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价值体系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实践活动和认识过程中,必然孕育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基本导向价值的集合体。它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体现着对其他社会价值体系的统领和引导作用,从而发挥着整合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和文化规范力量。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体系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体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任务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的主要指向是构建与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价值体系,这是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健康协调运转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二、国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和建设的主要方式
  1.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主要靠国民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人们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过程,本质是社会主体与个人主体间文化的相互传承。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发生的背后,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教育,文明的递进也是主要依靠教育。我国历来重视国民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大多是靠包括私塾、各类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制度等在内的国民教育完成的,各类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变革也都是依靠教育的力量,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没有教育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宏观上指出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内容,但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果从宏观层面落实到微观层面,即在全体公民身上体现出来,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和紧迫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理所当然也要依托持之以恒的国民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承客观上更需要国民教育的支撑。因此,要充分发挥国民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宣传和普及,发挥教育开启智慧、启迪人生、内化育人的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
  2.国民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学校是人才培养、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国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引领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支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可以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这是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石。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本质体现,也是促进各级各类国民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其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就是要将科学的理论变成通俗的群众语言,使之适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样才能提升可接受性。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经过大众化过程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同、所传播,才能转变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量。要积极探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思路和方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层次性要求,努力提升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就是努力使共同理想形成社会共识的问题,本质上是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力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共同理想的认同度和拥护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本质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精神特征,二者集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其融入国民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问题,要大力弘扬、不断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阶段公民道德建设和现代德育的基础,其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实质是解决我国在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冲突问题,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和整个社会的现代文明程度。要充分发挥道德的激励、约束和评价作用,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和教育,做到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共同努力。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方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需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认真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具体落实在实践中。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建设、思想教育、文化建设、舆论宣传和制度创新等层面协调努力。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和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理论说服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观察和分析形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切实增强引导力。要激励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善于创造,敢于奉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不断增强内化力。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要渗透在其他专业课程之中,注重发挥专业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对于理论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兴趣和认同,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效果。
  2.深入开展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强化知行合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认同。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开展行之有效的主题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观念向实践的转化,有利于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专业实习以及暑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的理解,并落实和转化为实际行动。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自觉做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代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有助于在氛围中熏陶人、在环境中教育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尤其是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校园环境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义和价值指向。同时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制度建设中的渗透性,使校园制度和各项管理规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保持制度的规范性、导向性和原则性。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好氛围。
  4.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在继承和发扬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思想发展的新特点,紧密结合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要积极拓展网络阵地等新载体,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力,促进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扩大教育的辐射面。要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切实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善于从学生最关心、同学生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继续遵循学生思想、认识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研究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探索学生思想认识与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力求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力,是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学校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主要方式。此外,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场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的关键。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宣传工具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理论、大众化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注重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使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日常的基本遵循,使科学的理论能够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蒋笃运,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省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赵 煦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乌申斯基也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可见,教育是人与幸福中间的一个关键词。人通过教育获得幸福,人也要在教育中感受幸福。以此来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否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是否能够使孩子抵达幸福的彼岸,拥有幸福的人生?很幸运地,我们看到,有一些学
提起椒江,大概多数人都不知道其地属何处。30年前,它不过是个滨海小镇—海门镇,然而,借助其“得舟楫之便,富山海之利”的地理位置,从打开改革开放这扇“海之门”后,这里撤市建区,成为台州市的主城区。  来到椒江,微凉的海风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海味。站在江滨公园远眺椒江两岸,但见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山势不高但陡峭,林木不深而清幽。山水育人,得此山水之胜,城市流动着一种自然之美、灵动之美。这样的城市对
一个人羡慕谁,常常就会向谁学习;向往什么,就会向那个方向努力。道德成长,大抵如此。心理学中有个解释,真正决定人们思想品德的是其心目中的参照系统。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临沂市罗庄区。两天前,3月17日,罗庄区第三届骨干班主任培训圆满结束。培训会上,为班主任作报告的不是外地请来的教育专家,而是六位土生土长的“本土专家”。带有“桑梓气息”和“原始风味”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经验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阻隔地带,其中
我曾经担任过模拟联合国社团的社长,我在模联的日子是我高中生涯中最精彩、最难忘的一段生活。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简称MUN,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青年学生们可以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在活动中,我当过布基纳法索这个非洲小国的“代表”讨论朝鲜核问题,又作为制宪会议的“
走进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钢结构的回廊连接着炫彩的教学楼,孩子们跳跃着穿梭其中,让学校充满着灵动与现代感。学校秉承“走进儿童世界 培养世界儿童”的办学理念,在“立德于行 乐学于心”的办学宗旨下,躬身践行“Children First”新儿童教育主张。  建构体系,坚定育人理念  少年儿童良好品格的形成不仅关系其未来生活的质量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的:文明、和谐、平
摘要:在德育课程的组织与运作中,课程的全面性与灵活性非常重要。课程的全面性与灵活性可以用四则运算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四则运算来完成。加法,指的是课程要素的不断完善;减法,指的是课程资源的优化处理;乘法,指的是课程作用的多种挖掘;除法,则是指课程任务的多元分配。  关键词:德育课程;四则运算;课程资源;课程作用;课程任务  作者简介:孔祥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当前,德育课程存在着实效
“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中学团组织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强化自身职能,创新工作载体,通过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激发青年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一、瞄准社会发展需要,  助推学生参与精神  我们要过的是民主生活。如果我们教育过程不民主,那么就很难培养出有民主意识的孩子。缺少有民主意识的孩子,未来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社会。因此,团组织一定要将
株洲地处湘江下游,全年气候分明,风景秀丽,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这里铁路交通优势明显,与北方铁路枢纽城市郑州并称为“南株北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这个“被火车拖来的城市”已经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在电力机车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如今,兼具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株洲正向着国家文明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进。一座城市的文明离不开教育。
尽管我对法拉利488 Spider的各项参数早已烂熟于心,照片看了无数遍,车展上也细细品昧了好久,但当那个带有跃马LOGO的钥匙真正交到我手里时,一种莫名的激动瞬间涌上心头,我甚至有种想哭的感觉,甚至要比車牌摇号中签还激动,整个人似乎都游荡于梦境中。直到位于座位后方的3.9 L 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发出悦耳的轰鸣声,我的思绪才重新回到了现实。  虽然从外观上来看,488 Spider比起前辈458
责任教育,即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并由此引发学生的责任行为,让学生成为有担当、肯担当、能担当的社会人。为了很好地实施责任教育,我校构建了责任教育的长效机制。它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一是以目标为中心的引动系统;二是以环境为支撑的驱动系统;三是以活动为枢纽的运作系统;四是以管理为保障的调控系统。具体运作模式见下图。  目标引动系统  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身体发展规律,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