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的第一要务。只有这四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作文教学发挥着它不可忽视的作用,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它,除了教书育人,它还会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们能够“我耳听我音,我口说我心”,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此,我把从教以来的粗浅认识总结如下:
一、作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每一个学生教育成才。在作文教学方面是没有优差生之别的。作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有些学生怯于写作,认为自己不会说不会写,可是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是层次有差别而已,我们要做的是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适当引导,帮他们解决畏难情绪,消除恐惧心理。因为经过多年的积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运用功底,都能够明白讲话要领,能够在内心构思,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内心的感受。这就是写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多多鼓励,用全新的观念来引导学生写作,假以时日,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兴趣做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用引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兴趣虽然不能在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它的引导作用却不能小视。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激发这种潜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写作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老师本身热爱写作,假设一下,一个不喜欢语文,更讨厌写作的语文老师是怎样教学的,他的作文课堂该是怎样一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兴趣就是激情。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充满了激情与自信,不愁学生没有积极性。所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对此,我设计出许多灵活、生动、新颖并且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法。首先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育、赏识教育,让学生始终体会到新奇和成功的喜悦。针对对象特点来对待程度有差别的学生,甚至一开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让善于写作的学生走向渊博,让有些疑虑与畏惧作文的学生坚定学好写作的信心,让从没受过老师表扬的学生也体验到被老师表扬的快乐。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知道“处处留心皆素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善于引导写作的教师一定会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就如同给他们插上翱翔九天的翅膀一样。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明白学习高中语文要有一种“大语文”观,要放眼社会,放眼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学问皆可转化为写作素材。只要坚持“多读、多听、多想、多写、多说”,并严格要求,学生都能够快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形成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总之,观念新了,角色也会相应转变。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写作中。
四、让思考成为写作的源泉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且表达得深刻、有思想,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文本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最终是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善于思考的人,是有深度的人。教会学生最有价值的本领,他们一定会受益终身。在学习中我让他们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反思生活,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地丰富自己的思想。教《药》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上医医国,其次医人”的道理,让学生反思当今社会;“是要发展,还是要纯净空间”,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引导学生关心他人;“中国足球腾飞说明了什么”,从中悟出苦难与辉煌的含义。
五、课堂练笔和生活随笔相结合,用实战来获得实效
作文教学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这种情况,我采用了课堂作文定时训练和课下生活随笔相结合的形式,来提高写作水平,并且效果显著。定时写作可以培养他们的时间意识和规范意识,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会慢慢总结出来适合自己的写作规律;生活随笔,可以让学生认识生活,思考人生,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规范化的要求,写作源泉的开掘,写作形式的灵活多样,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虽然人们常说“中学教师难当,中学语文教师更难当”,但我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体会到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乐趣,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写作知识,提高了能力,在原来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探索一分收获。只要努力去工作,积极去探索,一定会迎来作文教学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作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每一个学生教育成才。在作文教学方面是没有优差生之别的。作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有些学生怯于写作,认为自己不会说不会写,可是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是层次有差别而已,我们要做的是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适当引导,帮他们解决畏难情绪,消除恐惧心理。因为经过多年的积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运用功底,都能够明白讲话要领,能够在内心构思,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内心的感受。这就是写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多多鼓励,用全新的观念来引导学生写作,假以时日,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兴趣做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用引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兴趣虽然不能在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它的引导作用却不能小视。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激发这种潜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写作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老师本身热爱写作,假设一下,一个不喜欢语文,更讨厌写作的语文老师是怎样教学的,他的作文课堂该是怎样一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兴趣就是激情。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充满了激情与自信,不愁学生没有积极性。所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对此,我设计出许多灵活、生动、新颖并且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法。首先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育、赏识教育,让学生始终体会到新奇和成功的喜悦。针对对象特点来对待程度有差别的学生,甚至一开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让善于写作的学生走向渊博,让有些疑虑与畏惧作文的学生坚定学好写作的信心,让从没受过老师表扬的学生也体验到被老师表扬的快乐。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知道“处处留心皆素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善于引导写作的教师一定会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就如同给他们插上翱翔九天的翅膀一样。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明白学习高中语文要有一种“大语文”观,要放眼社会,放眼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学问皆可转化为写作素材。只要坚持“多读、多听、多想、多写、多说”,并严格要求,学生都能够快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形成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总之,观念新了,角色也会相应转变。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写作中。
四、让思考成为写作的源泉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且表达得深刻、有思想,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文本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最终是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善于思考的人,是有深度的人。教会学生最有价值的本领,他们一定会受益终身。在学习中我让他们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反思生活,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地丰富自己的思想。教《药》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上医医国,其次医人”的道理,让学生反思当今社会;“是要发展,还是要纯净空间”,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引导学生关心他人;“中国足球腾飞说明了什么”,从中悟出苦难与辉煌的含义。
五、课堂练笔和生活随笔相结合,用实战来获得实效
作文教学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这种情况,我采用了课堂作文定时训练和课下生活随笔相结合的形式,来提高写作水平,并且效果显著。定时写作可以培养他们的时间意识和规范意识,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会慢慢总结出来适合自己的写作规律;生活随笔,可以让学生认识生活,思考人生,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规范化的要求,写作源泉的开掘,写作形式的灵活多样,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虽然人们常说“中学教师难当,中学语文教师更难当”,但我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体会到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乐趣,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写作知识,提高了能力,在原来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探索一分收获。只要努力去工作,积极去探索,一定会迎来作文教学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