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也精彩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fvbgtyhnm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亲身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留白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成功和喜悦,提高学习能力。
  在美术界,画家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一幅好的画作不能太过饱满,而是要留给画面一些空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留白。尤其是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们通常会有意识地在画卷上留出空白,以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事实上,把这一留白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创造一种教学境界。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留白艺术,既保证教师知识点讲解到位,同时又让学生享受“无言皆成妙境”的教学效果是初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在表达上留白,让学生自己品尝
  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阅读教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美文,这些文章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细细品悟,慢慢回味。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犯了“过度讲解”的错误,把一篇课文从字词到中心意思和作者情感都逐一解读,这种看似全面的教学方法,实则破坏了文章原有的美感,也让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表达留白,即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之美和作者的思想内涵,收获阅读的喜悦。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表达留白的技巧。在介绍过作者宗璞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后,可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配乐朗读,在紫藤萝的世界遨游:“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和着美妙的朗诵,学生们仿佛亲临紫藤萝瀑布一般。在朗诵结束以后,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所看到的紫藤萝世界,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说:“我仿佛置身在一个仙境,自己就好像花仙子一般和紫藤萝精灵们一起玩耍、一起跳舞……”从学生们的分享中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紫藤萝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比教师卖力演讲收到的效果更好。正是通过这一留白教学,学生们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感受到了紫藤萝的美以及作者的高超文笔,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在知识上留白,让学生自己探索
  在知识上留白并不意味放弃知识教学,而是主张教师在知识教学的时候设计知识空白,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知识,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朱自清先生的《春》、何其芳先生的《秋天》、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三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与写作技巧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对这三篇文章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注重让学生自己感悟和品读。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纵向观察三篇文章,找出闪光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为了让学生们对课文有更多的感悟,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学习或仿照三篇优秀的美文,自己动笔描绘家乡的夏天。这样的知识留白教学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自主性的同时,更能帮助学生深入地掌握知识点和相应的
  技能。
  三、在问题上留白,让学生自己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堂并非如此,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展,多种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问题留白,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归园田居》时,教师介绍了陶渊明创作的其他古诗和散文后,先让学生通过朗诵感悟诗歌的画面美,进而提出问题:“结合该诗和陶渊明创作的其他作品,你能说说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吗?”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内容及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总结逐步得出结论。除了《归园田居》以外,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陆游的《游山西村》都可采用类似的教学法,每一问题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想法和观点的机会。通过问题留白,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评价上留白,让学生自己反思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恰当的评价方式应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享受到肯定和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和提高。然而,目前初中语文课堂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过于绝对,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完全占据着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敢有丝毫的反驳,只能“马首是瞻”。同课堂留白教学一样,课堂评价也一定要注重评价留白。所谓的评价留白,即教师不要对学生做出“权威”和果断的评价,而是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全面
  评价。
  在教学《诗两首》的时候,教师就可使用这一方法。结合课程特点,教师在教学时采取了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从班上选取3名同学和教师一起做评委,剩余学生为大众评委。在朗诵比赛前,教师给每位评委明确了评价标准:读音准确30%、流畅流利30%、感情到位40%。同时在每位同学朗诵完毕以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各自表现了什么的情感?你认为你的朗诵有把诗歌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吗?请你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参赛选手在朗诵结束后的评价环节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了这两首诗的情感内涵。在学生评价环节,很多同学都对参赛选手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同时也“毫不留情”地点出了朗诵当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而,教师在学生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发言。通过三个环节的评价,每个参赛选手都发现了自己的闪光之处和不足之处,在今后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通过亲身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留白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成功和喜悦,提高学习能力。正所谓“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适当留白,让留白点亮我们的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其他文献
这是一篇自荐文章。对象是枢密院首长,掌管着全国兵事,相当于秦汉时期最高军事首脑太尉,称其太尉,以古称今,以秦汉称宋,庄敬有加。  自隋以来,莘莘学子要进入官员阶层,最基本的途径是科举考试。到北宋时这种方法已经实行了几百年,其生命力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便于社会阶层上下流通。于是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夸张说法。后来英国的文官考试学的就是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不绝对理想,在同一地点,用
张岱《陶庵梦忆》里的《湖心亭看雪》,不足二百字,回忆大约二十年前的往事,创造了深文隐蔚、含蓄蕴藉,“颇似唐人绝句”的意境,是小品中的精品,散文中的奇文。细读此文,探微发幽,可以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一、文章拟题有奥妙  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却没有写湖心亭上看到的雪景。为什么?以看雪为线索,回忆湖心亭上的奇遇,才是写作的重点。因而,作者在到湖心亭之前,就已经将湖中雪景写到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理解能力是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核心。古诗词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若无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很难把握其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更难把握其所包蕴的人文特征和精神内涵。当前在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教学中“重机械记忆,轻理解品味”的现象严重,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比较粗浅,在诗意、意境、诗情、诗艺、诗风的理解引导上缺乏有效的策略,致使古诗词阅读教学目标不
张继的《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日本据说也是“妇孺皆知”。(陈衍《石遗室诗话》)关于最后一句中的“夜半钟声”四个字的争论,从宋朝到清朝,持续一千多年, 不是中国人对诗特别执著,特别呆气,而是因为其中涉及诗歌意象的“虚”和“实”、“兴”和“象”,以及“情”与“境”的和谐统一的根本理论观念。  争论长期聚焦在“夜半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孙绍振先生正式发表出版的不重复的完整解读作品(不是作为观点例证的片段解读)近六百篇(部),堪称学界第一人。且其十余部解读专集几乎都是一版再版的畅销书,其中最多的重印十七次。实践出真知、出理论,孙先生由此产生的文学创作及解读理论,体系庞大,卓见纷呈,仅与语文教学最有关的解读方法,笔者拙著《孙绍振解读学简释》介绍为十二法:三维法、三层法、艺术形式法、错位法、感觉法、关键词语法、
一  和以往相比,201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有三个变化。一是材料作文占了大头,命题(话题)作文大为减少。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这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见得就比命题作文要容易,因为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查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这几年高考作文采用的材料作文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是一边倒,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
【摘要】语文教育界在讨论教科书时往往以“范文”来代称选文,导致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出现盲目和混乱。从教学功能来看,只有当选文作为写作例子时才能称其为“范文”。教科书中的课文还可作为识字、写字、阅读、口语教育的凭借,所以应以“选文”统称之。重订“范文”概念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选文的教学功能和选择标准等。相应地,在编写教科书时应将课文分类、课本分编,在实施教学時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安排
由于每年参加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与中学语文教师的接触亦逐渐增多。胡兴桥就是我接触过的一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状况,确实是解决目前中学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一条新思路。那么,地域文化以何种方式关涉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是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带领中学
话剧《屈原》是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著名历史剧。该剧将屈原备受政治打击的一生,通过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表现了出来,塑造出一个坚贞不屈、热情澎湃的爱国屈原形象。统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节选了《屈原》第五章第二场,该部分主要表现了以靳尚为代表的邪恶一方企图加害屈原,屈原面对着风雷电发出了雷霆万钧的呼喊,具有极强的戏剧艺术感染力。本文从独特的戏剧语言人手,分析《屈原》(节选)中的戏剧语言是
很长一个时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铁定”步骤,课改以后,不见诸课程标准的目标或要求,也就逐渐淡出了课堂。但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依然是教学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目标中分别要求:“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思想感情”或“课文内容”等是外延宽泛的概念,课文的主旨即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等也就包括其中。在把握课文题旨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