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教师的发展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说,教师成长是课堂改革的关键。教学改革要在课堂上实现,其成果也主要体现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些课堂教学实例的解析,我们可以思考语文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从而明晰教师成长发展的方向。
  一、教学实例解析
  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谈。
  1.学习目标方面
  学习目标是教师教学时面对的首要问题,学习目标要根据学情、学段、单元学习目标等制订,但教师心中必须时时刻刻装着教育目标,才能准确而高明地制订学习目标。
  教学实例一:学习目标要精准
  笔者曾听不同学校的教师讲《最后一课》,发现很多教师将学习目标定位在“学习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品格”,忽视了文本本身强调的东西——热爱母语。这就背离了文本的旨归。《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小孩子的一点一滴的心思变化、一个个场景的转动,不断地来强化“热爱祖国首先要热爱母语”这一主题。从开头的“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到“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到最终“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从开头“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就是通过这一个个细节描写来展现“最后一课”的含义:母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可是很多教师在韩麦尔的人物品格上用力过猛,没有注意文本本身的深意,导致虽然讲“爱国”,却在空谈,没能将“爱国”落到实处。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有的人可以用自己的才能实现本人的社会价值,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实现爱国;而对于学生来说,热爱母语、认真学习母语才是真正的爱国。一个人不认真学习母语、不热爱母语,能称之为爱国吗?教师如果这样讲解,就能使学生明白热爱祖国不是口号,爱国要脚踏实地。“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地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节课如果能让学生记住这句话,一定比学生仅仅学习韩麦尔的品格要更好。
  教学实例二:学习目标要高明
  2018年哈尔滨一位教师与深圳一位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其教学内容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外国诗二首”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哈尔滨的老师抓住“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这一句进行旁征博引,从古今中外名人遭受的苦难说开去,最终谈道:“无论生活多么悲惨、社会多么黑暗,我们都要懂得在绝境中怀揣希望。”这个教师的教学可谓高矣,其点睛之语恰恰是他为这节课制订的学习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在解读文本时,教师是引领学生“审悲”还是“审美”,会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会见到一些现象:对于一些描写人物生活比较悲惨的文本,常见的人文性学习目标是“品味人物生活的悲惨”。这个目标不能说错了,但并不高明,如果让学生从文本中看到作者或人物身上昂扬向上的精神,懂得在绝境中依然要寻找生活的希望,依然要想象并追求生活的美好,这将对听课的学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让他们即便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都不会失去生活的信心。
  通过以上对学习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对文本解读得不到位,制订的学习目标不精准、不高明,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有所偏失,直接影响学生能力、思维、情感的发展。
  2.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方面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直接关系到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把握学情,進行相应的点拨,这些都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比如对朗读法的运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当之处。
  杜佐周在《读法教学法概要》中谈到,在某种情形下,朗读亦有其价值,而且是要应用的。借助朗读,可以让学生慢慢品味文本的意义,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但朗读仅仅是教学的方法之一,要根据学情适当使用,不可过度使用,甚至以朗读替代讲解。
  教学实例一:有效的解读可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笔者曾听过一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军旅思乡曲”专题课,涉及《木兰辞》和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在课堂上,教师运用了多种朗读形式: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共读;单人读,组合读;教师读,学生读。可是,教师却没有意识到,《木兰辞》《长相思》是可以互相解读的好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时代的人在军旅之中对故乡的眷恋。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不正是“山一程”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不正是“水一程”吗?“燕山胡骑鸣啾啾”“黄河流水鸣溅溅”,这不正是“故园无此声”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身向榆关那畔行”何其相似!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朗诵的基础上,对《木兰辞》和《长相思》展开对比阅读,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对军旅情思之类诗词的理解。
  教学实例二:朗读不可以代替讲解
  《散步》是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此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一位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朗读”,一节课全程以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没有阅读别的文章,讨论、发言的机会也几乎没有。
  《散步》对于中学生来说,思想情感比较容易理解,本节课可以借助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但不必一节课全程朗读。强化了朗读,却忽视了讲解,忽视了大量阅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收获甚微。
  毋庸置疑,朗读对于说话、写作都有帮助,但是否安排朗读,要根据文本的需求和学生的学情而定。有的文本需要以朗读为重点,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散文,李白杜甫的诗歌等。而有的文本,必须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后再进行朗读,这时候的朗读才真正有效。如果学生不理解文本,仅仅朗读,那么,无论课堂朗读的形式如何多样,对学生的学习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作用。
其他文献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孙绍振先生正式发表出版的不重复的完整解读作品(不是作为观点例证的片段解读)近六百篇(部),堪称学界第一人。且其十余部解读专集几乎都是一版再版的畅销书,其中最多的重印十七次。实践出真知、出理论,孙先生由此产生的文学创作及解读理论,体系庞大,卓见纷呈,仅与语文教学最有关的解读方法,笔者拙著《孙绍振解读学简释》介绍为十二法:三维法、三层法、艺术形式法、错位法、感觉法、关键词语法、
一  和以往相比,201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有三个变化。一是材料作文占了大头,命题(话题)作文大为减少。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这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见得就比命题作文要容易,因为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查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这几年高考作文采用的材料作文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是一边倒,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
【摘要】语文教育界在讨论教科书时往往以“范文”来代称选文,导致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出现盲目和混乱。从教学功能来看,只有当选文作为写作例子时才能称其为“范文”。教科书中的课文还可作为识字、写字、阅读、口语教育的凭借,所以应以“选文”统称之。重订“范文”概念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选文的教学功能和选择标准等。相应地,在编写教科书时应将课文分类、课本分编,在实施教学時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安排
由于每年参加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与中学语文教师的接触亦逐渐增多。胡兴桥就是我接触过的一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状况,确实是解决目前中学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一条新思路。那么,地域文化以何种方式关涉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是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带领中学
话剧《屈原》是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著名历史剧。该剧将屈原备受政治打击的一生,通过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表现了出来,塑造出一个坚贞不屈、热情澎湃的爱国屈原形象。统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节选了《屈原》第五章第二场,该部分主要表现了以靳尚为代表的邪恶一方企图加害屈原,屈原面对着风雷电发出了雷霆万钧的呼喊,具有极强的戏剧艺术感染力。本文从独特的戏剧语言人手,分析《屈原》(节选)中的戏剧语言是
很长一个时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铁定”步骤,课改以后,不见诸课程标准的目标或要求,也就逐渐淡出了课堂。但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依然是教学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目标中分别要求:“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思想感情”或“课文内容”等是外延宽泛的概念,课文的主旨即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等也就包括其中。在把握课文题旨的教
通过亲身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留白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成功和喜悦,提高学习能力。  在美术界,画家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一幅好的画作不能太过饱满,而是要留给画面一些空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留白。尤其是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们通常会有意识地在画卷上留出空白,以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事实上,把这一留白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创造一种教学境界。然
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常谈》这本书,以及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涵泳语言、走近学术。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理解书中重要概念的同时,关注、积累、思考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运用书中的相关内容解决自己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产生探索汉语言文字规律的兴趣,提高对汉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阅读中梳理思路,厘清关系,感受学术性著作的语言特点,把握学术性著作的形式特征,获得学术性论著的阅读经验
日前,学生阅读小说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读不透,不能准确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这个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学生小说阅读理解力亟待提升。缘何出现这一问题?  小說是通过描写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理解的一种文学体裁。环境、情节、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最终聚合成小说的矛盾冲突,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因而,读懂小说,提升小说阅读理解力的关键,就是
梁启超谈“作文教学法”的书面版本一共有三个。最早的见于1922年《改造》杂志第4卷第9号,标题为《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改造》所刊共为八节,文末有“未完”字样,但随后一期《改造》终刊号上未见下文。《吉林教育公报》1924年第7卷第84期刊载《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续)》,刊完9、10、11节(此部分与《改造》所刊部分,以下简称“改造版”)。“改造版”后经修订增补,增为12节,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