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名叫卢尔慧的北京女人,喜爱音乐,渴望拥有一个能成为歌唱家的儿子。然而,造化弄人,当34岁的她在经历难产的痛苦后,却发现生下一个脑瘫儿。如今30多年过去,她的儿子冯聪奇迹般地大学毕业,还拉得一手好提琴,弹得一手好钢琴,而且特别擅长数学和英语。他说,他能有今日,完全得益于母亲卢尔慧的特殊教育——
她打破了医生对儿子“不是傻就是瘫”的断言
卢尔慧和丈夫冯英杰都是北京人,两人都喜爱音乐,也都有一副好嗓子,更梦想着培养一个歌唱家儿子。为此,从怀孕开始,卢尔慧就买来很多书,每天对孩子进行胎教。
1982年3月4日,卢尔慧在医院生下儿子,医生对孩子进行了全面检查,告诉她:“这个孩子将来不是傻就是瘫。”并问卢尔慧还要不要救治。卢尔慧无法相信这样的结果,坚定地要求医生救治儿子。
原来,卢尔慧的儿子患上了新生儿核黄疸,由此导致了脑瘫。孩子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医生对卢尔慧说:“这孩子各方面的反应都已不灵敏了,再治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将来不仅斜视,听力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的左手和左脚已经半瘫,活下来不是傻子就是瘫子。”尽管医生下了如此诊断,但卢尔慧仍倔强地抱着口水不断、四肢发抖的孩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哀求医生给孩子治病。
卢尔慧和丈夫抱着一丝希望,给孩子取名冯聪,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聪明活泼。随后,他们抱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药。
那段时间,儿子睡着后,卢尔慧常忍不住放声大哭。一次,她正哭时,一旁的丈夫大声叫着:“别哭了,快看,他能听见你的哭声了!”卢尔慧一下子止住了哭声,看向儿子,发现儿子边哭边转头盯住了她。“聪聪能听见了!”夫妻俩喜极而泣,抱头痛哭。
后来,只要冯聪一醒来,卢尔慧就拍着手唱:“太阳光,晶亮亮……”儿子听了特别兴奋。歌唱完了,卢尔慧又牵扯着冯聪的小胳膊小腿一二三四地做体操。起初,冯聪还硬着胳膊腿不知伸展,后来就随着妈妈的引导而动作了。卢尔慧更高兴了:“别管我这儿子是否呆傻,我先帮他训练训练再说。”
一天,卢尔慧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医生先拿笔在冯聪眼前晃悠,冯聪没反应;又放到冯聪手里,冯聪攥住了。医生又把毛巾蓋在冯聪脸上,冯聪抬手抓了好几次没够着。医生很严肃地对卢尔慧说:“冯聪是左边瘫,他的智力仍有问题。”
卢尔慧不灰心,想了不少笨方法。冯聪是斜视,卢尔慧就找来大手电筒,拴在床头,将家里的电灯熄灭,慢慢往右移动手电筒的光柱,吸引冯聪的眼珠转动。手电筒从大换小,渐渐地,冯聪终于不斜视了。冯聪的左手不会动,卢尔慧就找来乒乓球,放在水里,让冯聪捞。小盆换成大盆,最后连洗澡盆都用上了。为了让冯聪的左手指更灵活,卢尔慧还买来塑料网兜,让冯聪抓。两年时间里,用坏了几十个网兜,冯聪的左手终于活动自如了。一般脑瘫患儿走起路来会自己绊自己,而且脚后跟不着地。为矫正儿子的剪刀步,卢尔慧让冯聪用手抓住拐杖的中间,一步一步地跟自己走。因左腿半瘫,孩子无法站起来,卢尔慧又学上了按摩。在妈妈多年的坚持按摩下,冯聪终于站了起来。
在妈妈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冯聪有了明显进步。后来,他的手能动了,头也能抬起来了,卢尔慧一唱歌,他就知道该做操了,就随着口令伸胳膊抬腿。卢尔慧觉得她打破了医生对儿子“不是傻就是瘫”的断言。
她不能让孩子因落下功课被人瞧不起
1983年,卢尔慧想给冯聪买录音机让他听音乐,可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因为没有钱。后来,卢尔慧用卖血得来的80元钱,给儿子买了一台小型录音机,让冯聪每天都听上两小时的音乐。
在听和说上逐渐没有了障碍后,冯聪开始学习识字、算术和英语,都接受很快。他6岁半时,卢尔慧和老师发现他记忆力很好,教他唱歌、朗诵,他练三四遍就能背下来。
一天,卢尔慧发现,冯聪听隔壁传来的小提琴声出了神,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如果听不到隔壁的琴声,他就会哭闹。于是,即便是冬天,卢尔慧也会打开门窗,给冯聪穿得厚厚实实的,让他听邻居家的小提琴声。后来,那个定时拉琴的邻居姐姐送给冯聪一把小提琴。就是这把小提琴,拉开了冯聪学音乐的序幕。冯聪的手脚在慢慢地好转,卢尔慧准备让他去学小提琴,目的是让他锻炼手指,因为他左手有三个手指总是分不开。
卢尔慧每天陪着儿子练琴,冯聪的手指经常都是肿的。同正常的孩子相比,冯聪学拉一首曲子总是慢一步,但他会不厌其烦地听,直到学会为止。
学拉小提琴时,冯聪能摁弦的只有一个手指头。教琴的老师说:“这是弹三弦,哪是拉小提琴呀?”卢尔慧赔着笑脸说:“慢慢就好了。”刚开始,冯聪右手拿着琴,卢尔慧用一只手拽着冯聪的左手去按琴弦。老师看了说:“有这样拉琴的吗?”
即使这样,卢尔慧也不觉得苦,反而看到了希望。她就用这种办法,让冯聪摁住了琴弦。为此,卢尔慧辞去了工作,天天陪着冯聪练琴。随着时间的推移,卢尔慧用心血浇灌的希望之花在一天天长大。在卢尔慧生日那天,她终于看到这希望之花初绽的蓓蕾。
这一天,一阵流畅、优美的小提琴《雪绒花》曲调飘然而来,听得卢尔慧忘记了身上的酸痛。看着儿子熟练地拉着小提琴,左手指灵活地摁着琴弦,卢尔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泪止不住扑簌簌地滴落。她知道,这首《雪绒花》不是老师布置的练习曲,而是冯聪自己听会的。
后来,冯聪又学了钢琴,还专门为妈妈弹了一首舒伯特的《摇篮曲》。卢尔慧听得泪如雨下,大声说:“谁说我儿子是傻子,我儿子不是傻子……”
转眼间,冯聪到了上学的年龄。经过治疗,他手和腿的功能都和正常孩子一样了,卢尔慧决定让他到正常孩子上学的学校就读。可在妈妈身边长大的冯聪,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吗?
怎样让孩子走进校门成了卢尔慧面临的一道难题。尽管卢尔慧拿出了冯聪在家自学的作业给学校领导看,低声下气地哀求,可学校领导还是劝她去特教学校问问。为了儿子能上普通学校,夫妇俩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终于有一位好心人帮助冯聪联系上了一所普通小学。
她打破了医生对儿子“不是傻就是瘫”的断言
卢尔慧和丈夫冯英杰都是北京人,两人都喜爱音乐,也都有一副好嗓子,更梦想着培养一个歌唱家儿子。为此,从怀孕开始,卢尔慧就买来很多书,每天对孩子进行胎教。
1982年3月4日,卢尔慧在医院生下儿子,医生对孩子进行了全面检查,告诉她:“这个孩子将来不是傻就是瘫。”并问卢尔慧还要不要救治。卢尔慧无法相信这样的结果,坚定地要求医生救治儿子。
原来,卢尔慧的儿子患上了新生儿核黄疸,由此导致了脑瘫。孩子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医生对卢尔慧说:“这孩子各方面的反应都已不灵敏了,再治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将来不仅斜视,听力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的左手和左脚已经半瘫,活下来不是傻子就是瘫子。”尽管医生下了如此诊断,但卢尔慧仍倔强地抱着口水不断、四肢发抖的孩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哀求医生给孩子治病。
卢尔慧和丈夫抱着一丝希望,给孩子取名冯聪,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聪明活泼。随后,他们抱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药。
那段时间,儿子睡着后,卢尔慧常忍不住放声大哭。一次,她正哭时,一旁的丈夫大声叫着:“别哭了,快看,他能听见你的哭声了!”卢尔慧一下子止住了哭声,看向儿子,发现儿子边哭边转头盯住了她。“聪聪能听见了!”夫妻俩喜极而泣,抱头痛哭。
后来,只要冯聪一醒来,卢尔慧就拍着手唱:“太阳光,晶亮亮……”儿子听了特别兴奋。歌唱完了,卢尔慧又牵扯着冯聪的小胳膊小腿一二三四地做体操。起初,冯聪还硬着胳膊腿不知伸展,后来就随着妈妈的引导而动作了。卢尔慧更高兴了:“别管我这儿子是否呆傻,我先帮他训练训练再说。”
一天,卢尔慧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医生先拿笔在冯聪眼前晃悠,冯聪没反应;又放到冯聪手里,冯聪攥住了。医生又把毛巾蓋在冯聪脸上,冯聪抬手抓了好几次没够着。医生很严肃地对卢尔慧说:“冯聪是左边瘫,他的智力仍有问题。”
卢尔慧不灰心,想了不少笨方法。冯聪是斜视,卢尔慧就找来大手电筒,拴在床头,将家里的电灯熄灭,慢慢往右移动手电筒的光柱,吸引冯聪的眼珠转动。手电筒从大换小,渐渐地,冯聪终于不斜视了。冯聪的左手不会动,卢尔慧就找来乒乓球,放在水里,让冯聪捞。小盆换成大盆,最后连洗澡盆都用上了。为了让冯聪的左手指更灵活,卢尔慧还买来塑料网兜,让冯聪抓。两年时间里,用坏了几十个网兜,冯聪的左手终于活动自如了。一般脑瘫患儿走起路来会自己绊自己,而且脚后跟不着地。为矫正儿子的剪刀步,卢尔慧让冯聪用手抓住拐杖的中间,一步一步地跟自己走。因左腿半瘫,孩子无法站起来,卢尔慧又学上了按摩。在妈妈多年的坚持按摩下,冯聪终于站了起来。
在妈妈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冯聪有了明显进步。后来,他的手能动了,头也能抬起来了,卢尔慧一唱歌,他就知道该做操了,就随着口令伸胳膊抬腿。卢尔慧觉得她打破了医生对儿子“不是傻就是瘫”的断言。
她不能让孩子因落下功课被人瞧不起
1983年,卢尔慧想给冯聪买录音机让他听音乐,可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因为没有钱。后来,卢尔慧用卖血得来的80元钱,给儿子买了一台小型录音机,让冯聪每天都听上两小时的音乐。
在听和说上逐渐没有了障碍后,冯聪开始学习识字、算术和英语,都接受很快。他6岁半时,卢尔慧和老师发现他记忆力很好,教他唱歌、朗诵,他练三四遍就能背下来。
一天,卢尔慧发现,冯聪听隔壁传来的小提琴声出了神,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如果听不到隔壁的琴声,他就会哭闹。于是,即便是冬天,卢尔慧也会打开门窗,给冯聪穿得厚厚实实的,让他听邻居家的小提琴声。后来,那个定时拉琴的邻居姐姐送给冯聪一把小提琴。就是这把小提琴,拉开了冯聪学音乐的序幕。冯聪的手脚在慢慢地好转,卢尔慧准备让他去学小提琴,目的是让他锻炼手指,因为他左手有三个手指总是分不开。
卢尔慧每天陪着儿子练琴,冯聪的手指经常都是肿的。同正常的孩子相比,冯聪学拉一首曲子总是慢一步,但他会不厌其烦地听,直到学会为止。
学拉小提琴时,冯聪能摁弦的只有一个手指头。教琴的老师说:“这是弹三弦,哪是拉小提琴呀?”卢尔慧赔着笑脸说:“慢慢就好了。”刚开始,冯聪右手拿着琴,卢尔慧用一只手拽着冯聪的左手去按琴弦。老师看了说:“有这样拉琴的吗?”
即使这样,卢尔慧也不觉得苦,反而看到了希望。她就用这种办法,让冯聪摁住了琴弦。为此,卢尔慧辞去了工作,天天陪着冯聪练琴。随着时间的推移,卢尔慧用心血浇灌的希望之花在一天天长大。在卢尔慧生日那天,她终于看到这希望之花初绽的蓓蕾。
这一天,一阵流畅、优美的小提琴《雪绒花》曲调飘然而来,听得卢尔慧忘记了身上的酸痛。看着儿子熟练地拉着小提琴,左手指灵活地摁着琴弦,卢尔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泪止不住扑簌簌地滴落。她知道,这首《雪绒花》不是老师布置的练习曲,而是冯聪自己听会的。
后来,冯聪又学了钢琴,还专门为妈妈弹了一首舒伯特的《摇篮曲》。卢尔慧听得泪如雨下,大声说:“谁说我儿子是傻子,我儿子不是傻子……”
转眼间,冯聪到了上学的年龄。经过治疗,他手和腿的功能都和正常孩子一样了,卢尔慧决定让他到正常孩子上学的学校就读。可在妈妈身边长大的冯聪,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吗?
怎样让孩子走进校门成了卢尔慧面临的一道难题。尽管卢尔慧拿出了冯聪在家自学的作业给学校领导看,低声下气地哀求,可学校领导还是劝她去特教学校问问。为了儿子能上普通学校,夫妇俩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终于有一位好心人帮助冯聪联系上了一所普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