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程资源 培育品德素养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k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落实这一伟大任务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之一。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学生生活主题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充分依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验,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
  一、守规则,学法规,知法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小至几个人的口头约定,大至法律法规,是游戏活动开展和社会发展的保障。当前校内外规则性课程资源虽然丰富,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成人化的训诫之嫌。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法规融入活动中,用儿童自己的语言形成规则,接着用这个规则去指导和评价活动,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感。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这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从文本教材中感知规则常识,再通过参观、观看视频、回忆等拓展活动了解社会生活处处有规则,感悟小规则要服从国家的法律法规。接着围绕“平安出行”的主题,先谈谈学生知道的交通法规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制订游戏规则,按游戏规则来模拟行走马路,并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交通生活情况。在汇报交流评价时,一学生极有感触地说,他懂得了横穿马路要“一看二等三慢走”,几天前,他没走人行道且快速横穿马路,险些被车撞着,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交通规则意识;另一个同学说,他爸爸经常用摩托车载一家四口,这也是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还有学生说,他几天前看到一个同学骑单车,还得意地双手离把呢,这太危险了……这样,生活中要讲规则的道德意识,就能在轻松的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
  二、做小事,明道理,尽责任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兴则中国兴”,每一位少年儿童要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让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着祖国建设的责任和使命。除现行的《道德与法治》等文本教材外,红色传统教育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纪念碑,以及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等也是教育学生尽责任、讲情怀教育的有效生活资源。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做有责任感的少年儿童。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主题活动时,可通过活动先让学生感知课本阅读角里所例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话而形成的警句,近代以来,这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再通过引领学生阅读“鲁女爱国”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何为爱国有一定的理解。接着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多媒体播放全国最美少年李瑶的先进事迹:2008年汶川大地震,年仅4岁的李瑶被埋在家中倒塌的房子里,失去右手。在父母帮助下,李瑶用一只手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劳动。由于生活贫困,李瑶父母外出打工,李瑶一个人承担起照顾年迈奶奶和年幼妹妹的家庭责任,任劳任怨。除了孝顺和关爱家人,李瑶还关心同学、邻里、老师、陌生人。她乐于助人,乐观进取,成绩优秀。李瑶的事迹引起学生共鸣,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寻找身边这样的人和事,说说自己在家、校、社会中该怎么做。一个学生说:“在校要做个好学生认真学习,看到校园中有垃圾要主动捡起。”一个学生说:“在家我会做个好孩子,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个学生说:“在社会上我要尽小公民责任,积极宣传诈骗危害,做小小宣传员。”这样通过教材课例、学生身边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应该从小事做起,尽责任,长大才能成大事,为国做奉献,很有教学实效。
  三、遵古训,做好人,有修养
  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而《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凝聚正能量的国学经典,灿烂文明、博大精深,蕴涵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哲理和智慧。這些都是小学生文明和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例如,教学《弘扬优秀家风》这一课时,教师可先与学生分享教材中《朱子家训》的部分内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并介绍“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历史家风家训故事,让学生体会优秀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无言的教育,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随后,教师还可补充讲述六尺巷故事:一天,清朝大学士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传颂至今,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理解,心与心之间应多一些宽容,少计较,多谦让。最后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写一写、说一说、夸一夸自己的家风。这样通过故事、祖训等进行教学,能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遵古训、讲修养、做好人,成为优秀家风的传播者,让优秀的家风代代相传。
  四、扶弱者,献爱心,讲奉献
  我们国家因为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存在不均衡,社会中依然有一部分弱势群体存在。他们的生存情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志愿者献爱心提供了载体,为小学生献爱心提供了课程资源。例如,在教学《爱心的传递者》这一课时,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中图片资料雷锋同志雨中送母女的故事,再播放雷锋相关视频,讲述介绍雷锋同志短暂一生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顾全大局、互助合作的精神,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携手共进、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拓展延伸中,教师可介绍在震惊世界的大灾难——四川汶川大地震里,全国亿万人民群众向灾区人民慷慨解囊,为受灾群众解难、替国家分忧,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时代壮歌的情形。在课后爱心实践活动中,还可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献爱心活动。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清洁家园,为老人献鲜花、送水果,集体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全体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帮助别人不仅温暖别人,而且自己也能收获快乐的道理,真正体会了助人为乐的含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溪南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黄晓夏)
其他文献
日常习作教学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指导常是读一读要求,说一说注意事项,念一念习作范文;学生的作文常是写空话、套话,甚至相似度极高的话。是教师不用心教,还是学生不愿想、不愿写?都不是,而是因为“踩不到”习作教学的点,“用不准”习作表达的言所致。久而久之,我们便给习作穿上了“难教”“难写”的外衣。在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学着用“放大镜”统观教材的前后关联,用“显微镜”找准指导的切入点,用“望远镜”着
期刊
2020年8月10日下午4时,在去往山东的火车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德雄先生和南京师范大学戴联荣教授分别发来短信告知:小蔓老师于下午2时50分在南京病逝。  闻此噩耗,一时无语。虽然知道小蔓与病魔的抗争已经持续多年,近年病情恶化的消息也不时传来,但得知信息的那一刻,仍然一下子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悲从心来。晚上,写下了这首小诗:  姑苏论教犹在耳,  《读书》对话仍未终。  卅载关爱
期刊
【摘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有赖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间合作关系的有效达成需要儿童、家长和教师三大主体的共同参与:基于儿童视角,支持家长成长,提升教师素养。从学校主导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角度看,学校要改变效率第一的评价机制,关注儿童及背后的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独特性;改变成人决定一切的思维,让儿童成为家校合作内容和形式的引领者和创造者;在理解家庭的结构与境遇中高度重视家长的需要;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具体的写话目标:培养写话的兴趣,表达自己内心所想;乐于运用在阅读、学习和生活中学过的、用到的词汇。但是,在实际写话过程中,低年段学生由于识字量少,积累的词汇不多,一些能讲、能认、会读的词句不会写。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空间相对较窄,语境受限,应用的场景也就有限。因而,在写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现了“愿说不愿写”
期刊
比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将不同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知识的内涵。中小学数学可以进行类比的知识很多,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与已有的相类似的知识进行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感悟数学之美。  一、以旧引新,在三图对比中明白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之美”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结
期刊
【编者按】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传统认知中,美育似乎是艺术教育的分内之事,但随着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程度日益加深,许多教师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设置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美、感悟数学魅力的教学环节,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提升学习效率。本期话题围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展开。  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如何深度融合?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有益尝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简称“写景散文”。这些写景散文情景交融,词句凝练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感情强烈感人,意境深邃幽远。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特别注重文路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和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在此,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对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一、精确把握思路——纲举目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
期刊
【编者按】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写景散文,在教学这类课文时, 如何引导学生品鉴优美的词句、体会精妙的构思、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同时,如何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本专辑的这两篇文章对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的教学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顾名思义,写景散文就是以描绘景物為主要内容的散文。在统编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数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建构,使思考更加深入。下面,笔者以“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关注知识联系,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由同到异找联系,多样体验架结构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将新旧知识有效联结
期刊
新时代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还给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意识,对英语学科来说更是这样。英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今后英语的学习、探究、创造等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趣味性问题的设计  闽教版的小学英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三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9、10周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课堂小游戏等特点。传统的机械式教学往往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