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硕士为什么宅家啃老?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7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名校硕士宅家啃老
  前段时间,很多家长都被一则新闻刷了三观。
  48岁的大卫,上海人,从小就是学霸,同济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工程硕士学位,成为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6年前,他回国,却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玩游戏,靠母亲的退休金生活。他母亲丁阿婆已经82岁,有尿毒症,每周需要坐三次公交车去医院透析。
  丁阿婆每月退休金3500元,光医疗费就要花2000多元,再养活儿子,深感力不从心。她劝儿子出去工作,但是儿子死活不肯。身心俱疲之下,丁阿婆打算去法院起诉儿子,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咨询律师之后,丁阿婆发现,就算她胜诉了,如果儿子依然不肯工作,那法院也没办法。无奈,丁阿婆只有撤诉。
  面对这种局面,她懊悔不已:“是我教育不对,事事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而大卫也把自己回国后遭遇的种种不顺归咎于丁阿婆,说老妈毁了他的前途。丁阿婆面对爱子,抹着眼泪说:“我毁了你前途,我有罪……”
  无独有偶。长沙也出过一个类似的新闻。
  一个29岁的男人,小学辍学,无所事事N年后,跟着父亲去做苦力。因为活太重,他没做几天就放弃了,转学理发;学了半月,又放弃了,原因是“总被师父刁难”;接着他在酒店当传菜员,待遇不错,但因为“老板总说侮辱的话,受不了”,又走了。此外,他还去玩具厂、制衣厂打工,但都没干多久。最后,他回到家,再也不出去工作了。
  大夏天,他患有糖尿病的父亲出去搬砖挣钱,而他就在家里玩手机,连饭也不知道做。父亲忍无可忍,把他赶出家门。他不仅不理解,还颇不服气地问道:“我没有能力,但是父母有能力,他们为什么不养我?”于是气恼地去找律师,想状告父母的不养之罪。
  邻居们看着都生气,但追根溯源,还是说:怪他娘,从小不让他做事,弄得现在都不肯做事了。
  你看,他和那个海归硕士一样,都被“从小样样现成的”给害了。
  家长:没有孩子会一夜长大
  事实上,“成年而不自立”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小啃老”极大困扰着中国的父母。但是部分家长还是没有意识到教孩子独立有多么重要,还在以爱之名为孩子包办一切,还傻傻地说“别的你不用管,只要學习好就行了”,还天真地以为“孩子长大自然就独立了”……
  我表姐就是这样。她是全职妈妈,非常疼爱孩子,所以什么都帮孩子做。
  她女儿5岁时,吃饭还需要妈妈喂;上小学一年级,妈妈每天帮她整理书包;上小学四年级还不会系鞋带,一天孩子在学校鞋带开了,自己乱七八糟地打了十几个死结。
  每次学校老师布置手工作业,都由表姐全权代劳。一次,她得意地跟我展示,说这“肯定是女儿班上做得最好的”。我劝她,学校是让孩子自己做,你替孩子做算什么?她满不在乎地说:“我做得又快又好,也不费事。再说,有这时间,让闺女多学一会儿习吧。”
  我问她,闺女愿意你帮她做吗?她笑道,闺女说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其实,孩子懂什么?她知道不练出一身硬本领,就无法扛起自己的一生吗?她不知道;她只知道你此刻让她舒服了省事了,你就好。孩子不懂,但家长不能不懂。
  杨绛的父亲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这话真是太有道理了。的确,不独立的孩子,学业再优秀也难以获得幸福、自在。偏偏中国家长喜欢包办一切,一是因为爱,二是图省事。因为教孩子太麻烦,可能一天未必能够教会,但出手帮他,三秒搞定。于是,我们二话不说就代劳了,并宽慰自己:这些小事不用孩子亲自动手,他长大自然就会了。
  我要说,这是个特别错误的认知。
  从小你不教孩子系鞋带,等他20多岁时他的确会了。但是别人20多岁已经开始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了,他却刚学会系鞋带。能力是循序渐进的。一个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天,忽然会整理房间了,会洗衣做饭了,会照顾自己了,更不可能立刻就能兢兢业业地工作,方方面面考虑周全,和领导同事和睦相处。这就像一个从没读过书的孩子,不可能在18岁那年走进高考考场,就能轻松考上理想的大学一样。
  因为,没有一个孩子会一夜长大。
  8岁时你不让他自己整理书包,18岁时你不让他独自处理麻烦,28岁你还给他钱让他买名牌鞋子,就难保他不会在48岁时依然啃老。要我说,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是最残忍的父母,就像老鹰从不教小鹰飞翔,却在小鹰长大后不由分说地把它推下悬崖。
  只要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麻烦和压力,如果你非要替孩子代劳,那你替他走过的路,今后就可能变成他爬不出的坑。
  老师:别“啃老”啃出正义感
  (孔文,某重点中学老师)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很多人啃老却没有羞耻感?有个年轻人答:如果父母不能让孩子幸福,生他干吗?你的孩子出去工作累死累活的,你很开心?
  这个回答多可怕。“啃老”居然啃出了正义感!为什么有人会有这种心态?
  我当教师10年,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红领巾脏了怪妈妈没洗,没穿校服怪妈妈没提醒,没带水杯怪妈妈忘了装。我问他:“你自己不会装水杯吗?”他理直气壮地说:“会啊,但一直都是我妈给我装。”我听了,真是无语。
  学校要求孩子每天听20分钟的英语,听完找家长签字,证明听过了。刚开始,常有孩子没签字。我一问,都是“我听了,我妈没签”,言外之意怪家长。我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让家长签字是你的任务,你必须把本子给他,看着他签。如果他忙,你可以等会儿再找他签。总之,让家长签字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我看到你没签字就批评你,而不是批评家长。”
  第二天又有一个女生没签字,理由还是“我妈忘了”。我自然批评了她。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女生的妈妈火急火燎地在微信群里@我,说:“糟了,忘给孩子签字了,是我的错,您别批评孩子。”我问孩子找您签字了吗?妈妈说没找,一直都是她主动给孩子签的。我有点生气,说:“您想过吗?如果孩子将来工作了,有个重要合同今天必须找领导签字,但领导在开会,她就不管了,结果丢了单子。然后,她跟领导解释‘您正在开会’,领导会原谅她吗?如果孩子现在学不会处理问题、承担责任,那她将来怎么适应社会?”   所以,我一直奉劝家长朋友们,养育孩子,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孩子在成长中遭遇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模拟未来的场景,让他独自面对。他处理的事情越多,他将来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孩子:我并不想无耻地活着
  (网名废才)
  从毕业到现在,七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干过一些工作,但每项工作都没有超过三个月,或琐碎或压力大,总之皆不满意。我做梦都想找一份满意的活儿,但不是工作看不上我,就是我看不上工作。无奈,唯有回家坐着耍,靠父母养。
  家里有电脑,我连网吧都不用去,就每天待在电脑前,足不出户。早晨醒来,先泡一壶茶,然后上网看电影;中午下碗面;晚上吃完饭,继续上网看电影;11点睡觉。第二天,重复一遍,行尸走肉地活着。
  去年春天,父亲有个朋友请我们全家吃饭。饭店离家很近,走着去。路上,阳光灿烂,微风吹来,我忽然闻到了油菜花的香味,这种美好恍如隔世。到了饭馆,我几乎不说话,只闷头吃菜。父亲的朋友说我腼腆,问我多大。我妈说,都三十了。我心里一阵疼痛,刀绞一般。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记得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我参加了一次同学会,也是唯一的一次。同学会,一男同学当了爹,喝了酒拍着桌子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自己对不起父母。当时,我臊得直想往桌子底下鉆,觉得把自己推出去斩立决也不亏。
  那天,我喝了酒,哭了很久。几个女同学也被我惹哭了,抱着我说了很多思念的话,说同学会以后还有。其实,我哭是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像烂泥一样活着,为自己感到可悲罢了。
  又过了两年,一个久不联系的同学居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这个同学以前跟我关系不错,他升了职,刚从外省回来,约我喝茶。
  那天,我穿得很寒碜,因为总在家呆着,衣服十天半个月不换,脸也懒得洗。同学见到我,惊讶地问,现在你到底在搞什么?我说:过晚年。同学“嗤”了一声,我不知道这是对我的轻蔑,还是以为我在开玩笑。当然,我自觉地把它理解成轻蔑。
  看到同学成家的成家、升职的升职,都有了不小的进步,我也不想一辈子当米虫,便发狠出去工作,于是到外省投奔亲戚。虽然收入好点,但一样需要吃苦耐劳。在一个艰难乏味的岗位熬出头,在我看来简直是伟人,我自觉没有这个能力和勇气,再次掉头回家。
  回来后,我深感还是家里舒服。这下,我发现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因为在家太舒服了!当你习惯了这份舒服,出去被老板说两句就觉得是受气,工作稍不顺心就觉得是碰壁。况且职场险恶,我不知如何与同事相处。
  对我来说,最容易做的事情还是回家。只是回到家,每到春节我妈都会提醒我,今年你多大多大了。我怪自己不争气,甚至扇过自己耳光,可内心软弱得不行,一想到踏入社会重新工作,我就止步不前。
  乌鸦尚知反哺,自己却有心无力,所以我常想,如果我死了,不知父母会不会轻松点。一天,我故作轻松地对我妈说:其实,自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你养了一个孩子后来去了国外断了音讯,就当没养过好了。妈妈听后神色非常不自然,想劝又不敢劝的样子……
  真不知该怎么说,哪怕像我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死了,父母也还是会伤心的吧?
  那天晚上,我去河边坐了一会儿。河面很宽也很黑,并没有谁在上面盖上盖子,跳下去方便得很。可我只是坐了坐,没一会儿我妈来找我,我就跟她回家了。
  专家:每件事都是一次训练
  (张继,教育学博士)
  我儿子4岁,一天我带他出去玩。他想吃冰激凌,我拿了10元钱,让他自己去10米外的超市买。
  儿子欢天喜地地去了。对面有两家小超市,他先去了离得近的那家,结果发现那个超市卖蔬菜不卖冰激凌。他很快跑出来,去了另外一家。这次他成功买到了一盒冰激凌,还十分聪明地请店主帮他开了盖。
  他边吃边快乐地跑回来,结果乐极生悲。刚回到我身边,他手里的冰激凌“啪嗒”一下子扣地上了。他大惊失色,当发现根本捡不起来时,咧嘴大哭。
  我只好又拿出10元钱,让他再买一盒。
  他接过钱,抹着眼泪去了。这次,他买了另外一款,没有开盒。回到我身边后,他才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说:“爸爸,刚才我太不小心了,这次我要小心一点。”
  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同时也是一次微型的独立能力训练。
  想吃冰激凌,自己买,这是自己解决问题;去哪家店,选哪一款,这是自己做出决定;冰激凌掉地上了,承认是自己的错,这是承担责任;伤心过后,重整旗鼓,再买一盒,这是失败后再次尝试;上次不小心,这次要小心,这是总结经验。
  日常生活中,如果这样的训练一次次反复进行,孩子自然就会慢慢具备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对父母来说,这样做难吗?不难。我全程只做了两件事:给孩子10元钱,再给孩子10元钱。当然,就算麻烦,聪明的父母也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教他系鞋带,可能会麻烦,可一旦教会他,你就不用再亲力亲为了。让孩子自己管理零花钱,刚开始可能一塌糊涂,但慢慢地,他对金钱有了概念,管理得就会越来越好。当他的本事越来越大,对你的依赖越来越少,你就会越来越轻松,而他也会越来越强大。
  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最傻的妈妈,就是放弃自己,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什么都替孩子做,结果辛苦一辈子,养出个废物。他痛苦,你更是。所以,若真爱孩子,就让他自己吃饭,自己买画笔,自己处理和朋友的矛盾,自己给同学打电话问作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八个字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负责。孩子会在做事的过程中感知世界,了解自己,掌握生存技能,同时学会承受压力,权衡利弊,与人合作,收拾残局,并在逆境中调整自己,在迷茫时保持耐心。有了这样的能力,他才不会在自己面对社会时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才不会遇到一次小挫折就一蹶不振,逃回父母身边。
  我们不苛求孩子有辉煌的人生,但起码不能让他到了而立或不惑之年还躲在父母的羽翼下瑟瑟发抖。如果我们老成了阿公阿婆,才意识到原来“我错了,不该从小样样给他包办”,到了那时,后悔就太晚了!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人物名片  胡慎之: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婚姻关系及亲子关系心理专家、心理治疗师、国际危机干预指导师,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记》等多家媒体特约专家,著有《变形记——十天变成一个好孩子》《童心密码》等著作。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妈妈  笔者:民间谚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您认为有科学道理吗?  胡慎之(以下简称胡):有一定道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0~3岁是人格的基本建设
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好奇宝宝”  1994年6月16日,邱涵出生在浙江丽水一个普通家庭,自小性格活泼,对什么都好奇。“爸爸,小蚂蚁的家在哪里?”“妈妈,狗狗喜不喜欢吃糖?”每当女儿提出这些问题,爸爸妈妈都会鼓励她亲自去寻找答案。  爸妈培养了邱涵爱动脑筋的习惯,进入学校后,她的学习几乎不需要爸妈操心,她放学后自觉完成作业,考试也总能拿出令人满意的成绩。2012年,邱涵考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选择这个
“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是小男子汉,有什么事说出来,不要哭!”我下班刚进家门,就听到老公在大声教育儿子轩轩。轩轩默默地站在一旁,低着头小声抽泣着。“这是怎么了?”我放下包望向老公。老公告诉我,轩轩放学回来一副不开心的样子,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发呆。他把轩轩叫到客厅想问个究竟,轩轩却一言不发,再问,他就哭。  “他想哭,你就让他哭出来嘛!哭是一种很好的情绪宣泄,我们大人都需要及时排解情绪,何况孩子呢!”我一
我拍过桌子后就后悔了  灵灵来的那天,正下雨。她自己带了塑料袋,进门时仔细地将湿淋淋的雨伞放在里面。灵灵长得不算美,但打扮精致,眼角、眉梢和服装,一看就是精心打理和搭配过的。她落座后,对我颔首微笑。匆忙间,我赶紧回个笑脸给她。之所以说“匆忙”,是因为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整体迷失于细节,我被她外表上的各种细节所吸引,而忘记了她整个人。  “我很想改变一下我的性格。”灵灵开门见山地说,她的声音清脆,语
一个名叫卢尔慧的北京女人,喜爱音乐,渴望拥有一个能成为歌唱家的儿子。然而,造化弄人,当34岁的她在经历难产的痛苦后,却发现生下一个脑瘫儿。如今30多年过去,她的儿子冯聪奇迹般地大学毕业,还拉得一手好提琴,弹得一手好钢琴,而且特别擅长数学和英语。他说,他能有今日,完全得益于母亲卢尔慧的特殊教育——  她打破了医生对儿子“不是傻就是瘫”的断言  卢尔慧和丈夫冯英杰都是北京人,两人都喜爱音乐,也都有一副
上高中后,女儿经常畅想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她喜欢“光鲜亮丽的工作”,经常给我看时尚博主们的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崇尚他们“足不出户、收入不菲”的生活方式。在女儿看来,那些网红不用朝九晚五地挤地铁上下班,一身穿戴都是奢侈品,皮肤保养堪比专家,出门在外住五星级酒店,做直播时动辄推荐某明星同款服饰或包包,简直让人羡慕死。但我知道,一分辛苦一分收获,世界上哪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工作?可是,要说服女儿,却很
困扰:孩子由着性子来  家庭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最好是亲子共同来访,但此刻我不得不接待了单独来访的王女士。原因很简单,她女儿认为自己没问题,不愿意来。  王女士愁苦万状地说:“我女儿学习认真努力,成绩很好。她小时候挺乖的,可自从上初二后就开始不听话了,特别是进入初三后,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她的问题越发严重了。最让人头疼的是,她动不动就烦,只要有点不顺心就朝我大发脾气。孩子的姥姥看不下去,说,你妈不容
女儿坚持“错不在我”拒绝道歉  我女儿小美和同学小玲是闺蜜,从上小学开始俩人就天天黏在一起。但到了高二,她们的关系日渐紧张。女儿跟我吐槽:“以前吵架,两小时内小玲肯定会哄我。可现在,她跟她同桌关系越来越好。”最初,女儿觉得小玲不理她只是暂时的,肯定会在不久之后主动投降。没想到,小玲总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晒她和同桌的照片,小美失落地问我:“她真的不再跟我做闺蜜了?”尽管如此,她仍寄希望于小玲像过去一样
在日本,孩子进入小学,男生背的是黑色书包,女生背的是红色书包。  通常,人们认为这是日本学校“性别教育”的开始。福冈市美和台小学一位教师纠正道,这是对男孩开展刚性教育、对女孩进行柔性教育的开端。  这位老师说,让男孩子从小像男子汉,是日本小学教育的内容之一。过去,这种教育大多在体育课上体现,后来,道德课也注重培养这方面素养,提倡男孩子不仅要身强体壮,还要讲礼仪、有责任感。  比如,教导男孩对女孩不
适当、合法地延展司法对行政的审查广度和深度,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也不致颠覆和冲击现有的制度框架。    [案例]    镇政府状告县、市政府  2005年4月,家住郸城县城关镇的原县人大副主任张显荣向郸城县国土资源局提出土地确权申请,认为城关镇政府招待所的土地使用权属于自己而不是镇政府。后历经数月调查、取证,并经召开听证会,县政府下发了一份《郸政土(2005)75号》文件,即《关于张显荣与城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