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p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同学在写思辨性作文时,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会怎样,使所写作文的内容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忽视了在“为什么”“将怎样”上的深度开掘。殊不知这样一来,即使列举再多的事实,往往也证明不了什么。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帮助我们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决策。相关技法主要包括:
   一、由结果而“探前因”(可着眼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
  如时文《中国人为什么爱生气》中写道:
  中国人的“气”,来自公平正义在局部的缺失,导致社会失衡,戾气易燃易爆。
  一些体制性的暴力与准暴力行为在传播中走向泛化,如暴力强拆、暴力执法以及个别官员的失当行为,成了某种负面示范。社会矛盾反复堆叠累积,一些地方戾气深重,礼崩乐坏,哪怕只为“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都会横刀相向。
  每个人都愤怒于“别人”的特权,但现实的压力以及“特权”的诱惑,却又让每个人都向往着那些“特权”,一旦得不到,则把戾气四处泼洒,不在意是否伤及无辜。甚至有些施暴者和受害者,在另外的情境下,可能就会互换一个位置。
  戾气固然是道德滑坡的体现,本质上却缘于社會的不公平。社会上存在的贫富悬殊、官员腐败、滥用权力等现象,使得一些人在与别人比较时,在心理上容易认为自己是被剥夺和被损害的弱者。
  中国人的“气”,来自人人心中有数但全体秘而不宣的丛林法则。
  ……
  中国人的“气”,来自浮躁的心态——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一时一地的浮躁,而是集体无意识的浮躁。
  有人说:“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腾的房子里,每一个人都放大了喉咙喊叫……这是每个人都要说话但却没有人想听的年代。”置身这样喧嚣而聒噪的环境,人们不想倾听,或者说来不及倾听,更别说对某些东西进行沉淀;如此,人们当然也受不了委屈,不愿意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浮躁本身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火气大了,各种违背理性的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就更高。
  中国人的“气”,也来自自身文明素养的缺乏。
  ……
  作者开篇即提出疑问:“一向以‘温良恭俭让’为美德的中国人,为什么变成这样了”,然后兼顾主观客观原因,给出了“中国人的‘气’,来自公平正义在局部的缺失,导致社会失衡,戾气易燃易爆”“中国人的‘气’,来自人人心中有数但全体秘而不宣的丛林法则”以及“中国人的‘气’,来自浮躁的心态——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一时一地的浮躁,而是集体无意识的浮躁”“中国人的‘气’,也来自自身文明素养的缺乏”这样理性而富于深度的回答,透视深刻,思虑周全,读来引人反躬自省。
  二、由原因而“察后果”(可以步步推进与深入)
  如优秀作文《对轻易改变说“不”》中有以下两段文字:
  暑期刚过,家长们忙着为孩子置办新学期文具。与往年不同,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怀旧文具,铁皮铅笔盒、老三角尺等销量非常不错。许多人纳闷,这样过时的文具为何如此受欢迎呢?其实,文具的内涵已超越了它的实用价值,老文具承载着儿时的记忆,承载着曾经的欢乐。但反观如今的街道,到处充斥着“拆”字,拆古迹,拆民居,功利的人们眼中只有某块地皮上的建筑的价值。老建筑或许已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它们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人类发展的见证者。毁了它们,人们也就失去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失去了精神的家园。轻易改变,改没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底蕴。
  不轻易改变是值得尊敬的。如今,整个商业化社会就像一个闹哄哄的大市场。人们匆忙地活动着,声嘶力竭地叫唤着,为了赚钱和增值财富,信仰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人们把无信仰当做一种光荣来炫耀;快乐地游弋在娱乐新闻、无聊小报中,在时尚的潮流里迷失了自我。
  作者对题目内涵把握准确,将“不要轻易改变”与“坚守”、与“信仰”等联系,有机运用因果分析,把人们“轻易改变”的原因与后果、“不轻易改变”的意义等诠释得有理有据。尤其是“毁了它们,人们也就失去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失去了精神的家园。轻易改变,改没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底蕴”“信仰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在时尚的潮流里迷失了自我”的影响分析,可谓直击要害。
  因果分析有时会与“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配合着使用。如鲁迅的《拿来主义》,论析的思路是:因为闭关主义有害、送去主义有害、送来主义也有害(这是“破”),因此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从正面“立”)。这就是将因果论证融于“先破后立”的结构之中。
  此外,因果分析还常常与“对策分析”结合着使用——先有因果分析,再据“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策”由“因”来,自然会显得顺理成章。比如2020年上海卷满分作文《顺天之性,尽人事》中写道:
  然而,问题并不在于预测——“凡事预则立”。出乎意料的原因常常在于人们对规律的把握失之深入,失之透彻。
  这首先是因为自然世界浩大,人处一焉。即便人已掌握了大量科学理论规律,也仅是冰山一角。人之于天地,正如稊米之在太仓。自然界中仍有许多规律在人的掌握之外,有待人们去探索发现。而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人常常懒于探索规律、把握规律。常有人认为历史无用,因为事物发展千变万化,未必依照过往的轨迹发展,但是事实上,人们应该深入地考察事物发展的历史,从中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去除种种偶然性,留存必然性,去芜存菁。同时,人们还必须明晰规律的适用范围,不可一概而论。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诚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自然之理的运行有时并非人所能掌控的,但是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绝非无能为力。人与自然天地处于平等的位置,自然之理运行,而人亦有其可把握的部分。我们不应“蔽于天而不知人”,应该把握、顺应规律,改变所能改变的那些部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我们可以趋利避害,进而把握自身、社会、国家的命运。
  同时,对于一些暂时无法掌握、尚有待被认识的自然之理,一方面,我们应仰望星空,不断向宇宙探索;另一方面,此时无为胜于“乱为”。对人无法把握的部分,应当顺天之理,为自然规律不受干扰地运行留下空间,从而使自然万物趋于平和。
  故曰,“顺天之性,尽人事”,人方能诗意悠游地栖居于大地上,不以物伤性,而万物亦将和谐共生。
  在这里,作者不仅剖析了“人们对规律的把握失之深入,失之透彻”的两个原因,还在“怎么办”部分指出了“有所作为”的两条路径:一是遵循规律去作为,二是对于暂时不能认知的世界,坚持探索,但又不可乱为。这两条路径,正与前文的原因剖析相对应,其认识确实颇有见地。
其他文献
圆锥曲线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难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几何性质等的考查多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而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圆锥曲线与平面向量、三角形、直线等结合时,多以综合解答题的形式考查,属于中高档题,甚至是压轴题.  考试要求:(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2)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3)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其简单几何性质
摘 要: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改变“你要我做”的说教,就得从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知识、形成知识、内化知识,升华情感,从而产生“我应该这样做”的情感态度。因此,应该围绕学生的生存需求反思、探究、拓展教材。教学资源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而又真实的事例,只有真实的事、真实的心、真实的情、真实的话,才能感动学生,培养学生的真,也更能引发学习兴趣和激发思考。  关键词:体验;生成;探究;拓
导数研究不等式主要涉及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恒成立等问题,不等式的证明主要考查通过转化使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并把函数性质用来分析不等式和方程等問题的能力,该点和第二个点一般是解答题中的两个设问,考查的核心是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和函数性质的应用.下面举例说明利用导数来证明不等式,供同学们参考.
在江苏新课标数学高考中,填空题占70分.可谓失填空题者必失“天下”.填空题是一种只要求写出结论,不要求解答过程的客观性试题,有小巧灵活、覆盖面广、跨度大等特點,突出考查准确、严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填空题不像选择题那样有备选提示,不像解答题那样有步骤得分,所填结果必须准确、规范,因此得分率较低.解答填空题的第一要求是“准”,然后才是“快”、“巧”,要合理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方法,不可“小题大做”
考纲解读  (1)抽样方法的选择、与样本容量相关的计算,尤其是分层抽样中的相关计算,A级要求.  (2)图表中的直方图、茎叶图都可以作为考查点,尤其是直方图更是考查的热点,A级要求.  (3)方差、标准差计算都是考查的热点,B级要求.  (4)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通常以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形式出现,B级要求.  真题感悟  1.(2015·江苏卷)已知一组数据4,6,5,8,7,6,那么这组数据的
书面表达作为高考英语考试的压轴大题,从它所占分值就能明白其重要地位了。在某种程度上说,高考英语作文成绩的高低和英语取得高分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书面表达也是个难点,它展现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对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文章的条理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因此,我们高三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对于英语写作切不可掉以轻心,务必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高考英语写作的
一  每个焊点要小于两毫米,浙江小伙子冲击世界技能大赛  酷热的夏天,每个人都恨不得全天24小时躲在空调房,可对有目标的人来说,再恶劣的环境也无法阻挡他为实现梦想挥洒汗水。郑科就是这样一个人。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4级学生郑科,为迎战今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今年7月以来每天都在封闭式训练。6月,从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香港邀请赛上传来喜讯——郑科在管道与暖通项目中获得金牌
新闻素材在议论文写作中是个宝贝。同学们易取,老师们爱看。它们就像餐桌上的新鲜蔬菜一样能保证议论文的营养。新闻素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丰富,像百变金刚一样能够支持对多个论点的论证。但是,新闻素材的文字量也比较大,我们得学会对它进行“为我所用式”的剪裁,保留和论点相统一部分的文字,删除其余文字。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先看下列一则素材:  十年前在高考中交了“白卷”,十年后再次报名走进考场,徐孟南的故
数列问题往往与其他相关知识点融合,設计背景新颖,能力要求较高,有效地考查了同学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能力,体现了高考“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一个原则.下面就数列与其他知识相融合的一些题型进行分类解析.  一、数列与函数的综合问题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以函数为背景的数列的综合问题体现了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的特点,该类综合题的知识综合性强,能很好地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因而一直是高考命题
解答数学问题离不开转化与化归,它既是一种数学思想,又是一种数学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当解题思维受阻时,考虑寻求简单方法或从一种情形转化到另一种情形,也就是转化到另一种情境使问题容易得到解决,这种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转化有等价转化和非等价转化,等价转化前后是充要条件,所以尽可能使转化具有等价性.通过不断地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简单的问题.在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