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地理教师,担任初中地理科教学,同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我所教的班中有这样一名学生:他经常不能按时到教室,上课也不太专心,喜欢搞小动作或睡觉,作业不按时完成,往往需要老师多次提醒才交,而且写得很不规范,对于老师的批评他从不放在心里,甚至有一些逆反心理。针对这样的学生,我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用多赞扬,少批评的方法,对他进行教育。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做到了上课不迟到,课堂上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从这个学生的转化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分析原因,给予希望
为了对症下药,我找来该学生,单独跟他面谈,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到学习情况,一步步交谈,终于知道:该生的父母在他2岁时就把他交给爷爷抚养,到外地务工去了,而他的爷爷每天除了照顾他以外,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加上本身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使该生从小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行为懒散、纪律观念差、道德低下的恶习。但他头脑机敏灵活,潜力很大,唯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把学习视为一种精神负担,他认为到学校学习的原因是:“家里人逼我来的”,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来校度日,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要转化他首先要让他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我从他的家庭状况入手,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逐步分析,对他进行耐心的疏导,使他明确学习的真正目的,逐步树立起远大理想,进而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为了改掉该生经常迟到的不良行为,我采用了要求他逐步减少迟到次数的方法:刚开始第一周允许他迟到10次,第二周9次,第三周8次……逐周递减。假如能达到我的要求,则在当周的操行分中加5分,迟到次数少于我定的指标,当周操行分加10分。同时为了能及时表扬、监督他,我让他担任地理科代表,每天负责收作业到我的办公室,而且作业必须在第一节课之前交到。
二、多鼓励、多赞扬,少训斥、少惩罚
对待后进生,教师不应该过多地训斥、惩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训斥、惩罚只是消极地、暂时地禁止某种心理或行为,最多只能减少该种心理和行为的再次发生,而学生并不知道究竟表现出何种心理或行为才算恰当。对他们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该生以前写作业很不认真,经常不做或做不完,字写得东歪西斜。我在他的作业本上找出写得最工整的那个字,给那个字打上红色的正方形,并在旁边写上“这个字你写得很好,假如每个字你都能写那么好的话,将来一定能成为书法家。”第二次作业批改时,我发现他的作业尽管不太尽人意,还有一题没有完成,但字写得好多了。无论是进步还是没有进步,我都根据实际情况,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些鼓励性批语,如“成功属于不怕困难的人”、“人贵有志,学贵有恒”、“你这段时间学习成绩进步了,我真高兴”等。第一次测验他得了28分,第二次测验他得了32分,于是我在他的试卷上写:“有进步,下次争取35分,我相信你能行”。第三次测验他果真得了36分,我在他的试卷上写着:“你真棒!只要有进步,距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哪怕是有时候他的测验成绩下降我也不会批评他,而是检查他出错的题目,找出错误原因,课后单独给他辅导。就这样,伴随着我一次次的鼓励,他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了。有一次,他在作业本中写道:“老师,我天天都盼着你发作业,看到你在作业本上写的留言,就像看到你的微笑与鼓励,以前我只知道玩,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后我会听你的话,好好学习,把以前的功课补上。”后来我联系了各科任教师,把他其他的功课进行了辅导,现在他的各科成绩都达到了中等水平。
三、给予信任支持,少指挥监督
教师对后进生进行必要的指挥和监督是应该的,但从行为关系上来看,一方是命令,另一方是命令接受者,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因此,有些后进生对教师的命令、监督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假如教师能施以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其教育效果往往会更佳。教育家马卡连柯为了帮助一个有盗窃行为的孤儿,沟通心灵的桥梁给予他信任,马卡连柯有意让他去银行提取巨额现金,从而做到教育转化工作。受到马卡连柯的启发,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期末考试我班实行无人监考。考试之前,首先我在班上进行思想动员,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签名。结果考试过程中,全班没有一个学生作弊。尽管学生的成绩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学生学会了诚实做人,这比虚假的高分要珍贵得多,所以我表扬了全班同学,还特别地表扬了他。平时我也常布置一些小事情让他去做,诸如擦黑板、取教具等,得到老师的信任和表扬,他高兴极了。后进生同样具有进取心,同样渴望进步,渴望受到尊重,这是他们的内在动力。
四、因人制宜,不要整齐划一
后进生与普通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学生整齐划一、统一要求,这样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后进生屡屡达不到教师提出的要求,就会丧失前进的信心。对不同的学生应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我往往给该生降低一定的难度,单独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他完成。为了克服他上课搞小动作、乱说话等不良现象,上课前我就告诉他,把我上课所讲的重点记在作业本上当做作业下课交给我。上课提问时,比较容易的问题,我多让他回答,这样不仅能促进他思考问题,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在课内或课外就能有针对性补缺补差。在批改作业时,如发现存在问题较多,我就叫他来当面批改,边批改边指出错误之处,再当面指导改正,直至做对为止。作业的打分上,我也适当地给他以“优待”,在规定时间内,若能独立完成作业,答案正确的,虽然少做一两题,照样给个“优”字,然后补写批语,如“课后你能把剩余的题目写进作业本吗?我希望你能做到”;若作业不及格,我暂不打分,先划出错误之处,提醒他重新更正,然后再打分,这样激发了他做作业的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
五、发展特长,以长促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他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在每一个后进生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点,这些长处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该生在草稿纸上画来画去,走过去一看,他正在画一幅山水画,而且他很有绘画天赋。为了给他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特长的环境,在班级上的元旦墙报比赛中,我决定让他负责设计版面、报头、插图,结果出人意料,本班获得了二等奖。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特长,课堂上我经常叫他到黑板上画一些地形图、柱状图、轮廓图、示意图等,他画得不错,纵横比例比较恰当,对于他的特长、优点,我在班上给予表扬、肯定,让他的闪光点得到同学的认可,使他树立了自信心。
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后进生可能由于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德、智、体、美、劳中的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或欠缺,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教师应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在实际工作中多赞扬,少批评,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逐步转化后进生,培养尽可能合格、优秀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及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教育诗.海天出版社,1998.
[2]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分析原因,给予希望
为了对症下药,我找来该学生,单独跟他面谈,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到学习情况,一步步交谈,终于知道:该生的父母在他2岁时就把他交给爷爷抚养,到外地务工去了,而他的爷爷每天除了照顾他以外,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加上本身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使该生从小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行为懒散、纪律观念差、道德低下的恶习。但他头脑机敏灵活,潜力很大,唯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把学习视为一种精神负担,他认为到学校学习的原因是:“家里人逼我来的”,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来校度日,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要转化他首先要让他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我从他的家庭状况入手,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逐步分析,对他进行耐心的疏导,使他明确学习的真正目的,逐步树立起远大理想,进而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为了改掉该生经常迟到的不良行为,我采用了要求他逐步减少迟到次数的方法:刚开始第一周允许他迟到10次,第二周9次,第三周8次……逐周递减。假如能达到我的要求,则在当周的操行分中加5分,迟到次数少于我定的指标,当周操行分加10分。同时为了能及时表扬、监督他,我让他担任地理科代表,每天负责收作业到我的办公室,而且作业必须在第一节课之前交到。
二、多鼓励、多赞扬,少训斥、少惩罚
对待后进生,教师不应该过多地训斥、惩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训斥、惩罚只是消极地、暂时地禁止某种心理或行为,最多只能减少该种心理和行为的再次发生,而学生并不知道究竟表现出何种心理或行为才算恰当。对他们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赞扬,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该生以前写作业很不认真,经常不做或做不完,字写得东歪西斜。我在他的作业本上找出写得最工整的那个字,给那个字打上红色的正方形,并在旁边写上“这个字你写得很好,假如每个字你都能写那么好的话,将来一定能成为书法家。”第二次作业批改时,我发现他的作业尽管不太尽人意,还有一题没有完成,但字写得好多了。无论是进步还是没有进步,我都根据实际情况,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些鼓励性批语,如“成功属于不怕困难的人”、“人贵有志,学贵有恒”、“你这段时间学习成绩进步了,我真高兴”等。第一次测验他得了28分,第二次测验他得了32分,于是我在他的试卷上写:“有进步,下次争取35分,我相信你能行”。第三次测验他果真得了36分,我在他的试卷上写着:“你真棒!只要有进步,距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哪怕是有时候他的测验成绩下降我也不会批评他,而是检查他出错的题目,找出错误原因,课后单独给他辅导。就这样,伴随着我一次次的鼓励,他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了。有一次,他在作业本中写道:“老师,我天天都盼着你发作业,看到你在作业本上写的留言,就像看到你的微笑与鼓励,以前我只知道玩,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后我会听你的话,好好学习,把以前的功课补上。”后来我联系了各科任教师,把他其他的功课进行了辅导,现在他的各科成绩都达到了中等水平。
三、给予信任支持,少指挥监督
教师对后进生进行必要的指挥和监督是应该的,但从行为关系上来看,一方是命令,另一方是命令接受者,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因此,有些后进生对教师的命令、监督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假如教师能施以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其教育效果往往会更佳。教育家马卡连柯为了帮助一个有盗窃行为的孤儿,沟通心灵的桥梁给予他信任,马卡连柯有意让他去银行提取巨额现金,从而做到教育转化工作。受到马卡连柯的启发,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期末考试我班实行无人监考。考试之前,首先我在班上进行思想动员,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签名。结果考试过程中,全班没有一个学生作弊。尽管学生的成绩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学生学会了诚实做人,这比虚假的高分要珍贵得多,所以我表扬了全班同学,还特别地表扬了他。平时我也常布置一些小事情让他去做,诸如擦黑板、取教具等,得到老师的信任和表扬,他高兴极了。后进生同样具有进取心,同样渴望进步,渴望受到尊重,这是他们的内在动力。
四、因人制宜,不要整齐划一
后进生与普通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学生整齐划一、统一要求,这样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后进生屡屡达不到教师提出的要求,就会丧失前进的信心。对不同的学生应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我往往给该生降低一定的难度,单独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他完成。为了克服他上课搞小动作、乱说话等不良现象,上课前我就告诉他,把我上课所讲的重点记在作业本上当做作业下课交给我。上课提问时,比较容易的问题,我多让他回答,这样不仅能促进他思考问题,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在课内或课外就能有针对性补缺补差。在批改作业时,如发现存在问题较多,我就叫他来当面批改,边批改边指出错误之处,再当面指导改正,直至做对为止。作业的打分上,我也适当地给他以“优待”,在规定时间内,若能独立完成作业,答案正确的,虽然少做一两题,照样给个“优”字,然后补写批语,如“课后你能把剩余的题目写进作业本吗?我希望你能做到”;若作业不及格,我暂不打分,先划出错误之处,提醒他重新更正,然后再打分,这样激发了他做作业的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
五、发展特长,以长促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他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在每一个后进生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点,这些长处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该生在草稿纸上画来画去,走过去一看,他正在画一幅山水画,而且他很有绘画天赋。为了给他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特长的环境,在班级上的元旦墙报比赛中,我决定让他负责设计版面、报头、插图,结果出人意料,本班获得了二等奖。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特长,课堂上我经常叫他到黑板上画一些地形图、柱状图、轮廓图、示意图等,他画得不错,纵横比例比较恰当,对于他的特长、优点,我在班上给予表扬、肯定,让他的闪光点得到同学的认可,使他树立了自信心。
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后进生可能由于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德、智、体、美、劳中的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或欠缺,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教师应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在实际工作中多赞扬,少批评,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逐步转化后进生,培养尽可能合格、优秀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及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教育诗.海天出版社,1998.
[2]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