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富有准确性
  
  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做到表达科学简炼、清晰、不能使学生心存疑虑,出现费解甚至误解散。这是对历史教学工作者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有些历史地点、人名和称呼,已不等同于现在常用读音。如鸭绿(lu)江、会(kuai)稽山;陆贾(gu)、苻(pu)坚;可汗(ke hdm)、单(chdn)于等。凡此种种,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按其特殊读音进行,使历史课堂教学规范严谨,并富有“历史”韵味。
  概念表达要准确,不得含糊其辞,似是而非。如:“宦官”和“太监”就不能混为一谈。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说发生在20世纪“一十”年代。一般来说,一个世纪的头十几年不包含在某十年代中,某世纪某十年代,只能是从二十年代说起。
  用语精炼、言简意赅,也是教学语言严密科学的一种体现。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语,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把秦末农民起义暴发的原因表达为:税重、役多、法酷。把“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归纳为:释捕、免职、拒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增强学生记忆效果。
  
  二、要富有启发性
  
  教材文字是书面语言,即视角语言。学生预习、复习可以以教材为依据,对学习内容进行反复感知。而课堂教学语言则是通过听觉来感知的,难以重复进行。这样必然要求教学语言不能是教材文字的翻版。孔子说:“不愤不肩,不悱不发。”因此,教师要以“启发性”为出发点,把不利于学生掌握的一些深奥的段落通俗化,把较复杂的句子简单化,把抽象的文字口语化。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必然使学生兴趣索然。深入浅山、循循善诱地表达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启发性的提问、设问、反问能给学生究根问底的思维动力。因为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脑子里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与渴求。如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你怎样理解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过程中各部门怎样互相促进?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哪些影响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度的?这些提问虽类似平时口头语,然而其启发性却在乎以悬念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角色”,以饱满、积极度的情绪投身于学习。
  
  三、要富有趣味性
  
  好奇是人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引用诗词歌谣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如谈到士族制度消亡,引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讲到俄国1861年改革不彻底性时引入“世上哪有安乐窝,俄国农民无处躲”(涅克拉索夫《门前吟》);揭露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引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诗词歌谣信手拈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收到多方面的教学效果。
  2、运用好教材的原始材料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朗读好北朝民歌《敕勒歌》,呈现出的不仅只是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还在于师生之间产生的感情共鸣。师生齐读好毛泽东七律诗《长征》,体现出来的不只是红军战士为中国革命所付出的艰难困苦,还在于使学生泛起情感涟漪,影响今后人生道路。
  3、引用数据、成语典故增强教学语言的说服力。在谈到明长城蜿蜒6000公里时指出,如果用造长城的砖头、泥土修一条高5米、厚l米的大墙,可绕地球一周。谈到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时指出,这在当时能买13亿斤大米,供4000万人吃一年。简单数字却说明深刻的道理。
  讲述西周灭亡时引入“千金买笑”,谈城濮之战时引入“退避三舍”,谈吴越争霸时引入“卧薪尝胆”。成语典故使用便捷,如果运用恰当,犹如建造一座桥梁,解决历史知识特点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矛盾。
  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学生潜在想像力,有利于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
  
  四、要富有艺术性
  
  历史教学语言艺术性指速度快慢、音调高低、语气刚柔、频率抑扬等方面的配合。
  一般来说,复习旧课,速度快些;讲授新课,速度慢些。教材浅显之处速度快些,重点难点则速度慢些。提问要给学生思考余地,语速慢些;小结学生已熟悉的内容速度快些。讲述祖国文化辉煌灿烂、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用激昂语气;讲述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剥削、外国侵略者对中华民族奴役用沉重的语调。突出思想教育时,要感情充沛、声情并茂、爱憎分明等。
  此外,教师还可借用修辞来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在阐述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我说:“如果我们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看做一个婴儿的出生,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就好比是这个婴儿的父母亲,中国共产党正是他们结合的产物。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则好比这个婴儿的十月怀胎,而共产国际的帮助,就好比技术高超的助产士,促使这个婴儿得以顺利诞生。用比喻手法来增强教学语言的幽默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总之,教学语言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工作者传播知识、培养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工具,每一位教师都应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
其他文献
7月22日,中国官方突然接到美方通知,要求中方72小时内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领馆人员被要求离开。7月24日,中方也通知美方关闭驻成都总领馆,以示回应。  大国之间,剑拔弩张。一种不安的气氛日益浓烈。  自2018年以来,“新冷战”的阴云便笼罩全球未散,而变化之迅猛也始料未及。此次“领事馆事件”之后,有评论直言,一场“最热的冷战”已然蠢蠢欲动。  曾经的“超级全球化”与“全球共同体”美梦似乎正在梦碎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势必要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情感教学模式正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针对传统教学重知轻情的弊端提出的。本文浅析了政治课实施情感教学的价值定位,着重探索了新课改背景下政治课实施情感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学价值定位  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课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
第一次见到陈朝辉本人,是在三个月前,由他主办召开的一次中部企业家云端投资俱乐部的年会上。  年会的地点,就在他一手创办的品牌设计公司——东意堂的接待大厅。说是接待大厅,其实,不过是由一所民居别墅的客厅改造而成,随着100多位企业家的陆续到来,这个本来就不算太大的客厅,显得更加拥挤不堪。小区内的交通,因为这100多个企业家豪车的驶入,而一度造成拥堵,主办方的员工们只好不停地在外场充当起了交通指挥员。
美中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计算机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个细微方面。而尽早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将会极度大地的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因而,当今世界,计算机和Inter教育是最紧迫的战略任务。而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成效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是内在动力    1、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诱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我校学生大多数
一、对话式教学的含义    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成发现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对话使得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消解,使得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专制地位,需要教师以学习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跟学生展开对话。    二、对话式教学的设计步骤    “对话式”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话改变师生关
现行的教材都编排有自读课文,对于自读课文的处理,常常出现两种尴尬局面:一种是“牛不喝水强摁头”,学生被强迫读书;另一种是“越俎代庖”,教师干脆自己讲,满堂灌。这两种方式都是事倍功半的,都是吃力不讨好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自读课文,学生常常是望而却步,即使自学也常常是或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学、自读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某天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做一回老师,为某篇
课堂是师生生命意志得以张扬的神圣场所。历史教学离不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于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笔者总结为“加减乘除四重奏”。  一、加法:增加课堂的多元化(优化组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是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经历体验去主动接受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应增加课堂的多元化,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案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了大协作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哪项不用口语?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员谁个不需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当今社会,
营造一个学习气氛浓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能张扬个性,有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这是班主任的工作宗旨、出发点。为达到这一目的,班主任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即“有意栽花”;要营造活泼、健康的班集体,班级应是班集体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不是班主任的个人意志,应注重让每个个体都得到宽松的氛围和个性的释放,在班集体中创造个性张扬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中潜隐的创新思维获得发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即
这几天,北京正处于雾霾的红色预警中,满街的人们都带着白色的口罩。这段时间,国内外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议论7%左右速度是不是有点低,经济的下行压力有点大。  把这二者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雾霾已经给人们强烈的提醒,中国经济不能单纯考虑速度指标,环境指标必须同步考虑;中国经济不能沿袭传统粗放、高能耗模式,走科技、节能、环保的转型之路刻不容缓!  用全球眼光和历史眼光看,我们不要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