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地整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施土地整治国家战略的必要保证。高校相关专业教育是培养中国土地整治人才的主要途径。从土地整治行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结构,指出了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专业必要性,同时还要新增土地整治工程课程模块,培养可定制的土地整治工程的专业人员,其次在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过程中,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要确定准确的服务对象,以有效提升专业能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土地整治 人才需求 土地整治工程方向 人才培养
一、中国土地整理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土地整理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闲置土地的管理,是对生产建设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包括农业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建设用地整治。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來土地整治,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广,不断创新,其概念、范围、目标、内容和方式等都有了深刻的变化。从最初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整治的现状,丰富和扩大范围,分散发展的浓度变化综合整治。在内容上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的转型等内容,包括由土地、农业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复垦与综合整治活动。特别是自2005以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试点政策,土地整治已上升到国家级战略部署。“第十一五”期间,投资近3000亿元的土地整理资金的国家,一批高质量的基本农田建设提高了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在新形势下,土地整理与土地管理制度要严格实施,要大力推进耕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保护及相关重要措施,土地整理也是推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从而加快新农村和城乡开发建设。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的条件已基本成熟。近几年,中央第一号文件对土地整治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中央文件明确提出了“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这为土地整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土地整治工程中技术人员的需求分析
土地整理是解决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措施。外国土地整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德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土地整理的时间较早,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也进行了土地整治工作非常富有成果。德国、俄罗斯、日本和其他国家在土地整理的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土地整理已成为一个专业、专业的专业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人员培训,有效地促进该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土地复垦。随着中国的土地整治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土地整治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必然是非常迫切,需要满足当前土地整治工作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提升高层次人才专业能力。
1.满足当前土地管理业务的基本需求。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土地整治行业的快速增长,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一是各级土地整治管理部门,要按照现有的规模,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大多数的地级市,县土地整理中心,全国各级土地整理中心的管理人员约有2.4人,随着不断的改进、扩展以及全国土地整治机制的完善,全国土地整治的人员应稳定在5万人以上。二是土地整治中介行业的从业者,为了满足当前土地整治的行业人才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果按每个项目所需的专业计算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平均水平,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验收和其他专业人员平均至少15人,而每年每个省的项目多达数千项,如浙江省,近年的土地整治项目每年达到2000多项,那么全省至少要有2.5~3万人次,按照每人次每年完成2~3 个项目,需要从业人员1~1.5 万人左右。考虑到浙江省的土地整治发展相对比较迅速,折合成全国的总需求人数为25~30万人。
2.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高层次升级。随着土地整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据统计,截至到2013年年底,全国32个省级土地管理部门与365人,中级职称的人员编制,占43%;地级行政区的800人,占24%;县1658人,仅占14%。[6]随着土地整治行业的不断发展,土地整理的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必将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在《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描述:通过建立教育部,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人才,到2015年,土地整治专业中级职称增加1000人;2020年,土地整治专业中级职称以上增加2000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土地科技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到2015年,培育土地调查评价和规划、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整理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技术整合和制度政策创新的土地科技人才8000人。至2020,再培育土地科技人员6000人。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以培养国土资源工程人才为核心,与教育部共同研究开发的土地和资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和计划来指导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培训流程,跟踪管理和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国土资源一线工作后备人才。到2020年,每年为国土资源系统和地勘行业培养全日制工科硕士和学士1000名。综上所述,随着土地管理项目的不断深化,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土地整治技术人员。但土地整治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分散在国土、农业、林业、水利、土壤、土木工程、不同学科专业的测量,没有课程整合,专业结构不完善,难以适应土地整理产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发展。
三、高校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从土地整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来看,现阶段,土地管理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土地资源管理、农业水利、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农业资源、经济等专业。上述专业方向更具体,往往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和方法的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对土地整治项目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黄珊琳对湖北省和黑龙江省的调查,两个省的土地整治机构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参加一段时间的“传、帮、带”;即使是专业技术人员也只能完成土地整理项目的一部分工作,而涉及到一些其他专业的工程技术问题就很难完成任务。从分析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在土地管理的专业背景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目前土地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土地资源管理从1956年的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到1986年随着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成立及《土地管理法》的出台,土地科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强化土地制度和政策。1998年随着教育部专业调整,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重点转移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和政策,忽视了土地整理的工程和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公共管理模式,形成了“重管理轻技术”的局面。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课程都是相似的,最实用的和技术能力的课程被削弱了。主要偏向和集中在土地利用规划、测绘与3S技术。由此可见,土地整治工程并没有随其战略地位的提升而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整治专业方向获得官方支持,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平台,实施了土地管理优秀工程师培训计划,作为试点,具有推广价值。此外,农业水土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专业,很少开设于土地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土地整理领域的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阻碍了我国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的蓬勃发展。 四、依托项目管理专业设置土地整治专业的可行性
从现有的土地整治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分析,对项目的土地整治项目相对缺乏,涉及工程、招投标、实施、监督和项目管理内容的相对缺乏,而这恰恰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因此,在项目管理专业的指导下,建立土地整治项目专业,切实培养土地整治的高级专业人才。这样既可以为土地整治工程定制专业人才,满足土地整治行业的迫切需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也是立足实际、找准服务面向、强化办学特色,找寻适合高校自身的发展道路。
1.符合新常态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所谓新常状,是指“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态变换”。从发展环境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新常态下也带动了由供应大学驱动的一个产业带动的需求驱动。高校必须主动对接行业需求。从发展模式上,从过去的规模战、数量战逐步转向到素质战、内涵战,从而实现由过去的“以量谋大”提升到现在的“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与此相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应进一步探讨与工程项目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人才。2010年,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学科视角和大规模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丰富的人文情怀的各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有194所高校参加该计划,共同探索和开发优秀的工程师。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督促高校树立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变、在专业设置上调、在课程体系上改、在师资配备上动、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转。”因此,作为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专业,以适应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升专业竞争力,需要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契机。真正加强高校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行业或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研制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教材以及共建教学团队、实践基地、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从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机制与体系,从而提升应用型、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2.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又能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够重大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熟悉项目建设的政策法规,具备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是土木工程技术,包括工程结构、工程力学、工程建设等核心课程,而其主要课程包括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特点,专业技术优势和土地整治工程行业的技术优势以及对人才需求等相关指标,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立土地整治工程方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培养具有管理学、资源学、工程技术及经济学等基本理论、方法,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基本技能、测量、规划、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信息技术以及工程应用、土地资源、城市建设、土地整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总之,通过对现行土地整治专业背景及行业分析,从目前土地整理和相关专业的关系亲密考虑,在土地整治专业设置条件不成熟而社会对土地整治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的现实情况下,依靠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中设置土地整治专业来培养人才是一个捷径,也是有效途径,不仅能够满足土地整理对人才的需求,也可提高当前项目管理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五、工程管理专业中土地整治工程方向的课程模块设置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设土地整治工程模块,方向课程模块的设置,充分考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结合,办学条件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土地整治行业的程度,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需求条件、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管理机构和土地整治人员全面调查行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开放土地整治、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工程管理、土地整治项目成本、土地整治工程监理等方向课程,采用“政、产、学、用”协同的办学模式,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实用型高级土地整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 年)》.
[2]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解读[J].中国土地.2012(04):12-14.
[3]张勇,汪应宏,包婷婷等.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J].上海地质.2014,(03):15-20.
[4]梁光明.俄罗斯土地资源管理 [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5]中国农业科学学会.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程丹.土地整理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城市化.2015(02):13-18.
[7]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8]黄善林等.土地整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5(02):43-47.
[9]喻燕,卢新海.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0(01):12-14.
[10]路振华.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4, 20(14):133-135.
[11]王金满,白中科,师学义等.面向“卓越计划”的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方向)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3(02):113-116.
[12]王金滿,白中科,师学义.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求与前景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04):14-16.
作者简介:韩奇志(1970—),男,安徽安庆人,现深圳市规划和国土委员会罗湖管理局工作。
关键词:土地整治 人才需求 土地整治工程方向 人才培养
一、中国土地整理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土地整理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闲置土地的管理,是对生产建设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包括农业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建设用地整治。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來土地整治,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广,不断创新,其概念、范围、目标、内容和方式等都有了深刻的变化。从最初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整治的现状,丰富和扩大范围,分散发展的浓度变化综合整治。在内容上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的转型等内容,包括由土地、农业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复垦与综合整治活动。特别是自2005以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试点政策,土地整治已上升到国家级战略部署。“第十一五”期间,投资近3000亿元的土地整理资金的国家,一批高质量的基本农田建设提高了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在新形势下,土地整理与土地管理制度要严格实施,要大力推进耕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保护及相关重要措施,土地整理也是推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从而加快新农村和城乡开发建设。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的条件已基本成熟。近几年,中央第一号文件对土地整治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中央文件明确提出了“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这为土地整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土地整治工程中技术人员的需求分析
土地整理是解决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措施。外国土地整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德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土地整理的时间较早,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也进行了土地整治工作非常富有成果。德国、俄罗斯、日本和其他国家在土地整理的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土地整理已成为一个专业、专业的专业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人员培训,有效地促进该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土地复垦。随着中国的土地整治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土地整治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必然是非常迫切,需要满足当前土地整治工作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提升高层次人才专业能力。
1.满足当前土地管理业务的基本需求。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土地整治行业的快速增长,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一是各级土地整治管理部门,要按照现有的规模,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大多数的地级市,县土地整理中心,全国各级土地整理中心的管理人员约有2.4人,随着不断的改进、扩展以及全国土地整治机制的完善,全国土地整治的人员应稳定在5万人以上。二是土地整治中介行业的从业者,为了满足当前土地整治的行业人才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果按每个项目所需的专业计算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平均水平,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验收和其他专业人员平均至少15人,而每年每个省的项目多达数千项,如浙江省,近年的土地整治项目每年达到2000多项,那么全省至少要有2.5~3万人次,按照每人次每年完成2~3 个项目,需要从业人员1~1.5 万人左右。考虑到浙江省的土地整治发展相对比较迅速,折合成全国的总需求人数为25~30万人。
2.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高层次升级。随着土地整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据统计,截至到2013年年底,全国32个省级土地管理部门与365人,中级职称的人员编制,占43%;地级行政区的800人,占24%;县1658人,仅占14%。[6]随着土地整治行业的不断发展,土地整理的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必将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在《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描述:通过建立教育部,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人才,到2015年,土地整治专业中级职称增加1000人;2020年,土地整治专业中级职称以上增加2000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土地科技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到2015年,培育土地调查评价和规划、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整理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技术整合和制度政策创新的土地科技人才8000人。至2020,再培育土地科技人员6000人。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以培养国土资源工程人才为核心,与教育部共同研究开发的土地和资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和计划来指导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培训流程,跟踪管理和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国土资源一线工作后备人才。到2020年,每年为国土资源系统和地勘行业培养全日制工科硕士和学士1000名。综上所述,随着土地管理项目的不断深化,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土地整治技术人员。但土地整治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分散在国土、农业、林业、水利、土壤、土木工程、不同学科专业的测量,没有课程整合,专业结构不完善,难以适应土地整理产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发展。
三、高校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从土地整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来看,现阶段,土地管理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土地资源管理、农业水利、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农业资源、经济等专业。上述专业方向更具体,往往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和方法的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对土地整治项目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黄珊琳对湖北省和黑龙江省的调查,两个省的土地整治机构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参加一段时间的“传、帮、带”;即使是专业技术人员也只能完成土地整理项目的一部分工作,而涉及到一些其他专业的工程技术问题就很难完成任务。从分析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在土地管理的专业背景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目前土地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土地资源管理从1956年的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到1986年随着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成立及《土地管理法》的出台,土地科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强化土地制度和政策。1998年随着教育部专业调整,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重点转移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和政策,忽视了土地整理的工程和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公共管理模式,形成了“重管理轻技术”的局面。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课程都是相似的,最实用的和技术能力的课程被削弱了。主要偏向和集中在土地利用规划、测绘与3S技术。由此可见,土地整治工程并没有随其战略地位的提升而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整治专业方向获得官方支持,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平台,实施了土地管理优秀工程师培训计划,作为试点,具有推广价值。此外,农业水土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专业,很少开设于土地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土地整理领域的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阻碍了我国土地整理工程项目的蓬勃发展。 四、依托项目管理专业设置土地整治专业的可行性
从现有的土地整治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分析,对项目的土地整治项目相对缺乏,涉及工程、招投标、实施、监督和项目管理内容的相对缺乏,而这恰恰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因此,在项目管理专业的指导下,建立土地整治项目专业,切实培养土地整治的高级专业人才。这样既可以为土地整治工程定制专业人才,满足土地整治行业的迫切需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也是立足实际、找准服务面向、强化办学特色,找寻适合高校自身的发展道路。
1.符合新常态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所谓新常状,是指“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态变换”。从发展环境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新常态下也带动了由供应大学驱动的一个产业带动的需求驱动。高校必须主动对接行业需求。从发展模式上,从过去的规模战、数量战逐步转向到素质战、内涵战,从而实现由过去的“以量谋大”提升到现在的“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与此相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应进一步探讨与工程项目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人才。2010年,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学科视角和大规模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丰富的人文情怀的各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有194所高校参加该计划,共同探索和开发优秀的工程师。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督促高校树立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变、在专业设置上调、在课程体系上改、在师资配备上动、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转。”因此,作为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专业,以适应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升专业竞争力,需要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契机。真正加强高校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行业或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研制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教材以及共建教学团队、实践基地、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从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机制与体系,从而提升应用型、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2.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又能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够重大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熟悉项目建设的政策法规,具备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是土木工程技术,包括工程结构、工程力学、工程建设等核心课程,而其主要课程包括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特点,专业技术优势和土地整治工程行业的技术优势以及对人才需求等相关指标,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立土地整治工程方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培养具有管理学、资源学、工程技术及经济学等基本理论、方法,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基本技能、测量、规划、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信息技术以及工程应用、土地资源、城市建设、土地整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总之,通过对现行土地整治专业背景及行业分析,从目前土地整理和相关专业的关系亲密考虑,在土地整治专业设置条件不成熟而社会对土地整治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的现实情况下,依靠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中设置土地整治专业来培养人才是一个捷径,也是有效途径,不仅能够满足土地整理对人才的需求,也可提高当前项目管理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五、工程管理专业中土地整治工程方向的课程模块设置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设土地整治工程模块,方向课程模块的设置,充分考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结合,办学条件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土地整治行业的程度,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需求条件、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管理机构和土地整治人员全面调查行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开放土地整治、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工程管理、土地整治项目成本、土地整治工程监理等方向课程,采用“政、产、学、用”协同的办学模式,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实用型高级土地整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 年)》.
[2]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解读[J].中国土地.2012(04):12-14.
[3]张勇,汪应宏,包婷婷等.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J].上海地质.2014,(03):15-20.
[4]梁光明.俄罗斯土地资源管理 [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5]中国农业科学学会.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程丹.土地整理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城市化.2015(02):13-18.
[7]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8]黄善林等.土地整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5(02):43-47.
[9]喻燕,卢新海.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0(01):12-14.
[10]路振华.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4, 20(14):133-135.
[11]王金满,白中科,师学义等.面向“卓越计划”的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方向)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3(02):113-116.
[12]王金滿,白中科,师学义.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求与前景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04):14-16.
作者简介:韩奇志(1970—),男,安徽安庆人,现深圳市规划和国土委员会罗湖管理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