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统节日,品诗人深情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ng4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所以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本设计为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为《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写“侯、栖、鸦”三个生字。
  2. 借助注释及微课等相关资料,大致理解诗意,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了解诗中涉及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习俗
  1.游戏激趣。
  (1)小游戏,根据提示猜一猜是哪一首古诗。(课件出示:爆竹 屠苏 新桃 旧符 )背一背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为什么?
  (2)继续猜诗歌,同样说说是哪个传统节日。(课件出示:雨纷纷 欲断魂;登高 插茱萸)
  2. 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将再次通过诗歌走进传统节日,领略节日文化,一起学习第3课《古诗三首》。
  3. 整体感知。浏览三首古诗,你能发现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吗?
  预设:《寒食》写的是寒食节,《十五夜望月》写的是中秋节,《迢迢牵牛星》写的内容跟牛郎织女有关,应该是七夕节。
  二、学习《寒食》,结合资料,了解习俗
  1. 借助资料,认识节日。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你对寒食节有了哪些了解。
  (2)反馈朗读:指名朗读古诗,重点正音“御柳斜”,同桌互相检查朗读。
  (3)交流对寒食节的初步了解。
  预设1: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寒食节。
  教师补充: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1~2天。这一天禁火,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据说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介子推有关。播放微课《寒食节的由来》。
  预设2:传蜡烛,宫中要传赐新火。
  教师补充“传蜡烛的习俗”资料。
  2. 借助注释,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注释,说说诗歌大意。
  (2)交流诗意。
  3. 想象画面,感受习俗。
  (1)比较动词,想象“春城风光图”。
  ①自由朗读第一、二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交流。
  ②比较体会“飞花”之妙。有人说“花”会“开”会“落”,但不会“飞”,第一句的“飞花”不符合实际,应该改成“开花”或者“落花”,你怎么看?
  预设:“飞花”的动态感更加强烈,更能表现出春城的勃勃生机。
  ③朗读体会“无处不”之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意思是“春城处处有飞花”,指导朗读,引导发现“无处不”的双重否定用法,能够更加突出全城都已沉浸在浓郁的春意当中。
  ④借助资料体会“御柳”之妙。柳树,婀娜多姿,是诗人笔下的常见之物。出示写柳树的诗句共同朗读。
  韩翃为什么要写到“御柳”呢?
  预设: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也往往是榆柳之火。“御柳”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⑤描绘“春城风光图”,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诗,抓住“飞”“斜”读出动态美。
  (2)聚焦动词,想象“走马传烛图”。
  ①自由朗读第三、四句诗,抓住“传”“散”想象画面。
  ②交流反馈这两句诗的大意。
  ③教师小结:“传”“散”这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④再次诵读,体会情感。“轻烟散入五侯家”适当拖长声调,读出轻烟袅袅的感觉。
  4. 了解诗人,背诵古诗。
  (1)了解诗人韩翃。
  (2)朗读背诵《寒食》。
  (3)小结学法。①借助注释读懂大意;②想象画面感受习俗;③朗读背诵体悟情感。
  三、迁移学习《十五夜望月》,聚焦景物,体会诗情
  1. 自学古诗。
  2. 合作学习。逐一交流诗歌大意及画面、中秋习俗及诗人情感;汇报时,一人读诗,一人说画面,一人指出中秋习俗,一人说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3. 全班交流。请一小组上台汇报,其他组认真倾听,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1)这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诗人思念朋友之作。
  (2)联系旧知及生活,想象一、二两句诗的画面,体会诗人孤寂之感。关注“中庭地白”,联系旧知《静夜思》,發现诗人所见,想象“中庭地白”的清冷;关注“树栖鸦”,联系生活,发现诗人所闻,想象月夜的寂静;关注“冷露无声”,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孤寂。
  (3)抓住“人尽望”,感知诗人以己度人的写法,深入体会诗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情感。抓诗眼“落”,通过朗读体会其动态之美,体会诗人那绵绵不尽的愁思。
  (4)回顾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4. 朗读背诵古诗。
  四、比较朗读,抄写古诗
  1. 比较朗读。自由朗读两首诗,说说两首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2. 交流反馈。
  预设:《寒食》一诗描绘了落英缤纷、柳絮飞舞的美好春景图,又有走马传烛、轻烟袅袅的承平气象,全诗充满了动态美;而《十五夜望月》则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诗人凝神遥望,思念友人,全诗体现了静态美。
  3. 再次朗读。读出不一样的诗歌意境之美。
  4. 抄写古诗。重点指导“侯”的书写。
  5. 搜集古诗。课后搜集其他有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其他文献
2020年8月10日下午4时,在去往山东的火车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德雄先生和南京师范大学戴联荣教授分别发来短信告知:小蔓老师于下午2时50分在南京病逝。  闻此噩耗,一时无语。虽然知道小蔓与病魔的抗争已经持续多年,近年病情恶化的消息也不时传来,但得知信息的那一刻,仍然一下子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悲从心来。晚上,写下了这首小诗:  姑苏论教犹在耳,  《读书》对话仍未终。  卅载关爱
期刊
【摘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有赖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间合作关系的有效达成需要儿童、家长和教师三大主体的共同参与:基于儿童视角,支持家长成长,提升教师素养。从学校主导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角度看,学校要改变效率第一的评价机制,关注儿童及背后的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独特性;改变成人决定一切的思维,让儿童成为家校合作内容和形式的引领者和创造者;在理解家庭的结构与境遇中高度重视家长的需要;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具体的写话目标:培养写话的兴趣,表达自己内心所想;乐于运用在阅读、学习和生活中学过的、用到的词汇。但是,在实际写话过程中,低年段学生由于识字量少,积累的词汇不多,一些能讲、能认、会读的词句不会写。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空间相对较窄,语境受限,应用的场景也就有限。因而,在写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现了“愿说不愿写”
期刊
比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将不同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知识的内涵。中小学数学可以进行类比的知识很多,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与已有的相类似的知识进行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感悟数学之美。  一、以旧引新,在三图对比中明白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之美”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结
期刊
【编者按】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传统认知中,美育似乎是艺术教育的分内之事,但随着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程度日益加深,许多教师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设置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美、感悟数学魅力的教学环节,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提升学习效率。本期话题围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展开。  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如何深度融合?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有益尝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简称“写景散文”。这些写景散文情景交融,词句凝练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感情强烈感人,意境深邃幽远。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特别注重文路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和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在此,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对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一、精确把握思路——纲举目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
期刊
【编者按】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写景散文,在教学这类课文时, 如何引导学生品鉴优美的词句、体会精妙的构思、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同时,如何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本专辑的这两篇文章对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的教学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顾名思义,写景散文就是以描绘景物為主要内容的散文。在统编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数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建构,使思考更加深入。下面,笔者以“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关注知识联系,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由同到异找联系,多样体验架结构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将新旧知识有效联结
期刊
新时代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还给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意识,对英语学科来说更是这样。英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今后英语的学习、探究、创造等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趣味性问题的设计  闽教版的小学英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三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9、10周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课堂小游戏等特点。传统的机械式教学往往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
期刊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落实这一伟大任务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之一。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学生生活主题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充分依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验,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