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季,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该校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16分钟的真情演讲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学子,随即他的演讲内容通过各个媒体的广泛传播,在街头巷尾引起了热议。
   “根叔”一下成了红人、名人。“根叔校长热”成为了当下高等学校的流行元素,在受到学生们追捧的同时,其他高校的校长们也纷纷模仿,像接力棒一样被不断传递。“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此乃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引用的周杰伦《千里之外》的歌词。
  同样的,中山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重庆大学校长和南开大学校长相继掀起了“根叔式”风潮。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
  ——摘自李培根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记忆》
  
  “根叔”为何热
  
  短短两千多字的李培根校长的演讲——《记忆》,仅仅持续16分钟,却被掌声打断30多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这一刻,所有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毕业学生被打动了,感染着、反思着。一声“根叔”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位平易近人的大学校长——李培根。
  ■平等:“根叔”亲切的源头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一个“根叔”唤醒了象牙塔里曾经的那份真诚、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们的一声声“根叔”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大学平民校长。
  一个大学校长,六十多岁的花甲年纪,他能够用年轻人的语言来谈这样的话题,他的这次非同凡响的演讲,让人感觉到一个老人好像蹲下身子,和“80后”“90后”的年轻人平视,与学生们无隔阂地亲切交谈对话,亲切的感觉就这样自然流淌出来了。
  在我们现代教育环境里,大学校长往往给学生们一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学术巨匠感觉,是不苟言笑、面孔威严的引领者;同时又给社会人一种行政大员、清高孤傲的印象,是日理万机、职务繁多的管理者。“根叔”用平等,让自己走下“神坛”。他的大胆当然能使得学生沸腾,他的开明当然能激起学生热泪。
  ■时尚:“根叔”生活的姿态
  “根叔”校长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时,他通过各种途径去熟知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此次《记忆》的演讲稿里,通篇两千多字,处处流淌着时尚的元素,大学这四年的时代痕迹比比皆是。“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被坚强”……可以这样说,《记忆》的每个词汇背后都有一个感慨万千的故事,同样每个故事背后都有这个时代音符的共鸣。“根叔”重温这些词汇,也就是带领大家触摸着时代的脉搏,感受着时代的心跳。对于大学校长来说,时尚有着独特的魅力。时光倒流到2007年12月31日晚,时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在北京大学新年联欢晚会上,深情演唱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赢得满堂彩,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
  ■真诚:“根叔”难得的坚持
  “根叔”讲真话,愿意面对现实问题,演讲稿内容不逃避现实,把很多大学校长不敢放在台面上讲的内容一一道来:“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科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在演讲中,“根叔”除了惯有的对学子的勉励与寄语外,并没有回避该校的不足之处,想想,在全国那么多高校年复一年的毕业典礼上,有多少校长会这样“自揭伤疤”,在一个标榜成绩的好日子里,大谈校园管理中的种种缺陷?
  在当下高校日益行政化的管理氛围中,在高校领导人说话千篇一律的境况下,“根叔现象”就如一抹春风,让所有学生觉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真诚是根叔的受学子热捧的缘由之一,其实这也是如今高校校长社会价值的所在。
  ■爱心:深入人心的钥匙
  “根叔”对学生流行时尚的追随,流露的是对学生的亲情、关注,细微、琐屑、絮叨流露的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挚爱,引起学生起立欢呼的大学校长能以学生的成功为自己最大的成功,能以学生的出众为自己最大的得意,这是回归,也是本色。
  又想起多年前,作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季羡林先生,因为衣着朴素,被一个新生当作“校工”并被分配了看守行李的任务。季老欣然从之,在未名湖畔守候良久,直到这个新生办完入学手续过来取行李。这故事顿时让人感觉,北大高耸入云的一切,都不如这个故事更有魅力。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有大智,更有大爱。大智教人,大爱化人,大学才能成其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育人圣地。
  
  众眼看“根叔”
  
  【学生评价聚焦】
  □面对面的朋友
  “李校长一直与学生走得很近,每学年都会举办三次‘校长与学生面对面’的大型交流会,还会不定期地与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他的演讲之所以能如此动人,并不是刻意的,这就是平时最真实的校长。”
  
  □时尚的花甲老人
  “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根叔”用网络热词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责任,不可谓不新颖、不前卫。
  这些词汇有着强大的时代体温、极为张力的现实热感,在大学生中广为引用。而一个大学校长用这些鲜活而灵动的词语贯穿演讲始终,必然拉近学生和校长之间的距离。大家看见的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而不是一个官僚化的领导。
  
  □学生的知心人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角色,校长的首要角色应该是教育家,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助人成才为天职,以学生的成功为最大的成功,以学生的出众为最大的得意。在一校之长的引领下,学校应该是社会优良文风、作风的引领者,而不能反过来成为社会不良文风的模仿者、跟随者。当了校长,每天都会面临各种“重要事情”,但事情再重要,也比不过教书育人,时间再紧,也不能“紧”学生——有大量时间觥筹交错,却腾不出一刻去倾听学生的苦恼,这样的校长也许会成为好官,但绝对不会成为好教育家。
   ……
  
  【媒体观点荟萃】
  李培根没有回避问题,他说:“但愿华中科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真话可以服众,真人可以服众,这正是“根叔”穿透人心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
  可以想见,一个62岁的花甲院士愿意为学生串热词,亲自准备演讲内容,就一定在时刻情念学子、心念学情,这样的教育才更有动力与希望;相反,那些朝朝暮暮看上头脸色、口口声声读官样文章的诸多校长,谁还能指望其能真正地“以学生为本”,让教育事业活力四射、激情澎湃起来?
  ——人民网
  所谓大师,首先必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操守感化众人。在大学行政化饱受诟病的现实背景中,李培根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追捧,其实不难理解。由这种现象,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如何加快大学去行政化这一迫切的时代命题。
   ——《新民晚报》
  “根叔”的稀缺,反衬出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校长作为社会灯塔的守夜人,也应对他们有更高的期待。我们需要“根叔”这样可亲可敬的校长,我们更需要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能够革故鼎新的真正教育家。
  ——《新华每日电讯》
  “根叔式演讲”是一种明显的进步,让人们隐隐看到大学的希望。但中国大学要回归教育本质,必须在去行政化改革上迈出实质步伐,否则“根叔式演讲”带来的希望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新加坡《联合早报》
  ……
  
  【网友热议拾遗】
  ●网友“曲荷陶甄”:“根叔”让那些只知道为学校争排名的校长汗颜,情不为学生所系的校长,是不配当校长的。向“根叔”致敬!愿“根叔”之风席卷全国!
  ●网友“梁江涛”:可以想象,在一个“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氛围里是很难受用“根叔”这番“另类演讲”的。没有“去行政化”,就没有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也就没有畅所欲言的思想空气。
  ●网友“刘效仁”:用心讲话是“根叔”感动七千学子的最大奥秘。用心讲话,体己贴心,这需要校长不能只当新闻媒体的校长,当官员和教授们的校长,而要当好学子们的校长。
  ……
  
  “根叔”热:教育须回归爱
  
  爱因斯坦曾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鲁迅也曾说过,教育要植根于爱。
  一个真正的教育家该是怎样的,我们要回顾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应该是育人,对人的培养,要有爱心,教师要真正地给学生们爱,让他们感受到什么叫做大师,什么叫做平等,什么叫做担当,什么叫做有责任感,什么叫做爱心。教育植根于爱,母校的最后一课,更需要大爱的浸润。李培根说:“这个致辞,其实只是很小、很普通、很平常的事,学生这么喜欢这种风格,也出乎我的意料。”可学生们说:“我们需要‘根叔’这样的唠叨,正是这些温暖的‘小事’,才是‘根叔’真正动人的力量。” “根叔”这个称谓同时也折射出了一个大学校长难能可贵的平民视角与人文关怀,这也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缺乏的宝贵财富。
  人文必求人本,大学应有大爱,教育精神的重铸,必从爱人开始,尤其是从爱生开始。而这,正是教育之树滋长繁茂的深层根系所在。
  
  校长:大学灵魂的象征
  
  “懂教育,负责任,重人才,没私心,有魄力”,《八位大学校长》一书的作者智效民这样归纳蒋梦麟、胡适等老校长的共同特征。教育学者杨东平也将他们称为第一代大学校长,“每一所大学都与教育家的名字相连,如蔡元培、蒋梦麟、胡适与北京大学,梅贻琦、潘光旦与清华大学,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等,这些大师创建、拓展着中国现代大学之路。
  众人言,大学特有的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志。现在,我们要补充的是,大学校长对大学精神的阐释是该大学特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底,“根叔”以及“根叔”背后的真情流露也是一种大学精神,它告诉我们,校长并不需要表现得有多么高深莫测,也不需要把姿态调整得高高在上,只需要做到走近学生,真诚一些,学生们就会亲切地叫你一声“根叔”。
   一般认为,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的创建、运行、革故、鼎新、发展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述:“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想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
  “根叔校长”不是盲目地追赶潮流,而是在和学生交流时能真正体察学生爱好,真正领悟与学生交流的语境,这样的校长把尊重学生放在了首位,这样的校长具有别样的情怀,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做到了交流口径上的“无缝对接”。
  【编辑部寄语】
  一所大学的校长跟学生交流什么,以怎样的方式交流,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体现。对于社会来说,大学体现某种超越性;对于学生来说,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李培根校长在演讲中说,“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他的地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一所大学具备怎样的学术和教育水准,展现出怎样的精神气质,营造出怎样的校园生活,身处其中的学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体验者。学生需要大学,大学也需要学生,正是在这种批判和互动中,大学方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确立自己的地位,与身处其中的学生一同发展、一同进步,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并让他们未来漫长的人生因此受益,烙上母校的印记。
  我们常常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感到忧虑,就在于高校发展功利化取向,高校管理中行政化、官僚化弊端,不仅禁锢了大学校长,还越来越让大学远离它应有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功能,也让大学逐渐远离学生的理想和认同,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从内心感到骄傲、感激和怀念。
  “根叔热”现象折射出了教育者回归朴实交流语境的一种趋势。“大学校长不就应该是根叔这个样子吗?”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撰文对“根叔热”做了如是剖析。确实,我们的大学应该沉浸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我们的大学校长们本来就应该具有这样的一腔情怀。所以,热切呼吁高校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根叔式”人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 物 档 案·
  李培根: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3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一直从事机械与制造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其他文献
【摘要】汉字,是我们祖先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具有“象形”“会意”意味的符号。低段识字教学,在汉字文化的平台上,依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汉字本身的结构规律,渗透字源字理,帮助学生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联,搭建有序的识字体系,形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激发他们探索汉字文化内涵的动力,并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字源字理;识
后进生问题,是广大班主任工作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摆在每一个班主任面前的重要任务。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对,后进生的转化谈几点看法:第一,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第二,倾注爱心,走进学生;第三,寻找优点,以优促进;第四,持之以恒,稳步前进。  班主任 后进生 转化  在学生中总会出现一部分成绩不好或品行不正的学生,我们通常称之为后进生。虽然他们人
摘 要:高三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的梦想,家长的期盼……而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等诸多非智力因素影响而成为后进生的孩子,此时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在高三英语复习中,教师应从激发兴趣、培养信心等方面来激励这些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有问题的孩子,给予他们以学习动力,使他们增强信心,最终战胜自己,获取高考的胜利。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困难;关爱;激励  教育是一项伟大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
摘 要:在阳光体育工作实践中,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阳光体育孕育阳光校园,打造阳光教育特色。阳光体育大课间、校园自编操特色课程都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课间;校园自编操  体育是跳动的音符,体育是舞动的旋律,体育使校园充满生机,体育使生命充满活力。沐浴着清晨和煦的阳光,踏着时代发展的节拍,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
打破学科局限性,创设学生实践平台,让脸上挂着高原红的孩子充分体验合作、尝试创新、激发多元意识,让勤耕在穷乡僻壤的老师时刻注意多给学生提示创新思路,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激学生梦想之涟漪,让梦阐释老家屋檐下被网住的笑与泪,以行告知孩子,于无声处酿佳梦,倾斜手掌也能飞。  采风 实践 成果 展示  人言:“石本无火,相击方现灵光;水尚无华,相荡方现涟漪”。借梦想资源的“灵光”,迅速在教学中探索,想方设法地
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德育”这个词最熟悉不过了。教育者人人是德育者,学校事事皆德育。那究竟什么是德育?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创造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环境、条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德育在于活动”。当下,每个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多数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为了所谓的活动而活动;有的甚至因为不能坚
摘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问题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是物理探究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重视学生学习生活中所发现的问题,注意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本文通过实例对该教学模式的方法特征、思路及程序、具体应用作论述。  关键词:问题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直都是每个学校的重中之重。从“历史”类品社教学中谈几点尝试与思考。  《品德与社会》课程 小学生 戏说 历史责任  一、前言  “我穿越了”!这应该是21世纪孩子们最耳熟能详的对白。无论是广播电视、小说杂志,对历史的颠覆甚至是恶搞,成为
老鼠见猫总是胆战心惊  “你工作不稳定,学历也不高,将来怎么能给我女儿幸福呢?还有,你家人又在外地,父母也不在身边,将来万一家里有点事,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我怎么敢把女儿交给你?”第一次跟小荷去她家,听到她妈这番话,我连死的心都有了。  小荷小声嘟囔:“不喜欢就算了,何必出口伤人呢?”我以为小荷只是说说,一度很担心她扛不过家庭压力。可没想到看起来娇娇弱弱的小荷竟然那么有主意,对她妈横竖只有一句话:
自信、大方,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心态。自信、大方地说话,不单单是心态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自信、大方地说话”的内涵扩展开来,应该是指孩子们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说话表情自然,姿态得体,语音清晰响亮,内容明白有序。它是一项需要培养和不断学习实践的能力。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要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孩子良好的综合素质打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能用普通话清楚、响亮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