看头”,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这是一个“可望亦可及”的办法。另外,以“由头”开篇,“由头”必须精彩:一要令人眼前一亮,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趣;二要短小精悍,以最简省、最漂亮的文字传达最有用的信息。以“由头”开篇,要对“由头”进行分析,找准一个“小”“深”“新”的角度,以此立论,布局全文;忌讳就事论事,文章的主体部分应“放得开”——要有所发散,有所生发,文末还应“收得拢”。
  (作者:王广清,江苏省兴化中学)
其他文献
导数研究不等式主要涉及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恒成立等问题,不等式的证明主要考查通过转化使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并把函数性质用来分析不等式和方程等問题的能力,该点和第二个点一般是解答题中的两个设问,考查的核心是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和函数性质的应用.下面举例说明利用导数来证明不等式,供同学们参考.
在江苏新课标数学高考中,填空题占70分.可谓失填空题者必失“天下”.填空题是一种只要求写出结论,不要求解答过程的客观性试题,有小巧灵活、覆盖面广、跨度大等特點,突出考查准确、严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填空题不像选择题那样有备选提示,不像解答题那样有步骤得分,所填结果必须准确、规范,因此得分率较低.解答填空题的第一要求是“准”,然后才是“快”、“巧”,要合理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方法,不可“小题大做”
考纲解读  (1)抽样方法的选择、与样本容量相关的计算,尤其是分层抽样中的相关计算,A级要求.  (2)图表中的直方图、茎叶图都可以作为考查点,尤其是直方图更是考查的热点,A级要求.  (3)方差、标准差计算都是考查的热点,B级要求.  (4)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通常以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形式出现,B级要求.  真题感悟  1.(2015·江苏卷)已知一组数据4,6,5,8,7,6,那么这组数据的
书面表达作为高考英语考试的压轴大题,从它所占分值就能明白其重要地位了。在某种程度上说,高考英语作文成绩的高低和英语取得高分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书面表达也是个难点,它展现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对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文章的条理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因此,我们高三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对于英语写作切不可掉以轻心,务必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高考英语写作的
一  每个焊点要小于两毫米,浙江小伙子冲击世界技能大赛  酷热的夏天,每个人都恨不得全天24小时躲在空调房,可对有目标的人来说,再恶劣的环境也无法阻挡他为实现梦想挥洒汗水。郑科就是这样一个人。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4级学生郑科,为迎战今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今年7月以来每天都在封闭式训练。6月,从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香港邀请赛上传来喜讯——郑科在管道与暖通项目中获得金牌
新闻素材在议论文写作中是个宝贝。同学们易取,老师们爱看。它们就像餐桌上的新鲜蔬菜一样能保证议论文的营养。新闻素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丰富,像百变金刚一样能够支持对多个论点的论证。但是,新闻素材的文字量也比较大,我们得学会对它进行“为我所用式”的剪裁,保留和论点相统一部分的文字,删除其余文字。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先看下列一则素材:  十年前在高考中交了“白卷”,十年后再次报名走进考场,徐孟南的故
数列问题往往与其他相关知识点融合,設计背景新颖,能力要求较高,有效地考查了同学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能力,体现了高考“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一个原则.下面就数列与其他知识相融合的一些题型进行分类解析.  一、数列与函数的综合问题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以函数为背景的数列的综合问题体现了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的特点,该类综合题的知识综合性强,能很好地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因而一直是高考命题
解答数学问题离不开转化与化归,它既是一种数学思想,又是一种数学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当解题思维受阻时,考虑寻求简单方法或从一种情形转化到另一种情形,也就是转化到另一种情境使问题容易得到解决,这种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转化有等价转化和非等价转化,等价转化前后是充要条件,所以尽可能使转化具有等价性.通过不断地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简单的问题.在不得已
许多同学在写思辨性作文时,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会怎样,使所写作文的内容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忽视了在“为什么”“将怎样”上的深度开掘。殊不知这样一来,即使列举再多的事实,往往也证明不了什么。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
转化与化归是一种数学思维方式,是数学解题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是我们处理数学问题的必要手段.转化与化归即通过转化将未知的、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已知的、已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即A(C)B.  在平时的数学解题过程中,要不断的通过转化与化归进行总结,一是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转化?答:转化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两者有所不同,B比A更适合我们的需要;二是为什么能做这样的转化?答:转化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它们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