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破坏”中整合构建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聚焦图形要素,提出大任务。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在黑板上,是什么?(三角形)
  师:既然叫三角形,那么它肯定有——(角)
  师:请问它还有什么?(三条边、三个顶点)
  师:对,三角形还有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三条边,还有一个是三个顶点。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边、角、顶点这三个角度,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师:想一想,是不是任意三条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再想一想,是不是任意的三个角就一定能搭成三角形?那么,给你三个顶点也不一定能够连成三角形,你同意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做一件事情——“破坏”它!让我们把这个三角形变为不可能的三角形!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的任务了吗?对的,我们今天是来“搞破坏”的!你们做好“搞破坏”的准备了吗?
  【赏析】以往的“三角形”单元起始课,大多数教师都是侧重三边、三角,以及边之间、角之间的关系这些常规知识点。袁老师在初始阶段就直指图形的关键要素——边、角、顶点。立足整个单元,乃至整个平面图形研究的全局视角俯瞰,用“搞破坏”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探究怎样的边、角、顶点是无法构成三角形的。
  片段二:讨论方案,对研究方法有效指导。
  师:“搞破坏”这样的事情你们拿手吧?老师请你们自己来设计一下,如果我们要来进行这样的“破坏活动”(如下图),完成我们刚才所说的三个任务,你需要什么材料,该怎么去做呢?各位破坏者,想想你们一会儿怎么来“搞破坏”!
  师:谁来说说你需要什么材料,你想怎么来“搞破坏”。
  生:我想让它成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
  生:我想用三根小棒拼成平行的。
  师:他需要的材料谁听到了?
  生:小棒。
  生:我需要三个角,而且三个都是钝角。
  师:不仅说了角,你们听到他说的角的类别了吗?不同的角的类别也可以用上!
  ……
  师:你觉得刚才这些“破坏方案”可不可行?
  师:老师今天就为你们的“破坏”准备了一些材料。还给同学们的学习提几条建议:第一,自选任务。完成一个任务以后,你可以接着挑战第二个、第三个任务。第二,自主记录。请问有哪些数学方法可以记录你的破坏过程?(画图、列表、算式、文字)第三,自选级别。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两个能量级。第一个能量级是“摆—记—想”,第二个能量级还是这三个字,就是顺序换了换,你猜一猜怎样换可以让你换到更高的能量级呢?(想—记—摆)最后摆的过程是为了什么?(验证)
  师:我们的目标是每个人都有事情做,所以老师现在再给你们一个重要的60秒钟,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然后又能够做好记录,你们该怎么分工?
  学生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简单介绍。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作品随机贴黑板上。
  【赏析】袁老师让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围绕边、角、顶点三个图形的构成要素“破坏”三角形。在任务发布后,她不急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前就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更高效,才能给予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袁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怎么学,还不断鼓励学生探究学,从而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虽然学生研究的结果是反向的——不可能的三角形,但正是对“不可能的三角形”的探究,会让他们逐步明确能构成三角形的正向因素,进而明晰对“可能的三角形”的认知。另外,袁老师的课堂充满了趣味,学生合作“搞破坏”之前,还给学生以研究的支架:自选任务、自主记录、自选级别。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级别再开始活动,这一细节不仅关注了学生间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持和建议,还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引导。
  片段三:分类交流,整合构建。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破坏现场”,还有“破坏证据”!结合自己刚才搞的“破坏”,再看着黑板上的其他同学的“破坏”,你能看懂每一种“破坏方式”吗?
  师:“破坏方式”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是否有不成功的“破坏”呢?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讨论一下。
  师:怎么样?有没有集结更多的智慧?
  生:“破坏边”任务中的4号看上去好像能围成。
  师:到前面来试试看。
  生:围不成,把边“平着躺”都接不起来。
  师:说得真好,我们再用这个“平着躺”的方法试试1号。剩下那些也把边“躺下”试试看。
  生:剛刚好的应该不算的。
  生:因为那个顶点没有边能把它支撑起来,所以围不成。
  ……
  依次交流,对黑板上呈现的“破坏角”“破坏点”作品是否破坏成功进行判断。
  【赏析】本环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袁老师在学习内容、目标和素材上都进行了改造与创新,将简单的数学材料用到极致,通过结构化的整体设计,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正如她自己所说,是以“低结构”的教促进“高结构”的学,让数学课堂既见知识,又见智慧。本节课在活动内容上整合了多课时的学习内容。整节课核心任务是通过对“怎样的边是拼不成三角形的” “怎样的角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怎样的顶点是构不成三角形的” 三个主题任务进行研究和探讨。三个任务既独立又相关联,在交流的过程中开放了学生认知的多元表达。通过学生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袁老师在充分认识本课内容与单元其他课时内容之间的结构关联,在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从图形的关键要素切入,做好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渗透、融合和衔接,从而让学生形成了单元的整体认知结构。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埠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摘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有赖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间合作关系的有效达成需要儿童、家长和教师三大主体的共同参与:基于儿童视角,支持家长成长,提升教师素养。从学校主导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角度看,学校要改变效率第一的评价机制,关注儿童及背后的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独特性;改变成人决定一切的思维,让儿童成为家校合作内容和形式的引领者和创造者;在理解家庭的结构与境遇中高度重视家长的需要;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具体的写话目标:培养写话的兴趣,表达自己内心所想;乐于运用在阅读、学习和生活中学过的、用到的词汇。但是,在实际写话过程中,低年段学生由于识字量少,积累的词汇不多,一些能讲、能认、会读的词句不会写。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空间相对较窄,语境受限,应用的场景也就有限。因而,在写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现了“愿说不愿写”
期刊
比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将不同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知识的内涵。中小学数学可以进行类比的知识很多,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与已有的相类似的知识进行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感悟数学之美。  一、以旧引新,在三图对比中明白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之美”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结
期刊
【编者按】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传统认知中,美育似乎是艺术教育的分内之事,但随着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程度日益加深,许多教师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设置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美、感悟数学魅力的教学环节,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提升学习效率。本期话题围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展开。  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如何深度融合?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有益尝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简称“写景散文”。这些写景散文情景交融,词句凝练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感情强烈感人,意境深邃幽远。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特别注重文路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和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在此,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对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一、精确把握思路——纲举目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
期刊
【编者按】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写景散文,在教学这类课文时, 如何引导学生品鉴优美的词句、体会精妙的构思、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同时,如何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本专辑的这两篇文章对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的教学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顾名思义,写景散文就是以描绘景物為主要内容的散文。在统编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数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建构,使思考更加深入。下面,笔者以“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关注知识联系,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由同到异找联系,多样体验架结构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将新旧知识有效联结
期刊
新时代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还给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意识,对英语学科来说更是这样。英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今后英语的学习、探究、创造等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趣味性问题的设计  闽教版的小学英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三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9、10周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课堂小游戏等特点。传统的机械式教学往往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
期刊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落实这一伟大任务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之一。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学生生活主题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充分依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验,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
期刊
【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所以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本设计为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为《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写“侯、栖、鸦”三个生字。  2. 借助注释及微课等相关资料,大致理解诗意,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了解诗中涉及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