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备考方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fei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语文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本文从考点及命题方式、高考真题分析、考试重点及变化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古诗鉴赏 考点 试题 学情 策略
  
  一、考点解读
  考点:“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考点阐释:
  1.鉴赏诗歌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意蕴。
  2.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赏析诗歌语言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如修辞技巧、表现手法等。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赏析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等。
  二、试题回放
  1.2010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访 隐 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
  2.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 素 蝶 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三、考情综述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选材形式多样,试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题量分值稳定在6-8分
  2.选材上,以单一诗歌为主(只有天津卷选用两首);写景抒情诗独领风骚,送别诗也占了4首。
  3.体裁趋向较为集中
  近体诗还是2010年考查重点,律诗4首,绝句6首,占全部鉴赏作品的55.6%;唐诗6首,宋诗4首,宋词5首,复习重点应放在唐宋诗词上。
  4.考点分布全面稳定
  2010年诗歌考查基本仍然落实在对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感情的分析鉴赏上。福建省考查的题型较以往有所变化,由以往的简答赏析题细化为三小题,增加了填充题和选择题。设题方法类似上海卷,考得更细更具体。
  5.大部分选用的是学生所熟悉的作家作品。
  四、备考方略
  (一)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
  1.意象与意境:意象即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境又称为境界,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
  2.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3.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4.修辞手法
  指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双关等。
  5.写作技巧
  指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6.艺术风格:
  指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7.语言特色:
  指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二)了解诗歌的分类
  (三)正确理解古诗的方法
  1.借助注释,知人论世
  “知人”指具体切实地把握诗人的心态,“论世”则能尽量贴近诗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
  例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第(2)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一问题可借助注释“刘孝绰,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采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得出答案(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2.借助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能概括诗歌的内容。而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2010年福建卷,从诗题《访隐者》即可知道诗的大致内容。
  再如:2010年江苏卷,从诗题《送魏二》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又点出“别”字,诗的内容当有惜别之意。
  3.推敲关键词句
  如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由关键词“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而“愁”字则直接抒发感情。“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抓住关键词句,就可以答出第(2)小题(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如2009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颔联“吴宫、晋代”二词,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山、青天、水、白鹭洲”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隐含的信息显而易见,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5.调动知识积累
  如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子规俗称布谷,又名杜鹃鸟、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子规”这个古典意象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出现过数次,课下都有详细的注释。
  ①“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注释: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②“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注释: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这是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
  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注释: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四)表达的规范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2.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3.答题程式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回答“是什么”或“写什么”;“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回答怎么写;“评”就是回答怎么样即表达效果或亮出观点或诗人的情感。
  4.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的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关注学生情感,营造民主、和谐、自主的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三是优化设计,构建创新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它倡导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实践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
【摘 要】《美丽的战争》一文的作者,首先采用形象的描写,向读者展示“美丽的战争”这种别具一格现象的大致情形。然后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大胆地即事明理,揭示出美丽的战争之所以发生的哲理成因。此外,文章还使读者带着哲理的思考去进一步剖析现实的女性社会,进而让人们对女性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美丽的战争》 形象 哲理 抒情 女性社会    姜琍敏的散文《美丽的战争》,不看文章,单就题目
【摘 要】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占的比重很大,阅读复习、考试为什么效率不高?笔者根据多年从教的经验对此进行了反思。要提高阅读成绩,有赖于建设阅读大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方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 效率 途径    怎样建设阅读大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感知社会,产生感慨,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正
【摘 要】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五导法”作文讲评教学模式,即导入,导疑,导研,导评,导结,并对每个教学步骤进行了简要阐释。  【关键词】作文讲评 教学模式 “五导法”    所谓作文讲评课,即作文批阅后的点评、总结和归纳课,是我们作文教学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作文批阅结束后,根据本次作文的写作训练目标以及目标的达成情况,选择各个层次的范文,进行技法的讲解和
【摘 要】深化作文教学改革,必须着力改革作文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互动生成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语文素养为目标的作文评价体系。  【关键词】作文教学 教学模式 评价方式    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的最显著的成效,是确立了开放、自主、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创造精神的作文价值观,给作文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赋予了作文课堂教学以生命活力。但
【摘 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文本 教师 学生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学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其中就包括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摘要】语文新课标反复强调,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中学语文教学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培养未来人才为己任,才能深刻领会促进语文发展的战略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研究学生语文发展的心理,注重多途径、多方面、多层面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系统机制,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水平心理机制系统机制    中学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