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编者按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是面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的,通过经典共读、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究教育教学理论,破解教育教学难题,贯通理论与实际,帮助学员达到高度的职业认同,实现完整的专业发展,最终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自由人。孙静老师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担任《构筑理想课堂之语文研课》课程讲师,带领学员们一起在线上进行统编本教材的研究。这里编发
其他文献
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将于2016年12月1日在我们中华附小举行。本次研讨的专题是“整本书的阅读”,研讨的课外书是著名作家祁智的作品。我带的班本学期“师生共读一本书”刚好是《小水的除夕》,于是我承担了执教高年级研讨课的任务。 一天下午,导师潘文彬通知我,祁智先生要和我们一起讨论教学活动事宜。我知道每次五位名师组织活动之前要“碰撞”好几次,他们的智慧在“碰撞”中升华,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专业的引领。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在真实的常态课堂中,究竟是一副怎样的面孔?它与我们所能够感知的公开课教学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呢?可以肯定,差异不是一点点。说白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公开课是一种教学状态,日常教学又是另外一种状态。在日常教学中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考试的成绩,教语文变成了教知识、教教材,唯我独尊,灌输注入,全然不把学生放在眼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教学的时效局限在
听多了新名师演绎的新课程,总渴望静静地观摩老教师执教的语文课;看多了新生代激扬新语文,总期待再受老前辈的耳提面命。于是,常在行将迷惘的路口,幸运地找到脚下教学的道路。每次听贾老师的课,就是这样一种特别的感受:如同在课改的滚滚潮流中,看到了前方的灯塔。我想,贾老师是在用一辈子的教育实践,给我们指明语文教学的方向。就像那天,听贾老师教孩子们续写童话《谁动了松鼠的“奶酪”》,我恍然明白,正是因为这份平和
青黛生活在吴家大院,青黛的爹吴老爷在同德古镇西大街经营着酱坊。作为大小姐的青黛喜欢倚在美人靠前,看红鲤鱼嬉水,伸手往水中撒食,看鱼儿如红云般哄抢。那时的她身着织锦的长裙,长发乌黑,眼神似水含烟。 酱坊有四道宅院,五十多间房,酿造用的缸有百余口,有一种大户人家的气派。吴家以酿造当地特产甜油、豆瓣酱为主,酱香浓郁,麻辣咸香,别有风味,成了当地的特产,所以吴家的生意一直红火。 酱坊里摆满了一
【设计初想】 简简单单教语文,作为略读课的教学,对文本大胆取舍,聚焦“笑”和“话”,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追求“和美”语文的融通之美,在拓展阅读中感悟“夸张”与“经典”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2.自主阅读,充分感受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讽刺托德和老板“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 3.进行名著阅读
《“蚁国英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中的第一则故事,讲的是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这一课我“以学定教”,旨在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真正把握好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使语文课堂真正让学生“生长”。 以学定教
【内容目标】 1.复习本课“我会认”的7个生字,会写“丝、转、斜”。 2.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学习表达“怎样画风”。 【活动目标】 1.自主勾画画风的句子,小组讨论并展示汇报“三个小朋友是怎么画出风来的”。 2.发现古诗《风》、课文《画风》、叶圣陶儿童诗《风》中“画风”的秘密,发展学生思维创造力和语言表述力。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提炼关键词语的能力,感悟词语搭
一次校级低段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执教《王二小》第一课时,随着教师深情的背景描述,一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响起,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歌声悠扬而又哀伤,不知不觉,学生的情绪很快被感染了,脸上变得严肃起来。这一切意味着学生已经被带进了教师所创设的文本情境中。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是让学生动容了,当教师读到“敌人来扫荡……”,底下几张小嘴轻轻地嘀咕开了:“‘扫荡’是什么意思?”“我不懂。”“我也不
每个幼儿都喜欢小动物,它们喜欢动画片里萌萌的小动物,也喜欢动物园里真实存在的小动物,有的孩子晚上睡觉时会抱着一个毛绒动物玩具来陪伴自己,更有的小朋友会对着小动物说话。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对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抑制不住的热情,他们与动物相处时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兴奋之情。所以,当我们走进故宫的时候,孩子们首先发现的也是这座宏伟建筑群中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老师,我看到有好多大狮子还有龙
“仁爱”是我国传统道德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儒家文化的内核,是儒学的精华。国际儒联当代儒学中心主任牟钟鉴在《儒家仁学与普遍伦理》一文中指出:“仁爱之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石,培养爱心,扩充爱心,是建设道德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呼唤仁爱精神在校园回归,构筑校园仁爱文化,高擎教育理想主义的大旗,就是为了以学校文化影响社会文化。 “仁爱”,向来是逸夫小学特色教育的不懈追求。老师们真正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