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自尊意识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nem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艺术性地带领学生走向“成人”的教育。自尊是本文推崇的语文的延伸魅力,而教师的榜样示范、文本的典范引导以及学生的感悟则是自尊形成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自尊教育 语文课堂 教育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自尊、自爱、自强,有着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独立的个体,是每位新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地域的界限和文化的差异正逐步消除。中国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可是现在存在着重外语而轻中文的疑惑、领助学金后的四处炫耀,贪恋虚荣、无心学习的行为等等行为,这些都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缺少自尊自爱的意识。这些现象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那就是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过多地注入了功利意识,重智而轻德,忽视了“尊”和“耻”的教育,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过于教条化、大纲化,忽视了教育对象心灵的构建,从而导致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无法正确地定位自己,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更多的“自尊意识”非常重要。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意识、有效地渗透自尊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教师的榜样影响
  作为受过专业培训的语文教师,无论是专业素养、道德操守、资源的占有量,还是对生命意义地把握,都是站在一定高度的。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自尊意识的独立个体,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自身就应该是一个充满独立个性魅力、自尊自爱的榜样。在孩子刚刚开始搭建心灵殿堂时,就给他一盏明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心关爱每个孩子,善于捕捉自尊教育的每个机会,充分给予孩子以尊重,让他们体验被尊重的快乐,感受到自尊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正确的感悟,长期思考的积淀来影响孩子,感染孩子,让他们与教师形成心灵的共鸣,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烙上自尊的印记。
  二、文本的典范引导
  进入文本,贴近作者,以典范来引导,渗透自尊意识,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学会做人。在语文课本中,很多人面对金钱、地位、强权、死亡等,都能勇敢坦然地面对,保持内心的独立,成为一个自尊自爱的强大个体,折射出的人格魅力穿越时空,成为永恒。如陶渊明、苏轼、李白、鲁迅、海伦·凯勒等。对这些人及其作品的介绍,可以为学生人格的殿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充分尊重文本,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潜心发掘其中有关生命自强不息、自尊自爱的信息。例如在教授《乐羊子妻》时,可以在弄清“盗泉”和“嗟来之食”的字面义后,让孩子思考:在现代社会,在我们的生活里,哪些事物是“盗泉”,是“嗟来之食”。然后再让他们谈谈得到这些事物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从而最终让孩子明白:人不仅得有物质,更得有精神追求,人活着要有尊严。再比如在教授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孩子很容易把它当成口号,而不能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三、学生的主体感悟
  卢梭说过:“产生自尊心是理性,而加强自尊心的则是思考。”无论是“理性”,还是“思考”,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生自尊意识的形成不能单靠外在的东西,还需要孩子自身去体验、感受、领悟。自尊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学生自强、自立,在青少年时代就充分利用时间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有价值的独立的人。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定情境,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失去自尊的痛苦和拥有自尊的快乐。笔者曾经在作文课上给孩子提供了两个话题:
  ①“小王同学家境贫困,大家纷纷公开接济他,但都被要强的小王给拒绝了。因此,众人都认为小王不识好人心。”请以“小王”或“其他同学”的行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②“成绩一向优异的小李在期末考试中,语文考砸了,当他回到家面对母亲的询问,他该如何回答。”请围绕小李有可能的回答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通过这两个话题作文,孩子体悟到:自尊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构成,贫穷、苦难、挫折等都不能成为放弃尊严的借口。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就能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这句话启示我们:自尊在生命中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在它的指引下,生命才能不断发展、收获成功,生命才能傲然独立于世。孩子们的自尊心是需要我们用心培养、精心呵护的。语文在自尊意识的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内容包罗万象,囊括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精华,包含丰富的人类情感,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美丽的战争》一文的作者,首先采用形象的描写,向读者展示“美丽的战争”这种别具一格现象的大致情形。然后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大胆地即事明理,揭示出美丽的战争之所以发生的哲理成因。此外,文章还使读者带着哲理的思考去进一步剖析现实的女性社会,进而让人们对女性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美丽的战争》 形象 哲理 抒情 女性社会    姜琍敏的散文《美丽的战争》,不看文章,单就题目
【摘 要】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占的比重很大,阅读复习、考试为什么效率不高?笔者根据多年从教的经验对此进行了反思。要提高阅读成绩,有赖于建设阅读大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方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 效率 途径    怎样建设阅读大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感知社会,产生感慨,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正
【摘 要】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五导法”作文讲评教学模式,即导入,导疑,导研,导评,导结,并对每个教学步骤进行了简要阐释。  【关键词】作文讲评 教学模式 “五导法”    所谓作文讲评课,即作文批阅后的点评、总结和归纳课,是我们作文教学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作文批阅结束后,根据本次作文的写作训练目标以及目标的达成情况,选择各个层次的范文,进行技法的讲解和
【摘 要】深化作文教学改革,必须着力改革作文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互动生成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语文素养为目标的作文评价体系。  【关键词】作文教学 教学模式 评价方式    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的最显著的成效,是确立了开放、自主、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创造精神的作文价值观,给作文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赋予了作文课堂教学以生命活力。但
【摘 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文本 教师 学生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学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其中就包括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摘要】语文新课标反复强调,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中学语文教学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培养未来人才为己任,才能深刻领会促进语文发展的战略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研究学生语文发展的心理,注重多途径、多方面、多层面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系统机制,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水平心理机制系统机制    中学阶
【摘 要】针对语文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本文从考点及命题方式、高考真题分析、考试重点及变化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古诗鉴赏 考点 试题 学情 策略    一、考点解读  考点:“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考点阐释:  1.鉴赏诗歌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
【摘 要】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一方面有着政策性150万字阅读量的导向,另一方面却遭受来自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压力。为何不能落实?本文给出了分析,即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课外阅读 落实 高中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150万字,数目看似庞大,其实算起来并不那么吓人。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