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改变“你要我做”的说教,就得从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知识、形成知识、内化知识,升华情感,从而产生“我应该这样做”的情感态度。因此,应该围绕学生的生存需求反思、探究、拓展教材。教学资源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而又真实的事例,只有真实的事、真实的心、真实的情、真实的话,才能感动学生,培养学生的真,也更能引发学习兴趣和激发思考。
关键词:体验;生成;探究;拓展;升华
2015年10月12日,永新县教研室李成斌老师在笔者所在学校上了一堂研讨课,听课教师来自全县的不少学校,内容为《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学会尊重”(北师大版)。其教学环节依次为:体验感悟→生成知识→拓展延伸→反思探究→评价升华。课后,李老师结合教学,就思想品德课如何“注重知识生成,培养探究意识”与听课教师作了互动探讨。现将他的教学过程、课后对话及笔者的感悟实录呈现如下,以期思品教师从中获得启迪。
(刚上课,李老师有电话打入)李老师拿着震动的手机问学生:我很矛盾。接电话妨碍课堂教学;不接电话又怕耽搁打电话人的事。我接不接呢?
(一会儿)生:老师,你接。
师:谢谢你们对我的尊重,我想还是不能接,因为不能为他一人而妨碍我们这么多人的教学。课后回他电话解释一下。(板书:妨碍)
(笔者感悟:这是教师常遇到的现象,不知是预设还是偶然生成,但自然且恰到好处。既向听课教师提个醒,又教育学生当遇到这类矛盾问题时该如何处理。)
教学环节一:体验感悟
师:现请4位同学上台体验盲人走路,愿意参与的请上来。
教师在学生蒙眼时对其他学生说:你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观察者。当你看到这些“盲人”走路时,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4位学生分别向对面的墙壁摸索走去,走了一半路的李老师对其中一位“盲人”说:前面路不好走,我们一起走好吗?李老师搀扶着这位“盲人”走到目的地。
(笔者感悟:李老师的话充分体现对“盲人”的尊重,对“盲人”的搀扶更体现其身教。)
在“盲人”走回前台后,教师问“盲人”扮演者:刚才走路有什么感受?
扮演者A:我就是想早点走到对面,但是很难。
扮演者B:我真希望有人帮助我。
扮演者C:我下一次会帮助盲人。(板书:帮助残疾人)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吗?我有点遗憾呀!你们竟然看着他们从身边走过,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帮助他们。要么没有理解我说的“看到这些‘盲人’走路时,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就怎样做”,要么你们不尊重“盲人”呀。尊重他人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每时每刻的实际行动中。
接着让学生谈各自的观察感悟……
PPT展示两组图片:
(1)国家领导人访问时的贴面礼、碰鼻礼、拥抱礼、握手礼等见面礼仪图片。(教师边介绍这些礼仪边板书:礼貌和礼仪)
(2)不同宗教的建筑和李老师参观宗教场所的照片。(教师一边介绍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和教义,以及自己参观时如何尊重宗教文化,一边板书:宗教)
思考题:为什么国家领导人会行不同的礼?我们应该怎样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交往?
学生讨论得出礼仪交往必须尊重不同的习俗和宗教文化。
(对话时李老师说:我们不能将教学与现实分开,应该把教学活动视为真实的生活,对学生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得加以引导,使学生时时刻刻注重自身的修养。笔者感悟:“盲人”走路活动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盲人需要帮助,从而产生情感需求和价值认同。)
教学环节二:知识生成
教师依据“妨碍”等板书引导学生生成本课的5个知识点,对尊重的基本原则、行为要求、尊重对象及情感要求进行适当讲解,并通过PPT逐一展示。
(1)尊重他人,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妨碍他人。
(2)尊重他人,需要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3)尊重他人,应该懂得敬重老人、照顾女性、关爱儿童。
(4)尊重他人,还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和习俗。
(5)尊重要发自内心,出自真诚。
(对话时李老师说:这几个知识点的含义八年级学生都懂,教师要做的不是絮絮叨叨地讲解知识内涵,而是要改变“你要我做”的说教,应该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内在要求,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内在情感,升华为信念,落实到行动,从而产生“我应该这样做”的思想情感。)
教学环节三:拓展延伸
师:是不是掌握了这几个知识就学会了尊重呢?
教师引导学生看PPT:
“2010年,我曾请一位教师为全县八年级期末测试命题,他从网上下载。考过后全县思品教师一片哗然,纷纷指责我,我也因此受到批评和处分。思考一:这种行为是否尊重人?如果是你,你还会关照他吗?”
生:这种行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对于后一个问题,有的回答还会,有的回答不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是将PPT切换成:“我却依然关照这位教师,给予精心指导和鼓励。因此他2011年参加吉安市的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接着代表吉安市参加江西省‘赣教杯’教学技能比赛,获得全省二等奖;去年荣获吉安市课改标兵。”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他就是你们的班主任。
师:他是老人吗?
生:不是。
师:他是妇女或儿童吗?
生:不是。
师:他是残疾人吗?
生:不是。
此时PPT呈现“思考二:我尊重的是哪一种人?” 学生讨论,但不知如何准确表达。
师:他算不算是不尊重我的人?
有学生有所悟:对,尊重不尊重我的人。
教师边PPT展示“尊重不尊重我的人”边说:“尊重有恩于我的人,那是报答;尊重能帮助我的人,带有功利性;对老、幼、妇、残等社会弱者的尊重或许源于怜悯和同情。而尊重不尊重自己的人更显示出一个人的胸怀,相对更真情,更能感化人,更有利于社会和谐。”
师:课文中没有说到这一点,我们应不应该写进去呢?
生:应该!(学生在书上补写这一内容)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
(1)列举现实生活中不尊重人的现象。
(2)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并踊跃发言……
师:社会生活中不尊重人的现象不仅仅这些,我相信发生在我们同学身上的不多。无论有还是没有,有的就改掉,没有就不要沾上。
(对话时李老师说:教学资源的选择,首先应该真实,只有真实的事、真实的心、真实的情、真实的话,才能感动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真;其次要与学生相关,这样才能引发学习兴趣和激发思考。教师常常苦于没有教学资源,其实这样的资源比比皆是,就看我们平时的观察、积累。笔者感悟:这个真实的故事既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又引出新的思考,加上列举现实生活中不尊重人的现象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紧密相连,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延伸书本知识的目的。李老师对“尊重不尊重我的人”的解说可谓点睛之笔,真正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拓展书本知识、延伸情感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不尊重自己的人,使学生更全面地学会尊重,也使我们顿悟教材的局限性。)
教学环节四:反思探究
师:既然大家认为尊重他人,也要尊重不尊重自己的人。下面我们回到课本,反思探究一下课本知识。
PPT展示:
教材中的《问路》画面(注:画中人物对话,少年:“喂,老头儿,到城里还有多远?”老人:“620丈。”少年:“你们这里怎么认丈,应该认里。”老人:“认里?认理(里)你应该尊重老人。”)。思考:(1)假如你是这个问路少年,听了这位老人的话后应怎么做?(2)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人的言行。
学生思考后,教师鼓励大家自主说出看法,同学们一致认为应该向这位老人道歉,承认自己对老人的不尊重。
对于第(2)个问题,有的认为老人做得对,既告诉了问路的少年,又使少年反思自己的错误。有的认为老人做得不完全正确,没有尊重不尊重自己的人,老人应该明白地告诉问路少年,并指出少年的错误。
师:从惩戒不尊重人的角度看老人的言行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从尊重他人的角度分析老人的言行也有待改进,正如刚才部分同学所说,他应该明白地告诉问路少年,并指出少年的错误。
师:我们再看看教材上的这两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1)“社会生活是面镜子,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我们。”
(2)“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可以漠视你的存在权力。这种行为恶性循环,最终会使每一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起来,有学生认为现实就是这样;有学生说不知道;有学生认为不能这样,接着就有学生反对说:不能这样?教材还会这样说?!
师:这确实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但从尊重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正确的,至少可以说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有可能会产生类似“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后果。
(对话时李老师说:教材中的《问路》和课文中的这两句话容易产生歧义和误导。教材编辑只看到它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不尊重人的后果,却没有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学生会认为别人不尊重我,我就可以不尊重别人,这可不是思品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反思和钻研教材,通过教学规避误导。笔者感悟:这就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用教材教的理念的落实,立足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对教材教学的反思探究,也足见李老师的知识功底和思想涵养。)
教学环节五:评价升华
师:真正“学会尊重”不是看我们今天学到多少知识,而是看我们日后的行动。请你们体悟下面这段话:
尊重不仅存在一事,更在人的一生!
学会尊重不仅在课堂,更需我们平时践行!
你的和蔼语言尊重了对方的听觉,你整洁的着装和礼貌行为尊重了对方的视觉。
社会和谐需要你学会尊重,更需要你的尊重!
你愿尊重所有的人吗?
你能尊重所有的人吗?
你能用你的一生去践行,使尊重有你而延伸、有你而增辉吗?
同学们,社会需要你,老师相信你!
为了你我他,为了社会更美好,我们相互尊重吧!我们一起加油吧!我们一起努力吧!
(学生默念并体悟)
师:同意老师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能够用行动去践行吗?
生:能!
师:那请班长带领大家宣誓。疑问句班长念,其他学生回答。念到“同学们”处也请全体听课教师一起参与。
(对话时李老师说:我们不能为检测而检测,最好的检测评价是引导和激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下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因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要义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没有转化为情感和行为的知识再多也是无效的。)
师:感谢听课老师,感谢学生!(鞠躬)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掌声)
(笔者感悟:李成斌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高品质的课,一堂明显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课。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依据思品教育的内在要求反思、探究、拓展教材,体现出一种责任和担当。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给人想不到的意外而又使你不得不觉得合理。)
关键词:体验;生成;探究;拓展;升华
2015年10月12日,永新县教研室李成斌老师在笔者所在学校上了一堂研讨课,听课教师来自全县的不少学校,内容为《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学会尊重”(北师大版)。其教学环节依次为:体验感悟→生成知识→拓展延伸→反思探究→评价升华。课后,李老师结合教学,就思想品德课如何“注重知识生成,培养探究意识”与听课教师作了互动探讨。现将他的教学过程、课后对话及笔者的感悟实录呈现如下,以期思品教师从中获得启迪。
(刚上课,李老师有电话打入)李老师拿着震动的手机问学生:我很矛盾。接电话妨碍课堂教学;不接电话又怕耽搁打电话人的事。我接不接呢?
(一会儿)生:老师,你接。
师:谢谢你们对我的尊重,我想还是不能接,因为不能为他一人而妨碍我们这么多人的教学。课后回他电话解释一下。(板书:妨碍)
(笔者感悟:这是教师常遇到的现象,不知是预设还是偶然生成,但自然且恰到好处。既向听课教师提个醒,又教育学生当遇到这类矛盾问题时该如何处理。)
教学环节一:体验感悟
师:现请4位同学上台体验盲人走路,愿意参与的请上来。
教师在学生蒙眼时对其他学生说:你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观察者。当你看到这些“盲人”走路时,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4位学生分别向对面的墙壁摸索走去,走了一半路的李老师对其中一位“盲人”说:前面路不好走,我们一起走好吗?李老师搀扶着这位“盲人”走到目的地。
(笔者感悟:李老师的话充分体现对“盲人”的尊重,对“盲人”的搀扶更体现其身教。)
在“盲人”走回前台后,教师问“盲人”扮演者:刚才走路有什么感受?
扮演者A:我就是想早点走到对面,但是很难。
扮演者B:我真希望有人帮助我。
扮演者C:我下一次会帮助盲人。(板书:帮助残疾人)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吗?我有点遗憾呀!你们竟然看着他们从身边走过,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帮助他们。要么没有理解我说的“看到这些‘盲人’走路时,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就怎样做”,要么你们不尊重“盲人”呀。尊重他人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每时每刻的实际行动中。
接着让学生谈各自的观察感悟……
PPT展示两组图片:
(1)国家领导人访问时的贴面礼、碰鼻礼、拥抱礼、握手礼等见面礼仪图片。(教师边介绍这些礼仪边板书:礼貌和礼仪)
(2)不同宗教的建筑和李老师参观宗教场所的照片。(教师一边介绍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和教义,以及自己参观时如何尊重宗教文化,一边板书:宗教)
思考题:为什么国家领导人会行不同的礼?我们应该怎样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交往?
学生讨论得出礼仪交往必须尊重不同的习俗和宗教文化。
(对话时李老师说:我们不能将教学与现实分开,应该把教学活动视为真实的生活,对学生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得加以引导,使学生时时刻刻注重自身的修养。笔者感悟:“盲人”走路活动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盲人需要帮助,从而产生情感需求和价值认同。)
教学环节二:知识生成
教师依据“妨碍”等板书引导学生生成本课的5个知识点,对尊重的基本原则、行为要求、尊重对象及情感要求进行适当讲解,并通过PPT逐一展示。
(1)尊重他人,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妨碍他人。
(2)尊重他人,需要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3)尊重他人,应该懂得敬重老人、照顾女性、关爱儿童。
(4)尊重他人,还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和习俗。
(5)尊重要发自内心,出自真诚。
(对话时李老师说:这几个知识点的含义八年级学生都懂,教师要做的不是絮絮叨叨地讲解知识内涵,而是要改变“你要我做”的说教,应该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内在要求,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内在情感,升华为信念,落实到行动,从而产生“我应该这样做”的思想情感。)
教学环节三:拓展延伸
师:是不是掌握了这几个知识就学会了尊重呢?
教师引导学生看PPT:
“2010年,我曾请一位教师为全县八年级期末测试命题,他从网上下载。考过后全县思品教师一片哗然,纷纷指责我,我也因此受到批评和处分。思考一:这种行为是否尊重人?如果是你,你还会关照他吗?”
生:这种行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对于后一个问题,有的回答还会,有的回答不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是将PPT切换成:“我却依然关照这位教师,给予精心指导和鼓励。因此他2011年参加吉安市的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接着代表吉安市参加江西省‘赣教杯’教学技能比赛,获得全省二等奖;去年荣获吉安市课改标兵。”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他就是你们的班主任。
师:他是老人吗?
生:不是。
师:他是妇女或儿童吗?
生:不是。
师:他是残疾人吗?
生:不是。
此时PPT呈现“思考二:我尊重的是哪一种人?” 学生讨论,但不知如何准确表达。
师:他算不算是不尊重我的人?
有学生有所悟:对,尊重不尊重我的人。
教师边PPT展示“尊重不尊重我的人”边说:“尊重有恩于我的人,那是报答;尊重能帮助我的人,带有功利性;对老、幼、妇、残等社会弱者的尊重或许源于怜悯和同情。而尊重不尊重自己的人更显示出一个人的胸怀,相对更真情,更能感化人,更有利于社会和谐。”
师:课文中没有说到这一点,我们应不应该写进去呢?
生:应该!(学生在书上补写这一内容)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
(1)列举现实生活中不尊重人的现象。
(2)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并踊跃发言……
师:社会生活中不尊重人的现象不仅仅这些,我相信发生在我们同学身上的不多。无论有还是没有,有的就改掉,没有就不要沾上。
(对话时李老师说:教学资源的选择,首先应该真实,只有真实的事、真实的心、真实的情、真实的话,才能感动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真;其次要与学生相关,这样才能引发学习兴趣和激发思考。教师常常苦于没有教学资源,其实这样的资源比比皆是,就看我们平时的观察、积累。笔者感悟:这个真实的故事既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又引出新的思考,加上列举现实生活中不尊重人的现象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紧密相连,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延伸书本知识的目的。李老师对“尊重不尊重我的人”的解说可谓点睛之笔,真正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拓展书本知识、延伸情感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不尊重自己的人,使学生更全面地学会尊重,也使我们顿悟教材的局限性。)
教学环节四:反思探究
师:既然大家认为尊重他人,也要尊重不尊重自己的人。下面我们回到课本,反思探究一下课本知识。
PPT展示:
教材中的《问路》画面(注:画中人物对话,少年:“喂,老头儿,到城里还有多远?”老人:“620丈。”少年:“你们这里怎么认丈,应该认里。”老人:“认里?认理(里)你应该尊重老人。”)。思考:(1)假如你是这个问路少年,听了这位老人的话后应怎么做?(2)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人的言行。
学生思考后,教师鼓励大家自主说出看法,同学们一致认为应该向这位老人道歉,承认自己对老人的不尊重。
对于第(2)个问题,有的认为老人做得对,既告诉了问路的少年,又使少年反思自己的错误。有的认为老人做得不完全正确,没有尊重不尊重自己的人,老人应该明白地告诉问路少年,并指出少年的错误。
师:从惩戒不尊重人的角度看老人的言行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从尊重他人的角度分析老人的言行也有待改进,正如刚才部分同学所说,他应该明白地告诉问路少年,并指出少年的错误。
师:我们再看看教材上的这两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1)“社会生活是面镜子,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我们。”
(2)“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可以漠视你的存在权力。这种行为恶性循环,最终会使每一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起来,有学生认为现实就是这样;有学生说不知道;有学生认为不能这样,接着就有学生反对说:不能这样?教材还会这样说?!
师:这确实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但从尊重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正确的,至少可以说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有可能会产生类似“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后果。
(对话时李老师说:教材中的《问路》和课文中的这两句话容易产生歧义和误导。教材编辑只看到它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不尊重人的后果,却没有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学生会认为别人不尊重我,我就可以不尊重别人,这可不是思品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反思和钻研教材,通过教学规避误导。笔者感悟:这就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用教材教的理念的落实,立足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对教材教学的反思探究,也足见李老师的知识功底和思想涵养。)
教学环节五:评价升华
师:真正“学会尊重”不是看我们今天学到多少知识,而是看我们日后的行动。请你们体悟下面这段话:
尊重不仅存在一事,更在人的一生!
学会尊重不仅在课堂,更需我们平时践行!
你的和蔼语言尊重了对方的听觉,你整洁的着装和礼貌行为尊重了对方的视觉。
社会和谐需要你学会尊重,更需要你的尊重!
你愿尊重所有的人吗?
你能尊重所有的人吗?
你能用你的一生去践行,使尊重有你而延伸、有你而增辉吗?
同学们,社会需要你,老师相信你!
为了你我他,为了社会更美好,我们相互尊重吧!我们一起加油吧!我们一起努力吧!
(学生默念并体悟)
师:同意老师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能够用行动去践行吗?
生:能!
师:那请班长带领大家宣誓。疑问句班长念,其他学生回答。念到“同学们”处也请全体听课教师一起参与。
(对话时李老师说:我们不能为检测而检测,最好的检测评价是引导和激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下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因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要义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没有转化为情感和行为的知识再多也是无效的。)
师:感谢听课老师,感谢学生!(鞠躬)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掌声)
(笔者感悟:李成斌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高品质的课,一堂明显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课。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依据思品教育的内在要求反思、探究、拓展教材,体现出一种责任和担当。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给人想不到的意外而又使你不得不觉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