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问” 而动全身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z2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还给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意识,对英语学科来说更是这样。英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今后英语的学习、探究、创造等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趣味性问题的设计
  闽教版的小学英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三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9、10周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课堂小游戏等特点。传统的机械式教学往往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当注入趣味性、生动性、问题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从而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以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6 Clothes(1) Part A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了一群动物要举行森林运动会,猴子先生为大家分发运动服而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
  T:Class,do you like doing sports?And 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教学新单词和课文,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
  S1:I like running.
  S2:I can swim.
  S3:I like skating.
  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能够用简单的英语将自己喜欢的运动表达出来。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另一方面也为新课的教学作了铺垫。
  T:Good. Miss Lin also like doing sports. But look at me. I wear skirt and high heels,is that ok? If is not ok, can you tell me what should I wear?
  教师通过自身的穿着向学生抛出运动时要穿的服装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一是贴近生活实际;二是在符合本课教学主题的前提下,相比传统的直接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启发性问题的设计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的教学观。时至今日,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仍旧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当代教师要摒弃死板、机械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有趣的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提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以一种学生易于理解并具有启发式的形式,最终呈现在课堂上。
  以闽教版六年級上册Unit 3 Food and Health 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问学生:“Can you list some kind of food you know?”当学生列举出各种食物后,接着问第二个问题:“Can you classify the food you list just now?”当学生思考并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接着提问:“Why did you classify in that way?”这三个提问很好地体现了小学英语中的启发式问题设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了学生的大脑思维,而不仅仅只是师讲生听的机械模式,效果自然不错。
  三、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探究性的学习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其英语素养。
  首先,教师要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打破严肃的师威,打破传统的死板的课堂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在维护班级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其次,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探究性。例如,在教学闽教版六年级上册Unit 8 The Universe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宇宙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出以下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universe?”“Do the earth and moon in the universe?”“Do the stars shine?”。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以上问题进行探究、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的探究性问题相比传统的学习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通过小组的探究学习,学生直接能够交流彼此的想法,传递信息,既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生成性问题的设计
  长期以来,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判定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往往都是:这堂课是否有完成备课时想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是否有按事先设计的教学环节来上。但这样的教学观只注重课前的预设性,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教师应打破以往的教学观念,注重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生成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生成性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学习,较快地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学生能够轻松自由地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那么他基本上也已经掌握了这堂课的重点,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英语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颜色时,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卡片和单词、句子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观看不同的颜色卡片将单词读出来、写出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颜色单词后,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课堂要求,“We have learn some words of colors. Now can you ask your partner with this question:What color is your hair/shoes/ T-shirt...”。学生通过这样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掌握对单词的运用。
  五、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众所周知,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创造力、创新思维的优质人才。这样背景下的人才观要求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造力的培养不能仅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和课堂内容相关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的、创新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一种活跃的氛围中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尽可能地激发大脑的潜能,促进英语水平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闽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Time时,教师可以提问:“Can you design a time table about your daily life?”。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同时也能发散思维。想象自己一天的活动,学生会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很好地被激发,有利于接下去的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也不错。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英语教学方式。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特点,综合各种因素,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真正做到牵一“问”而动全身。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杜浔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黄晓夏)
其他文献
板块一:学习讲述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读屏幕上的成语。  生:(读)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师:你觉得神话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生:神话故事都是虚构的。  生:主人公都有超强的能力。  师:神话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非常的神奇。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开天辟地》这篇神话故事。同学们都预习了文章,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宇宙是怎样的?用一个
期刊
日常习作教学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指导常是读一读要求,说一说注意事项,念一念习作范文;学生的作文常是写空话、套话,甚至相似度极高的话。是教师不用心教,还是学生不愿想、不愿写?都不是,而是因为“踩不到”习作教学的点,“用不准”习作表达的言所致。久而久之,我们便给习作穿上了“难教”“难写”的外衣。在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学着用“放大镜”统观教材的前后关联,用“显微镜”找准指导的切入点,用“望远镜”着
期刊
2020年8月10日下午4时,在去往山东的火车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德雄先生和南京师范大学戴联荣教授分别发来短信告知:小蔓老师于下午2时50分在南京病逝。  闻此噩耗,一时无语。虽然知道小蔓与病魔的抗争已经持续多年,近年病情恶化的消息也不时传来,但得知信息的那一刻,仍然一下子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悲从心来。晚上,写下了这首小诗:  姑苏论教犹在耳,  《读书》对话仍未终。  卅载关爱
期刊
【摘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有赖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间合作关系的有效达成需要儿童、家长和教师三大主体的共同参与:基于儿童视角,支持家长成长,提升教师素养。从学校主导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角度看,学校要改变效率第一的评价机制,关注儿童及背后的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独特性;改变成人决定一切的思维,让儿童成为家校合作内容和形式的引领者和创造者;在理解家庭的结构与境遇中高度重视家长的需要;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具体的写话目标:培养写话的兴趣,表达自己内心所想;乐于运用在阅读、学习和生活中学过的、用到的词汇。但是,在实际写话过程中,低年段学生由于识字量少,积累的词汇不多,一些能讲、能认、会读的词句不会写。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空间相对较窄,语境受限,应用的场景也就有限。因而,在写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现了“愿说不愿写”
期刊
比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将不同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知识的内涵。中小学数学可以进行类比的知识很多,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与已有的相类似的知识进行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感悟数学之美。  一、以旧引新,在三图对比中明白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之美”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结
期刊
【编者按】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传统认知中,美育似乎是艺术教育的分内之事,但随着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程度日益加深,许多教师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设置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美、感悟数学魅力的教学环节,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提升学习效率。本期话题围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展开。  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如何深度融合?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有益尝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简称“写景散文”。这些写景散文情景交融,词句凝练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感情强烈感人,意境深邃幽远。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特别注重文路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和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在此,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对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一、精确把握思路——纲举目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
期刊
【编者按】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写景散文,在教学这类课文时, 如何引导学生品鉴优美的词句、体会精妙的构思、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同时,如何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本专辑的这两篇文章对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的教学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顾名思义,写景散文就是以描绘景物為主要内容的散文。在统编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数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建构,使思考更加深入。下面,笔者以“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关注知识联系,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由同到异找联系,多样体验架结构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将新旧知识有效联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