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文本 教师 学生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学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其中就包括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教师要当好课堂的“导师”,创造民主、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养成个性、拓展开放多元的心胸。具体说来,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充分的阅读感知是理解的前提。阅读首先要进入文本,倾听文本话语,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看看他们说的有无道理,为什么这么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咀嚼、推敲,体会到文章的“味”。就像流沙河说的“就是那只蟋蟀/在你的窗外唱歌/在我的窗外唱歌/你在倾听/你在想念/我在倾听/我在吟哦/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在阅读中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中国古人讲究涵咏体味,熟读精思,要较长时间保持阅读状态,沉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里,慢慢悟解文本获取新的知识,经过沉醉式的思考与想象,探寻言外之意。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诗人以神来之笔尽写黄州美丽的风光,不仅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赤壁下长江中山光水色与中天月夜交相辉映的美景,还驱使我们想象三国时代曹孟德等英雄人物叱咤风云的历史画卷。文本中具体形象的描绘足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更有诗人悲喜交集的人生感慨和爱好自然山水的真性情,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索古人的山水情怀的文化内涵。此时,在对文本反复吟咏和玩味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苏轼和他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和愉悦。还可以通过文本中人与自然对话的话题,联系2004年福建江苏两地的高考作文文题,给学生印发2004年高考佳作《苏轼的赤壁》《风雨任平生》《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等,从侧面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在情理交融的世界里,让他们进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境界。
二、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由“讲师”转变为“导师”,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教学信息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交流。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课堂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调查表明:中学生喜欢文学作品,他们希望语文课能够帮助自己提高审美判断力和鉴赏水平,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新课标教材增选了大量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增加了生气。教师重点抓好文学作品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的师生交流成为可能。在新教材抓中编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现代文学作品,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就是其中之一。初读文篇,不少学生一笑了之。为加深学生理解作品在荒诞的表现形式中更有和现实统一的一面,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卡夫卡富有个性色彩的创作经历,然后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在班级交流;教师确立阅读重点难点及目标后,师生展开讨论、交流,深化阅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引导学生把握“异化”这一悲剧内涵时,在课件中及时插入美国表演艺术家卓别林表现了在紧张压抑的工业环境下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场景的一段表演,令人捧腹之余,诱发学生思索生存环境与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借助讨论的形式发现两位主人公的共性,透过其“怪诞”的外表,看到这种变形在荒诞中具有的合理性,即现实的孤独冷漠造成人的“异化”现象。通过强化课堂内交锋性的讨论,磨亮学生的思维之剑,由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表述,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言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问情形及时作出符合实时的回答对策,在学生表述自己情感与思想的同时,在进一步的提问中,启发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作品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例如学习李密的《陈情表》时,让学生试着评价李密的忠孝观,这一问题的研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传统忠孝观念解释李密的做法;有的从李密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也有的从李密个人主观愿望和客观需要得出结论等等。针对这些意见,在认真倾听的同时不断予以肯定,又教他们要学会批判地继承,真正领会现代忠孝观与古代忠孝观的实质。又如研读剧本《雷雨》高潮部分,鲁侍萍大哭着说:“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不妨试着这样发问:“萍”是否属于校对中的错误?请结合文本说出理由。解答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要准确定位人物个性,了解剧情,把握话剧语言的特点。通过对话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探究,激活学生的理解“触须”,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用倾听和言说获得理解与沟通。
三、鼓励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阅读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心灵的沟通,精神的陶冶。学生个体之间的对话不管是在教学的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是容易进行的,他们乐于让同伴分享自己解读文本的看法。因此,鼓励学生组成阅读小组,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学生们彼此的言语表达中调整他们自我的言语表达,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强化信息的接受。当然,教师的适时介入进行指导,可以避免放任自流也是必要的。这样学生参与学和教的全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一篇课文,几进几出。个人自学了还不够,还要听教师讲解,参加讨论,接受检查;口读了不行,还要去听、去写、去思考。这就从过去以视听为主的接受形式,变成了眼、耳、口、手、脑并用的接受形式。
除此外,物联网时代自由大量的信息也提供了强大的背景资料支持,而且赋予了学生更便捷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法。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教材中现有的答案与结论,喜欢提出疑问,发表看法,好追问争辩,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另一个展现自我的新平台。
总之,课堂45分钟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只要充分有效地采取有利于学生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的交往式教学,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他们平等交往,通过启发、讨论、双向交流等教学方式,把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激发出来,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就能够使他们学会学习,从而提升课内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诏安县桥东中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文本 教师 学生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学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其中就包括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教师要当好课堂的“导师”,创造民主、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养成个性、拓展开放多元的心胸。具体说来,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充分的阅读感知是理解的前提。阅读首先要进入文本,倾听文本话语,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看看他们说的有无道理,为什么这么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咀嚼、推敲,体会到文章的“味”。就像流沙河说的“就是那只蟋蟀/在你的窗外唱歌/在我的窗外唱歌/你在倾听/你在想念/我在倾听/我在吟哦/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在阅读中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中国古人讲究涵咏体味,熟读精思,要较长时间保持阅读状态,沉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里,慢慢悟解文本获取新的知识,经过沉醉式的思考与想象,探寻言外之意。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诗人以神来之笔尽写黄州美丽的风光,不仅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赤壁下长江中山光水色与中天月夜交相辉映的美景,还驱使我们想象三国时代曹孟德等英雄人物叱咤风云的历史画卷。文本中具体形象的描绘足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更有诗人悲喜交集的人生感慨和爱好自然山水的真性情,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索古人的山水情怀的文化内涵。此时,在对文本反复吟咏和玩味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苏轼和他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和愉悦。还可以通过文本中人与自然对话的话题,联系2004年福建江苏两地的高考作文文题,给学生印发2004年高考佳作《苏轼的赤壁》《风雨任平生》《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等,从侧面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在情理交融的世界里,让他们进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境界。
二、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由“讲师”转变为“导师”,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教学信息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交流。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课堂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调查表明:中学生喜欢文学作品,他们希望语文课能够帮助自己提高审美判断力和鉴赏水平,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新课标教材增选了大量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增加了生气。教师重点抓好文学作品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的师生交流成为可能。在新教材抓中编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现代文学作品,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就是其中之一。初读文篇,不少学生一笑了之。为加深学生理解作品在荒诞的表现形式中更有和现实统一的一面,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卡夫卡富有个性色彩的创作经历,然后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在班级交流;教师确立阅读重点难点及目标后,师生展开讨论、交流,深化阅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引导学生把握“异化”这一悲剧内涵时,在课件中及时插入美国表演艺术家卓别林表现了在紧张压抑的工业环境下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场景的一段表演,令人捧腹之余,诱发学生思索生存环境与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借助讨论的形式发现两位主人公的共性,透过其“怪诞”的外表,看到这种变形在荒诞中具有的合理性,即现实的孤独冷漠造成人的“异化”现象。通过强化课堂内交锋性的讨论,磨亮学生的思维之剑,由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表述,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言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问情形及时作出符合实时的回答对策,在学生表述自己情感与思想的同时,在进一步的提问中,启发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作品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例如学习李密的《陈情表》时,让学生试着评价李密的忠孝观,这一问题的研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传统忠孝观念解释李密的做法;有的从李密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也有的从李密个人主观愿望和客观需要得出结论等等。针对这些意见,在认真倾听的同时不断予以肯定,又教他们要学会批判地继承,真正领会现代忠孝观与古代忠孝观的实质。又如研读剧本《雷雨》高潮部分,鲁侍萍大哭着说:“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不妨试着这样发问:“萍”是否属于校对中的错误?请结合文本说出理由。解答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要准确定位人物个性,了解剧情,把握话剧语言的特点。通过对话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探究,激活学生的理解“触须”,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用倾听和言说获得理解与沟通。
三、鼓励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阅读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心灵的沟通,精神的陶冶。学生个体之间的对话不管是在教学的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是容易进行的,他们乐于让同伴分享自己解读文本的看法。因此,鼓励学生组成阅读小组,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学生们彼此的言语表达中调整他们自我的言语表达,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强化信息的接受。当然,教师的适时介入进行指导,可以避免放任自流也是必要的。这样学生参与学和教的全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一篇课文,几进几出。个人自学了还不够,还要听教师讲解,参加讨论,接受检查;口读了不行,还要去听、去写、去思考。这就从过去以视听为主的接受形式,变成了眼、耳、口、手、脑并用的接受形式。
除此外,物联网时代自由大量的信息也提供了强大的背景资料支持,而且赋予了学生更便捷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法。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教材中现有的答案与结论,喜欢提出疑问,发表看法,好追问争辩,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另一个展现自我的新平台。
总之,课堂45分钟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只要充分有效地采取有利于学生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的交往式教学,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他们平等交往,通过启发、讨论、双向交流等教学方式,把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激发出来,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就能够使他们学会学习,从而提升课内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诏安县桥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