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攀比教子踩到坑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CX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老公是凤凰男,我在大城市普通工薪家庭长大。女儿小鹿出生两年后,我们才勉强按揭了一套房子。
  在我父母资助下,我女儿进了一所高档私立幼儿园。在幼儿园家长微信群里,我认识了女儿一位同学的妈妈余小前。
  余小前常在朋友圈发帖,大都是孩子获得的各种证书、参加各式活动的照片,以及营养餐搭配等实用信息。受她影响,我渐渐地感觉到我对女儿的教育关注太少,要求太低。
  余小前的儿子已经获得了英语三星证、绘本馆资深会员证、钢琴二级证、茶道幼儿班毕业证,可我女儿只有一个某早教中心的毕业证。余小前听说后显得无比惊讶,说:“赶紧让你家宝贝学习一下礼仪。女孩子不会茶道,不懂穿晚礼服时的坐姿,太可怕了!”
  我仔细看了微信朋圈里余小前发的她儿子的照片:穿小西装、戴红领结、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确实很帅很绅士。反观我女儿,时常一身脏兮兮的运动服,一边抠鼻孔一边追别的孩子要零食,简直就是个野丫头!
  我当即决定,采纳余小前的建议,给我女儿报一个礼仪培训班。女儿参加礼仪培训班后,果然比之前礼貌很多。
  我颇为得意地跟老公讨赏。那阵子,正值老公晋升关键阶段。他很认真地说:“反正咱家经济大权在你手里,你量力而行吧!我会努力工作,让咱們的日子过得更好。”
  于是,我陆续给女儿报了四五个兴趣班,都是余小钱介绍的。
  每次送女儿去兴趣班上课,我都会给女儿拍照并上传朋友圈。看到朋友们送花、点赞,我做母亲的成就感简直爆棚。
  但是,6岁的女儿却对这种“考证教育”非常抵触,似乎从骨子里就透着“放荡不羁”的野丫头气质,她把番茄酱倒在钢琴上、将热茶浇在礼仪老师手上、去英语教室里装聋作哑、在绘本馆里打醉拳,还把我给她买的公主裙偷偷藏起来、把鞋子上的蝴蝶结剪掉……为此,我们母女关系越来越紧张,家里常常硝烟弥漫。老公时常劝我“适可而止”,不能对女儿要求太高。
  余小钱以过来人的口吻安慰我:“孩子都有一个叛逆的过程。只要你坚持下去,你女儿就一定能‘脱胎换骨成淑女’。”说实话,要不是她的鼓励,我恐怕早就打退堂鼓了。
  不知不觉中,小鹿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我多次暗示老公去接点私活儿挣点外快。老公说:“这是单位不允许的,我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你也不要头发长见识短。”我火冒三丈:“我努力培养女儿,怎么就成见识短了?”
  老公没有正面回答我,来了句:“适当的虚荣心可以提升生活品质,但如果过了头,贻害无穷。”顿了一下,他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问,“女儿说你给她报的兴趣班都是她一个同学的妈妈推荐的?”
  我没有理他,心想那又怎么样,反正女儿已经拿了好几个证!
  可没过几天,余小钱的育儿模式“升级”了。她拿着一张DVD碟片神秘地对我说:“我儿子拍电影了,要当小明星啦!明星啊,要从小培养。你家小鹿也有明星潜质,可别错过最佳培养时机!”
  于是,经余小前推荐,我又给女儿报了“明星训练营”。照着合同,海量的钱砸进去之后,我期待着女儿尽快出音乐专辑,进而成为电影小主角。
  没想到,我很快就发现,所谓的明星训练营管理混乱,师资水平很差,有的老师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就骂粗话。至于拍电影做小主角,前提是出得起天价赞助费。我觉得这完全就是个骗局。
  更让我气愤的是,余小钱居然也是这个骗局的“帮凶”。
  一次开家长会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幼儿家长跟我聊天:“你知道余小钱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孩子的教育吗?”我说:“因为喜欢呗。”对方一声冷笑,说:“才不是呢!她是为了从培训机构拿回扣。”“啊?真的假的?”我无比惊讶。对方说:“我以前也跟着她给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她推荐我报班后有回扣。而且,现在微信群里专吃这碗饭的人还不少。”
  一语点醒梦中人,我赶紧登录微信朋友圈,看是不是真的有她说的那种人。果然,幼儿园家长群里一个自称某宝妈的人发帖,炫耀她给孩子吃了A国的鱼肝油、B国的牛初乳、C国的羊奶粉,所以孩子除了打预防针之外从未进过医院。跟帖讨教经验的宝妈则排起了长龙,追问自家孩子屡屡生病的原因,请求推荐适合自家孩子的儿童保健品……
  可没过几分钟,群主就把那个发帖人踢出了群,并附了一句精彩点评:“典型的网络公害——‘爱炫的妈’!”
  现在想来,余小钱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炫妈”——当我炫孩子健康快乐的时候,她炫孩子考的证;我炫证的时候,她炫孩子成为小明星……总之,她一直“引领潮流”,牵着我的鼻子走向一个又一个的“坑”。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美國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的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表扬”是对智商的夸奖——“你很聪明”  “鼓励”是对努力的夸奖——“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
孩子玩手机着迷  2016年9月,关女士的孙子读高三了。但近两年来,孙子却一直沉迷于玩手机。关女士说,孙子除了学习就是玩手机,也不喜欢出门,更不喜欢和人沟通。“手机玩不停,凌晨一点多还在玩,最近放假天天夜里玩到两点钟。”孙子一天没睡几个小时,白天做作业时心不在焉,效率低下,关女士很为孙子的学习担心。  关女士和孙子说手机玩太多的危害,孙子置之不理,有时还会和她吵起来。“我不只担心他的身体,更担心他
众所周知,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许多家长认为,社会教育应该由学校负责,或者花钱送孩子去夏令营,或者等孩子长大了再说,总之是不重视。其实,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如果开展得好,能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王女士带儿子小洋参加亲子换书会,就收获了惊喜。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女士带小洋参加了一场亲子换书会。  所谓亲子换书会,就是十几个孩子聚在一起交流课外
2019年春天,国内各大高校风靡“夸夸群”。夸夸群是微信群的一种,群友彼此夸奖,处心积虑地互赠溢美之词,甚至不惜正话反说,指鹿为马。比如,有人不小心把啤酒洒在了书包上,夸夸群里有人赞曰:“背上带着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醉人的崽。”  大学生玩这种游戏,是不是太幼稚了?  清华大学的秋成同学断然否认:“夸夸群的魅力在于不管你做了什么蠢事,经历了什么失败,有多么窘迫,都可以在这里获得大家的表扬
超七成受访青少年认为:粉丝团道德绑架强迫粉丝花钱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进行了一项追星专项调查,发现众多青少年为获得身份认同而被迫为偶像花钱。  调查发现,仅24.4%的受访青少年从不在追星上花钱。具体说来,42.2%的受访青少年会购买偶像的专辑、写真、书籍,41.2%的受访青少年购买偶像代言商品及周邊,20.2%的受访青少年为偶像集资,16.5%的受访青少年送偶像高价礼物。7
高中毕业后到咖啡馆当学徒工,从洗杯子做起  1992年出生的杜嘉宁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父母都是普通工人。8岁那年,妈妈带她去咖啡馆会客,因为好奇,她偷偷尝了一口妈妈的咖啡,那苦涩的味道让她久久难忘。从那之后,她对咖啡敬而远之。  2009年夏,杜嘉宁高中毕业了,她不想继续念书,对未来感到很迷茫。一天,她浏览网页,看到明星井柏然正在三里屯一家咖啡馆里做活动。她毫不犹豫地赶去,想偶遇井柏然。结果,偶
在家称王称霸,出门胆怯听话镜头一:  4岁的马克在家成天跟姐姐干仗。说好一人一份果汁,他喝完就抢姐姐的,姐姐不给,他就动手打人。妈妈说了句公道话,马克马上不高兴了,竟然动手打妈妈。在家谁也不能惹他,谁惹了他他就大吼大叫,不找补回来决不罢休。  这样一个嚣张跋扈的家伙,到了幼儿园却乖得很,从不跟小朋友抢玩具、闹别扭。到了公众场合,更是怂得连大声叫“阿姨”都不敢,胆小拘谨、唯唯诺诺,想和小朋友玩,都得
改变家居布置,营造读书好环境  下班回到家,看到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着书等我,我感到很欣慰。要知道,两年前儿子还是个可怕的“书渣”,一看到书就头疼。现在,他俨然是个小“书虫”了。但是,只有我这个当妈的知道,孩子这一路的蜕变,就如同奥特曼打小怪兽,一路通关升级,经历了不少波折。  儿子四五岁时,格外爱看电视。为了不让他看电视,我和老公每天都和他斗智斗勇,但收效甚微。一次,我们小区维修电缆,家里连续停电一
一边是公众对改善铁路运输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边是垄断行业本身所具有的服务低下的惯性,如何化解这对矛盾,如何提高铁路运输服务这一准公共产品的质量,政府在其中到底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呢?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待解疑难。    [案例]    三道风景线让“春劫”回归春节  2005年12月26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向媒体透露,2006年铁路春运,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临客硬座票价不上浮(直达特快临客除外)。实
10月21、22日两天,公共管理硕士MPA联考将在全国83所高校展开,这是自2001年10月以来的第六次全国联考。   2002年3月,首批学员入学标志着MPA在中国正式落地。作为一种舶来品,MPA登陆中国五年来,既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过跌落低谷的冷清。在起落之间,MPA的“中国身份证”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政府转型与行政管理的创新都需要MPA,MPA也推进了中国政府转型与创新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