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so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数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我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做了一些尝试:
  1. 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每碰到一个数学新概念、新名词的时候,我都会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一些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用以配合我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在讲《勾股定理》一节时赵爽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在这幅勾股圆方图中,以弦为边长得到正方形ABDE是由4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组成的。赵旋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戳、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既具严密性,又具直观性,为中国古代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人们对勾般定理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仅定理的证明就多达几十种,甚至著名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给出了一个证明。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论到一旦人类遇到了“外星人”,该怎样与他们交谈时,曾建议用一幅反映勾股定理的数形关系图作为与“外星人”交谈的语音。这充分说明了勾股定理是自然界最本质、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而在对这样一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应用上,中国人走在了前,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又赞叹着古代劈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 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了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非常广泛、具体的学科。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从古至今许多前人总结的法则、公式、结论都是按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或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体会到“数”与“形”是不同的,但又是辩证统一的。“数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数轴”本是一条直线,属于“形”;但由于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所以就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这就联系到了“数”,同时学生发现每一个实数也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应点来表示,实现了“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完成了“数”与“形”的结合。随之从“数轴”推及到由两条数轴构成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图像上的点与坐标又再一次演绎了“数”与“形”的完美统一。
  3. 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糕,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理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 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时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冢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悦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其策略性,切忌暄宾夺主,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收稿日期:2010-04-19
其他文献
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几乎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或信心,其中特别是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打好,加上高中课程难度较大,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难以在高中英语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上与教师或同班同学保持步调一致,从而给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求证,
期刊
1. 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中国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经久不衰的文明发源地。在远古时代,中国文化就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古时代,中国文化则屹立东方,与西方希腊罗马文化交相辉映;欧洲自中古以后,进入历史上所称的黑暗时代,而中国文化却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到了近代,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中不免落后,但中国文明形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结构,在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并未消失。
期刊
近年,我市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综合性学习。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
期刊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期,科德(Corder)提出了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替代了对比分析,成为了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错误分析理论以学习者为研究中心,通过分析学习者的错误来发现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为教师制定完善的外语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错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教学法  The English T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和开展,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动,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大胆改革,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课  Shallow talk new lesson mark to descend thought political the classroo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职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面临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和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然而,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在生理成熟而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心理方面的发展却相对落后的前提下,中职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但现实中职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能教育,轻心理教育”的现象。因此,如何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中职学
期刊
我们一起走过冰雪灾害,激情抗震救灾,我们感同身受,又共同分享奥运喜悦,感叹神七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展望经济发展。在这特殊而关键的时刻,国家政府依然将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教育规划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办好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履行的光荣使命。面对王益大教育,如何拯救教育的缺失,如何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带动王益经济大发展,落实“一轴”、“两廊”、“四园区”发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导。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能够科学地使用大脑,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矛盾,攻克难关。近年来,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从被动的、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叶圣陶曾经讲过:“受教育不是像张开了个空袋子,等人家把东西倒进来,装满
期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是对立的统一,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把这一原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会使我们获得一种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而用这种方法去指导我们的工作,能使我们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目标管理。下面笔者就学生管理方法的几个方面的关系,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1.以工作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相结合 班级管理无非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期刊
【摘要】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管理是管理人员领导、指挥、组织与协调更多的人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是管理者借助下级人员的智慧和才能。充分调动下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组织目标。这是各级管理的实质。而学校管理由于教师的劳动特点和心理特点。而使之具有不同于其它企业的管理特征。在管理中,正确把握教师的心理特征、调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