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is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一 几乎所有样本学生都有一定的零用钱可以支配,学生之间消费差距拉大。
  发现二 学习用品和零食消费成为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但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
  发现三 近50%的学生零用钱的使用没有计划或者有计划但未能坚持计划。
  发现四 维权意识整体情况较好,但普遍缺乏系统、科学的消费教育。
  发现五 学生消费行为成人化、个性化,攀比消费显现。
  发现六 赞同“名牌是身份的象征”、每天上网的时间、家庭收入、有网络购物行为与学生消费行为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学校传授消费知识或者技能对学生的消费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一、问题与方法
  消费作为经济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反映经济现象,更反映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心理、观念的变化。小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消费活动,消费活动会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小学生消费教育存在着缺位、越位和错位等问题。因此,开展相应的消费教育及相关研究,探究小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内在规律与导向,对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小学生理性消费,显得尤为必要。
  2013年2~3月,笔者以辽宁省大连市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滨海学校、红旗小学、东山小学、红梅小学和实验小学等五所小学,在这些学校四、五、六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共发放问卷776份,回收753份,回收率为97.04%;剔除无效调查问卷53份,有效问卷共699份。本调查收集了调查样本的家庭基本情况、生活及学生消费行为等多方面的信息。与以往的调查相比,本次调查一方面样本数量及其包含信息足够丰富,足以支持本次研究;另一方面,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小学生消费行为基本现状。这为本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见表1)
  本研究采用Tobit模型,将影响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整合归纳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三个维度,并将它们作为实证分析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消费行为现状
  1. 几乎所有样本学生都有一定的零用钱可以支配,学生之间消费差距较大
  调查显示,78.7%的小学生的零用钱主要来源于父母亲。关于消费数额,64.8%的学生选择了“每月50元以下”,20.7%的学生选择了“50~100元”,7.0%的学生选择了“100~200元”,2.9%的学生选择了“200~300元”,1.6%的学生选择了“300~400元”,3.0%的学生选择了“400元以上”。可见,学生普遍拥有零用钱,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不过,学生间的消费能力差距较大。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由于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自立能力的增强等原因,学生消费多少与家庭背景不再是简单的贫富对应关系。
  2. 学习用品和零食消费成为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但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
  在“学生每月零花钱主要用途情况”上(见图1),调查发现,学生以学业为主,这一点决定了学生消费的内容也主要与学习有关。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孩,零食、玩具对他们而言依然具有无法抵御的吸引力。他们已逐渐改变传统的单一消费“吃饭、读书”模式,转向多样化的消费结构。小学生自主意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甚至可以说小学生消费已趋于社会化。这个阶段和这些方面的学生消费亟需科学引导。
  3. 近50%的学生零用钱的使用没有计划
  学生对零用钱的使用,51.07%有计划,6.58%有计划但无法坚持计划,31.04%无计划却有节制,10.30%无计划。学生对零花钱的使用态度普遍正确,己初显理财意识及能力。这些实际上反映出了学生消费观念尚不成熟和不稳定。
  4. 一半左右的学生选择正规消费场所进行消费
  在“你平时购买物品经常去的场所”上,有310名学生选择了“大型商场”,247名学生选择了“小商店或市场”,19名学生选择了“校门口地摊”。在“您的衣服鞋帽等个人物品多在以下哪些地点购买(可多选)”上,470名学生选择了在“大型商场”购买,303名学生选择了在“专卖店”购买,69名学生选择了在“流行商铺”购买,60名学生选择了在“超市”购买,93名学生选择了在“一般小店”购买,33名学生选择了“其他”。“大型商场”的商品进货渠道正规,质量较好,售后服务较好,是学生消费的好去处。而过去较受学生欢迎的“校门口地摊”和“一般小店”分别下降为2.72%和4.72%。选择正规消费场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消费受到侵害。
  5. 学生消费行为成人化、个性化,攀比消费显现
  在“你与同学、朋友孩子间请客吃饭、送礼物等面子消费的交往开支”上发现,有81.12%的样本学生有面子消费的交往开支,36.62%的样本学生赞同“购买东西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在调查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交际往来己趋于成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社会环境、父母等的影响所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化特征进一步凸显。8.87%的样本小学生赞同“名牌是身份象征”,表明这种“名牌意识”会使他们相互效仿、攀比。
  6. 维权意识整体情况较好,但普遍缺乏系统、科学的消费教育
  在“你购买的物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你的处理办法?”43.35%的学生去商店退换货,49.21%的学生交给父母去处理,5.01%的学生对付着用,2.43%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说明学生维权意识整体情况较好。调查发现,学校普遍缺乏系统、科学的消费教育,且消费知识零散而且不成体系。54.36%的同学对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了解一些,35.91%的同学不了解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了解的学生只占9.73%。学生消费行为的经常化,必然导致学生对消费知识和消费维权能力需求的增加。
  当前学生在消费上存在维权意识薄弱、攀比、奢侈浪费等问题,既与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有关。   (二)影响学生消费行为因素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利用计量软件STATA10.0对上述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了Tobit回归。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在社会因素中,赞同“名牌是身份的象征”的小学生与其消费行为成正向关系,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你每天上网的时间”与其消费行为成正向关系,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有网络购物行为的学生与其消费行为成正向关系,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对此的解释从心智发育上看,一方面,小学生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懵懂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框架尚未完全形成,认知能力、认知水平都相对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对社会上各种事物、观点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弱,其消费支出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诱导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另一方面,小学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生理和心理发育急剧变化,而且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网络消费成为一个新兴消费方式,开始走入校园,影响学生的消费行为。社会环境对人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个人自由的发展余地是极为有限的。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社会环境中具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功利色彩,拜金主义横行,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收入”对小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正,且在1%显著水平上显著;“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小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正;“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正。这说明家庭收入与小学生的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即低收入的家庭的小学生消费支出较少,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消费支出较多。同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也越高,对小学生的消费支出呈正向影响;独生子女的消费支出高于非独生子女。遗憾的是这两个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小学生尚处于生理、心理发育阶段,要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教养内容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父母是子女学习的榜样,他们向子女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在消费理念上,父母应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消费权和机会,加强对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引导,培养其理财能力。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向你传授消费知识或者技能”对学生的消费支出有负向影响,并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学校进行消费教育,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能把小学生盲目、过度和有害的消费行为逐步扭转到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轨道上来。当前,随着家庭财富的日益增多,父母给子女的钱也越来越多了,消费教育刻不容缓。“选择购买物品时是否受到同学的影响”对学生的消费支出有成正向影响。这说明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是通过他人可见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品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借助可见的消费行为和特殊商品的占有和展示,显示并强化特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然而,随着小学生消费行为的“成人化”,形成了所谓的“攀比消费”,这一现象在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中更为突出。遗憾的是该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验证了小学生消费行为受到社会、学校与家庭的显著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相关建议:
  (一)改善社会环境,避免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侵袭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冲突、社会变迁和社会改革使得我国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念冲突,社会大环境发生巨变,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新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侵袭,一些不良习惯从外面带入学校,促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虽然小学生更多的只是参与社会生活消费,但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群体,未来他们势必会成为生活消费、生产消费的主导者。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其消费责任意识教育,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要消除或减轻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净化环境,消除社会丑恶的现象。社会各界应该尽量避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消极影响,相关部门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消费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思想引导和知识传授的作用
  学校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环境对其消费行为有直接影响作用,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把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消费教育,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文体活动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爱学校、爱学习,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不良消费现象的发生;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使学生消费趋于理性、计划性。
  (三)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家庭在消费教育中应承担重要责任
  家庭对学生消费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最大,也是教育子女获得消费技能的重要单位,对子女消费观念和态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节俭意识,引导他们树立节约型消费观,以节约作为根本的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以使用价值作为决定消费价值的尺度,不炫耀、不盲目攀比。家长应区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消费习惯。努力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认知,增强消费意志,提升消费自制力,对消费对象及消费本身有理性的认识,不至于走向从众消费或为了消费而消费。
  (四)学生自身努力,理智对待自己的消费
  学生中的不良消费以及校园的攀比之风,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自己的行为要有一个良好的认知,要正确认识自己也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一切从实际出发,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要盲目跟着感觉走或者随大流。
  综上所述,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尚处于生理、心理发育阶段,消费认知、消费情绪的控制、消费意志的形成以及消费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结构等,都需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来加以积极引导。这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秦建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艳利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作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很赞同,一本经典在手,确有与大师会晤之感。所以,我喜欢读书。  五年前的我,读书全凭个人喜好。每逢闲暇,随手捻起或《美文》,或《人民文学》,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细细品读。不一会儿,整个人就完全陷入文章构筑的意境中,随着主人公的经历或忧郁或快乐,或惬意或悲愤。我虽是一名教师,但一直排斥教育类刊物,总认为那是纯粹的说教、空洞的理论,没有流动的文笔,不可与散文小说等同日而
CHEVROLET BLAZER RS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源自于科迈罗的力量感和肌肉线条,塑造出开拓者完全不同于以往了座SUV的造型特征。  1935年,雪佛兰通过Suburban开启了SUV这样一个细分市场,至今已经有80多年了。在这80多年的岁月中,雪佛兰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SUV家族型谱,而开拓者Blazer作为家族中的重要族员,也经历了5代的发展。在这一代开拓者面世之前,早在2000
中国德育:当前,“90后”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对象。社会舆论对“90后”的评价褒贬不一。如何来认识这代人?  杨雄:“90后”是“新一代”,因为他们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中出生的一代人。生存环境决定一代人的特质。所以对于这代人,必须放到时代背景下来认识。  “90后”是在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经济持续增长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受教育环境。  “90后”是“独二代”。父母对他们有更多保护,他们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创建于1958年,坐落在贵州省贵阳市著名的甲秀楼风景区旁。古人在四百多年前修建的“甲秀楼”,寓意贵州“科甲挺秀”“人文秀天下”。学校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把“甲”作为学校的文化之“根”,着力打造追求卓越的“甲”文化——“师之甲、学之甲、校之甲”,并以“甲”文化培养臻于卓越的新一代。    环境育人,以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    学校将“甲”文化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
潍坊的城市名片有很多: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的是,潍坊市多了一项民间授予的荣誉—宜学之地。  叫响全国的潍坊教育改革,让潍坊市多了一张教育名片。  在这片教育改革的热土上,全员育人的别样景致,宛如一幅熠熠生辉的画卷,灵动地舒展在齐鲁大地上。教育决策者高瞻远瞩,破解教育难题;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体,享受适合自己成长的教育;校长、老师做教育
摘 要 校歌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和风格的集中体现。民国时期的校歌校训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折射鲜明时代特色的特征。它对于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传统,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发展,引领学生精神生活,筑建校园高雅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 键 词 校歌;校训;教育精神;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 潘世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校歌校训是一种宣示,昭示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人际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是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为了继承近百年来遭到压制和废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有责任承担“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神圣义务。  中小学对一代代国民的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重视培育中小学生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性格、情感与品行,使其拥有
以幸福的教育培养幸福的人,让每个学生变成幸福的人,让每个人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既要着眼学生明天的幸福,也要给予学生今天的幸福。因此,我们提出了打造幸福校园、培育幸福文化、奠基学生幸福人生的德育工作思想,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精神支柱、一个理念引领和四个特色工作的实践体系,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个精神支柱  2000年,我校因接受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的资助而更名为重庆市田家炳中
一、问题与方法  201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多部门联合公布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指标25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多项政策。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每天锻炼一小时逐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