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是一篇揭露封建制度罪恶的力作,而小说的成功常常在于它写活了一个人物,《祝福》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祥林嫂的形象,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朴实而又迷信、愚昧、饱受欺凌的旧时代劳动妇女的代表,她的这些个性特征通过她的一言一行展现出来,体现于她的每一个细节中。细节描绘,是影视、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它既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能凸现人物性格,作用不容忽视。鲁迅先生虽从未涉足影视、戏剧作品,但在小说创作中,却是细节描绘的高手。《孔乙己》中的“茴香豆”、《药》中的“人血馒头”、《阿Q正传》中的“辫子”等,都是体现人物个性发展、使情节引人入胜的“无声演员”。小说《祝福》中也有几处细节描写。比如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和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深思并讨论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对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都是很有益处的。
小说中还有一个似乎不很重要的细节:祥林嫂被迫再嫁到贺家墺的贺老六时,她一路上挣扎着不从,直至在拜天地时“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祥林嫂的这“一撞”几乎要了她的命,祥林嫂这致命的“一撞”有什么深义呢?
有人认为这一撞表现了祥林嫂自觉的反抗精神,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命运听任别人的摆布,她想“撞”出一条新路来。这种看法猛一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细想起来便会觉得有些不妥,祥林嫂确实是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她第一次从婆家偷偷跑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女佣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她的反抗意识并不强,从本质上来说,她仍是一个惯于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人,只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会有那么被动的反抗一下。至于她被迫再嫁贺老六时的一系列过度的举动,如果说它们包含有反抗意识的话,那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而不是主动的反抗,那么这个惯于逆来顺受的女子为什么会那么的不合作,甚至到了以自杀来相威胁而不肯嫁给贺老六呢?
实际上祥林嫂是一个颇温顺的人,她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同时当时的社会也不允许她有自己的主见。那么这样温顺的祥林嫂为什么会为那么激烈的反抗呢?祥林嫂剧烈的反抗正是她“中毒”颇深的表现,中的什么“毒”?封建伦理道德之毒,在封建伦理道德为主导的社会里,男人是社会的主导,女人是男人社会里没有任何地位的附属物,男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便对作为附属物的妇女的贞节便看得极为重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烈女节妇的故事广为流传,贞节牌坊随处可见。祥林嫂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她也不可能接受什么教育,她所能接触的只能是政府的日常说教和民间的传说的熏陶,她就这样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歧视妇女的伦理道德观。因此,她反抗得越厉害,说明她中的毒越深。
同时由于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死去了丈夫的祥林嫂无依无靠,她被婆家像卖掉自家养的一头牲畜一样被卖给了贺老六。对于这样的所谓的“人身”安排她只有无可奈何接受,可是在心理上她又实在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两个男人的妻子:那样的话自己就成了大恶之人,肮脏至极的人了,自己就是死也不能做那样的人。此时的祥林嫂是极为矛盾的:不听婆家的安排是违背夫权的,是不对的,再次出嫁是有逆妇道的,也是大错的。左右不是人的祥林嫂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还是想活得有尊严一些,于是她在挣扎,以自己所认为比较可行的方式挣扎,于是她就一头“撞”上去了。
后来她再婚后的美满的生活也从侧面证明了她的反抗是无谓的、愚蠢的,但即便她这样拼死反抗了,却毕竟没有死去,她还是成了别人眼中的二婚头,她仍然是当时的伦理道德批判的对象:人家就根本没有把你当成一个人来看,你的反抗当然也是徒劳的,谁让你生为女人呢?更悲哀的是谁让你的丈夫先于你而死了呢?她第二次到鲁镇时人们的笑容已“冷冷的了”,她额头上的那个反抗过后所留下的伤疤也成了人们取笑她的材料。生活给祥林嫂堵上了所有的门,她早已无路可走,等待她的自然也只有死亡了。生活在那样社会环境中的地位低下的祥林嫂无论如何也冲不破社会的重压,撞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新路。■
小说中还有一个似乎不很重要的细节:祥林嫂被迫再嫁到贺家墺的贺老六时,她一路上挣扎着不从,直至在拜天地时“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祥林嫂的这“一撞”几乎要了她的命,祥林嫂这致命的“一撞”有什么深义呢?
有人认为这一撞表现了祥林嫂自觉的反抗精神,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命运听任别人的摆布,她想“撞”出一条新路来。这种看法猛一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细想起来便会觉得有些不妥,祥林嫂确实是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她第一次从婆家偷偷跑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女佣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她的反抗意识并不强,从本质上来说,她仍是一个惯于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人,只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会有那么被动的反抗一下。至于她被迫再嫁贺老六时的一系列过度的举动,如果说它们包含有反抗意识的话,那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而不是主动的反抗,那么这个惯于逆来顺受的女子为什么会那么的不合作,甚至到了以自杀来相威胁而不肯嫁给贺老六呢?
实际上祥林嫂是一个颇温顺的人,她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同时当时的社会也不允许她有自己的主见。那么这样温顺的祥林嫂为什么会为那么激烈的反抗呢?祥林嫂剧烈的反抗正是她“中毒”颇深的表现,中的什么“毒”?封建伦理道德之毒,在封建伦理道德为主导的社会里,男人是社会的主导,女人是男人社会里没有任何地位的附属物,男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便对作为附属物的妇女的贞节便看得极为重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烈女节妇的故事广为流传,贞节牌坊随处可见。祥林嫂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她也不可能接受什么教育,她所能接触的只能是政府的日常说教和民间的传说的熏陶,她就这样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歧视妇女的伦理道德观。因此,她反抗得越厉害,说明她中的毒越深。
同时由于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死去了丈夫的祥林嫂无依无靠,她被婆家像卖掉自家养的一头牲畜一样被卖给了贺老六。对于这样的所谓的“人身”安排她只有无可奈何接受,可是在心理上她又实在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两个男人的妻子:那样的话自己就成了大恶之人,肮脏至极的人了,自己就是死也不能做那样的人。此时的祥林嫂是极为矛盾的:不听婆家的安排是违背夫权的,是不对的,再次出嫁是有逆妇道的,也是大错的。左右不是人的祥林嫂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还是想活得有尊严一些,于是她在挣扎,以自己所认为比较可行的方式挣扎,于是她就一头“撞”上去了。
后来她再婚后的美满的生活也从侧面证明了她的反抗是无谓的、愚蠢的,但即便她这样拼死反抗了,却毕竟没有死去,她还是成了别人眼中的二婚头,她仍然是当时的伦理道德批判的对象:人家就根本没有把你当成一个人来看,你的反抗当然也是徒劳的,谁让你生为女人呢?更悲哀的是谁让你的丈夫先于你而死了呢?她第二次到鲁镇时人们的笑容已“冷冷的了”,她额头上的那个反抗过后所留下的伤疤也成了人们取笑她的材料。生活给祥林嫂堵上了所有的门,她早已无路可走,等待她的自然也只有死亡了。生活在那样社会环境中的地位低下的祥林嫂无论如何也冲不破社会的重压,撞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