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成为学习的主旋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只是范例,一篇文章就代表一类文本。学生如果能自主学习好一篇文章,那就能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如果能活学活用、触类旁通,那就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推理能力,更能为学子们适应多彩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 文本研究 质疑
  
  对教材稍有研究的教师都知道,人教社编的统一教材,有一个特点——每个单元都安排有1~2篇自读课文,并且在教材前的“说明”中明文指出:“自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每课一般用一课时。少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课文练习要求学生在自读中选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中的不少人却并不按照课文“说明”中有关“自读”教学的要求办,把自读课文依然当成教读课文来“教”,花两课时甚至更多时间将课文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等“细咀烂嚼”后,吐出“喂”到学生的思维胃口里去。课课如是,本本教材如是。问之为何如此,答曰:“学生基础太差,不这样‘教’不行!”笔者以为这类老师的主观出发点是不错的,是在“为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着想”,但是笔者不能不指出,这种从八十年代有统编教材的自读课文后就“为学生着想”的教法,一直延续至今,实在是违反教材编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一科学意图的,也是违反语文教学的科学原则的。这样“为学生着想”的教法,不仅费时多,而且效率也差;不仅不能提高后进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连优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也要受到扼制。原因在于:在教学中“越俎代庖”了。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构思了“新课程下语文‘断乳式’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高效的自学方面。“教会学生自学一篇课文”,就在这个实验中逐渐产生出来了。具体做法是:
  
  一、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自学”
  
  我们告诉学生:“自学”能够得到应该得到的知识,并且能够品尝到得到知识的“滋味”;“自学”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并且在提高思维品质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自学”能够培养注意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这些过程中学会使用语文工具而终身受益……我们还告诉学生尤其是语文偏科生:“自学”尤如吃山珍海味,只有“自学”,才能领悟到“山珍海味”的美味来;而如果不开动大脑机器自学,“吃”到的只能是人家口里嚼碎了的没有营养的滓渣物;“自学”也是教材对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起码要求,我们不能违背;违背了必然吃亏;通过我们的“说教”,再加上同一篇课文的比较教学(时间上、内容理解方面等比较),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自学”的道理。
  
  二、教给学生自学一篇课文的方法
  
  1.自学规划。根据单元提示与自学提示运用相关文体的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确定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分清主次详略并科学分配时间。时间只要花2到5分钟,却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地搞好自主学习。
  2.文本研读。第一步:速读全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划出生字,关键词语;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记叙文的六要素,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议论文的议论话题以及作者的观点)。第二步;分步骤精读课文,把握有关知识。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文本量体裁衣,确定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诗歌的自主学习首先可以指导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习诗歌《蜀相》时,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为什么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增强学生探明究竟的内驱力,自然就会查找资料以便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自然就为文本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可以引领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领略“映阶碧草自春色”美景,感悟字里行间渗透的作者情感。再次可以激励学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享受诗歌艺术的美的享受。
  3.质疑探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针对文本的语法、结构,甚至行文艺术进行探究并提出质疑。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有学生质疑“乾坤日月浮”中的“月”字与“吴楚东南坼”的结构、意思不协调,与诗歌意境不相吻合,通过查找资料与探究也证实了应该改成“夜”字。这样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能力。
  4.拓展提升。探究文本的艺术手法与思想主旨,联系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运用。学习《晋灵公不君》时发现文章没有对晋灵公做半句评价,就用“弹人观其避丸”“杀宰夫游尸”“嗾猛犬咬赵盾”等真实细小的史实表现出了晋灵公的昏庸、残暴。不仅欣赏了文本的文学价值,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学习《背影》时,有学生深受思想情感的熏陶而写出了这样的感慨:“重负压弯了爸爸的背,重负使爸爸曾经走过笑容的地方也变得沉郁沧桑。”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与精神境界都得到了提升。
  
  三、科学评估,能力内化
  
  指导学生撰写“自学报告”以总结自学的成就与不足:学习此类文本的方法与经验,自主学习的速度与效率,尤其是质疑、拓展的收获,学习中的困惑,思想上的疑惑。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力争融合多人智慧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提高协作处理问题的能力,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让自主学习内化成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结语:开放、创新的世界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放手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是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时代的呼唤。引导学生从学会自主学习一篇课文入手,进而学会一类文章的学习,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创新能力,这是我们的探索,我们的追求。我们愿在各位行家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引领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与能力。
  ★作者简介:方建中,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记叙文波澜起伏的情节设计方法很多,误会法是其中一种。误会事件的选择、误会缘由的交代、误会心理的描写等是误会法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记叙文 情节设计 误会法    所谓误会,即事件或人物行为等容易引起人们误解。这种方法该怎样设计?  一、看下面的文章  枪  [台湾]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也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
【摘 要】汪曾祺的《老舍先生》通过几桩事情展现了老舍留在他心中的印象。初读文章会觉得此文十分浅易,并且亦如汪曾祺其他作品,少有感情的大起大落,但其实他的散文“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文中有许多潜藏的话语,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  【关键词】《老舍先生》 绚烂 平淡    汪曾祺散文文字雅洁,少雕饰,委婉恬淡,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他的记人散文涉及人物有父母亲、恩师沈从文,以及邻里、师长、朋友。《老舍先
【摘 要】高考作文中,学生认为最难的是积累的素材太小,不能充分地体现文章的主题。其实,在选材方面,课本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范例,不少作品都是以小见大的经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作文选材 课本 以小见大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等等名言学生如数家珍,但并不明白语言除了具有哲理性之外,在作文写作中同样适用。  高明的作者常常由一物
【摘 要】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创作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下水片段,渐进性地加以指导,采用课内片段与课外完篇有机结合的训练方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学会梳理整合课本知识并运用课本素材,化知识为能力,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关键词】片段 下水 读写 论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摘 要】本文以一位同行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思维;步步深入,层次清晰;巧妙设问,激励提问,注重创造性阅读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 思维分析    最近,听了我校语文组吴老师上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感慨颇多。吴老师标准的普通话,适当的语速,沉着的启发,充沛的感情,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我,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让我反
【摘 要】对比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段。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形象。  【关键词】对比 突出 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贯穿全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凸显了蔺相如这一主要人物形象。  首先,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样一个情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
【摘 要】本文集中分析解读了高中教材中的爱情诗,通过细读鉴赏,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发展健康的个性,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材 主题 爱情 诗歌    男女之间的情爱是中外文学的永恒话题,现行的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和语文读本,一共收录了20余首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词。这些中外诗词,几乎涉及了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
【摘 要】语言排序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学生也感到此类题型头绪繁多,不易对付。本文拟就从习题入手,归纳三条简单易记的规律。  【关键词】做题规律 中心句 关联词 逻辑顺序  语言排序题是高考命题中的老面孔,全国18套高考试卷中往往有8套左右有此题型,2010年全国卷更是无论一套、二套或课改卷,每套试卷都有它的踪迹,2011年情形相类似。排序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属于语言应用类题型,主要考查学
【摘 要】苏轼是伟大的。苏轼笔下的梅花大体反映了他心路历程的四个方面,从“贬谪生涯的种种遗恨”到“热情开朗的精神气韵”再到“自我完善的思想心理”,最终达到在“艺术上和人格上的双重飞跃”,梅花意象贯穿了苏轼伟大的一生。  【关键词】梅花 遗恨 气韵 梅格神韵 思想心理 艺术 人格  在古典诗歌中梅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但它真正大量进入诗坛却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梅花因其特有的“梅格”而成为诗人们钟爱并
【摘 要】高考实质上是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服务的选拔性考试。因此,高考命题应以贯彻“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为首要目标,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同时又能对中学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对照这一标准,细心研读,可发现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并非一份难得的好卷子,某种程度上说,它可能是一份有失公平、公正的卷子。  【关键词】高考命题 信度 效度 区分度 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