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进阶的优秀读本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68123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新課标、新教材的实验教学操作阶段,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中学语文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也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加速培养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教学需要的语文教师应是重中之重。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合格师资核心课程之一的语文教学论,在现代教育学学科体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语文教师职前教育及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语文教学论是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事实和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描述和解释语文教育现象、探索和发现语文教育规律、分析和解决语文教育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的事实和问题层出不穷,语文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也必然随之日新月异。
  由陈勇等人合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论学程》正是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对于中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及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成果,适合作为师范类院校学生的教材用书,也不失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优秀读本。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沿革,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语文教材的发展、编写和使用,语文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语文教学与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语文知识体系构建和教学原则,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意义、任务、目标、过程、方法、原则、途径和策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征和教学策略,语文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备课与教学实施,语文说课的内容和方法,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等内容。其最主要的特色是采用了“学程式”结构及编写体例,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了学生的学习上;同时通过“学习导航”“学习回顾与问题研讨”“案例分析与技能训练”“拓展阅读与资源链接”等模块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方法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并且设计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过渡环节,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实效。这与“教程式”教材结构体例相比,无疑更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内化教学理论,从而提升综合能力,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学习体验。
  语文学科的变革,也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洗礼。如何理解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如何把握新的语文课程目标,如何设计课堂开展教学,如何利用各种新的教学媒体,如何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如何重塑个人的专业素养……一个个严峻的命题亟待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去攻克,而《中学语文教学论学程》一书恰恰就这些难题的解决之道给出了详细的论述及有益的启示。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坚持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力求跟进新课程改革研究的步伐,并充分体现语文新课改理念与教学实施状况的生动联系,从而为教与学提供科学且实用的方法论。
其他文献
由于每年参加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与中学语文教师的接触亦逐渐增多。胡兴桥就是我接触过的一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状况,确实是解决目前中学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一条新思路。那么,地域文化以何种方式关涉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是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带领中学
话剧《屈原》是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著名历史剧。该剧将屈原备受政治打击的一生,通过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表现了出来,塑造出一个坚贞不屈、热情澎湃的爱国屈原形象。统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节选了《屈原》第五章第二场,该部分主要表现了以靳尚为代表的邪恶一方企图加害屈原,屈原面对着风雷电发出了雷霆万钧的呼喊,具有极强的戏剧艺术感染力。本文从独特的戏剧语言人手,分析《屈原》(节选)中的戏剧语言是
很长一个时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铁定”步骤,课改以后,不见诸课程标准的目标或要求,也就逐渐淡出了课堂。但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依然是教学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目标中分别要求:“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思想感情”或“课文内容”等是外延宽泛的概念,课文的主旨即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等也就包括其中。在把握课文题旨的教
通过亲身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留白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成功和喜悦,提高学习能力。  在美术界,画家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一幅好的画作不能太过饱满,而是要留给画面一些空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留白。尤其是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们通常会有意识地在画卷上留出空白,以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事实上,把这一留白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创造一种教学境界。然
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常谈》这本书,以及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涵泳语言、走近学术。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理解书中重要概念的同时,关注、积累、思考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运用书中的相关内容解决自己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产生探索汉语言文字规律的兴趣,提高对汉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阅读中梳理思路,厘清关系,感受学术性著作的语言特点,把握学术性著作的形式特征,获得学术性论著的阅读经验
日前,学生阅读小说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读不透,不能准确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这个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学生小说阅读理解力亟待提升。缘何出现这一问题?  小說是通过描写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理解的一种文学体裁。环境、情节、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最终聚合成小说的矛盾冲突,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因而,读懂小说,提升小说阅读理解力的关键,就是
梁启超谈“作文教学法”的书面版本一共有三个。最早的见于1922年《改造》杂志第4卷第9号,标题为《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改造》所刊共为八节,文末有“未完”字样,但随后一期《改造》终刊号上未见下文。《吉林教育公报》1924年第7卷第84期刊载《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续)》,刊完9、10、11节(此部分与《改造》所刊部分,以下简称“改造版”)。“改造版”后经修订增补,增为12节,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说,教师成长是课堂改革的关键。教学改革要在课堂上实现,其成果也主要体现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些课堂教学实例的解析,我们可以思考语文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从而明晰教师成长发展的方向。  一、教学实例解析  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谈。  1.学习目标方面  学习目标是教师教学时面对的首要问题,学习目标要根据学情、学段、单元学习
当前,听课、评课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也是学校和各级教研机构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活动形式。但是,如果对各种形式的听课、说课进行深度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活动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对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诊断的缺失。  很多教师在听课评课活动中,缺少课堂诊断的意识和能力,听课热情不错,而评课态度却较为冷淡;听别人评课
【关键词】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内容  “教什么”历来是课堂教学中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走向的大問题、主问题。“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来得更重要、更关键。“教什么”是方向性问题、战略性问题,而“怎么教”却是方法性问题、策略性问题。故必须高度重视“ 教什么”的研究工作。  笔者在对经典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观课中发现,很多教学内容存在虚浮、繁杂、散乱、琐屑等问题: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