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作为语言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一直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备受关注,写作也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然而,目前初三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师英语写作教学能力不强,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不强,影响到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根据支架理论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度性原则和动态性、渐退性原则)和教学环节(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探索认知和效果评价),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搭建不同的支架,逐步进行,以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增强写作意识,获得较强的写作能力,达到较高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支架理论;初三年级;英语;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王艳艳,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一、研究背景
随著社会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语言,作为表达技能之一的英语写作在英语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初三学生来说,写作在他们的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作为英语老师也应倍加重视。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者开始研究不同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方法和理论,比如,过程写作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图式理论等等,也有许多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但是,很少有关于初三年级英语写作教学的支架理论的应用研究。
二、研究意义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写作的要求如下: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写作是一种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立足学情,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达到理想的高度,尤其,面对即将进入高中阶段的这个初三年级的特殊群体学生,教师更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用英语写作就是要求用英语来体现作者的综合技能。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必须充分调动思维能力、经验积累、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储备,再用英语进行恰当的表达。根据Chomsky的理论,人类先天具有习得口语的能力,但却无法自然习得书面的交际能力。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写作技能都不能自然习得,都需要经过一个主动地、自觉的学习过程,必须通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一定水平。而社会发展对英语写作的需求不断增长,英语写作教学就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重视,对其研究也日渐增加。
英语写作,这个是令师生畏惧的一项任务。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学,一直以来是很多英语教师想攻破的课题。怎样让彼此都能对这个都畏惧的“写作”卸下思想包袱?这要求教师要动脑筋,想思路。笔者采用支架理论,在教学中指导初三年级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将对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理论支撑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实际发展水平”是指个体现有的、已经成熟的、能够独立完成一定任务的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现有能力下自己所不能达到,但在一定外在条件的帮助下即能完成一定任务的机能水平。
鉴于此,在支架理论支撑下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就要搭好支架,既要考虑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又要兼顾他们潜在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向更高一级的水平发展,并形成独立的英语写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握好支架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掌控好支架教学的教学环节是很必要的。
四、支架理论的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维果斯基提出: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促进每个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由于不同学生间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较大,用统一的教学标准来教所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程度好的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而程度稍差的学生则感觉困难重重,劳而无获。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标准。比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的支架可以抽象一点、少一些,锻炼他们独立完成的能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的支架要具体一点、多一些,加强对他们的支持,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渐渐地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总之,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使教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就达到了这个目的。
2.适度性原则。维果斯基指出:“教育目标只有恰好落在被教育者最近发展区的公共之内,才能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教育才有决定意义。”在教学中,每个学习支架都应该有阶梯性,目的是给学生留有恰当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站在支架上通过自己“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告诉笔者们:搭好脚手架,把握它的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深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挑战性,又要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确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才会产生有效的教学。
3.动态性、渐退性原则。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设置支架,应是“敏感的,动态的,与儿童暂时的能力相适应的,而且随着儿童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的”。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给学生提供的支架也应该是动态的。当学生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时,教师就没有必要再给学生提供同一个支架,而是要渐渐撤出,并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上提供新的支架,始终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挑战和新的支持,激发不断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会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因此,教师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地撤离原有的支架。
【关键词】支架理论;初三年级;英语;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王艳艳,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一、研究背景
随著社会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语言,作为表达技能之一的英语写作在英语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初三学生来说,写作在他们的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作为英语老师也应倍加重视。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者开始研究不同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方法和理论,比如,过程写作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图式理论等等,也有许多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但是,很少有关于初三年级英语写作教学的支架理论的应用研究。
二、研究意义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写作的要求如下: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写作是一种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立足学情,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达到理想的高度,尤其,面对即将进入高中阶段的这个初三年级的特殊群体学生,教师更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用英语写作就是要求用英语来体现作者的综合技能。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必须充分调动思维能力、经验积累、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储备,再用英语进行恰当的表达。根据Chomsky的理论,人类先天具有习得口语的能力,但却无法自然习得书面的交际能力。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写作技能都不能自然习得,都需要经过一个主动地、自觉的学习过程,必须通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一定水平。而社会发展对英语写作的需求不断增长,英语写作教学就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重视,对其研究也日渐增加。
英语写作,这个是令师生畏惧的一项任务。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学,一直以来是很多英语教师想攻破的课题。怎样让彼此都能对这个都畏惧的“写作”卸下思想包袱?这要求教师要动脑筋,想思路。笔者采用支架理论,在教学中指导初三年级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将对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理论支撑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实际发展水平”是指个体现有的、已经成熟的、能够独立完成一定任务的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现有能力下自己所不能达到,但在一定外在条件的帮助下即能完成一定任务的机能水平。
鉴于此,在支架理论支撑下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就要搭好支架,既要考虑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又要兼顾他们潜在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向更高一级的水平发展,并形成独立的英语写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握好支架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掌控好支架教学的教学环节是很必要的。
四、支架理论的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维果斯基提出: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促进每个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由于不同学生间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较大,用统一的教学标准来教所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程度好的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而程度稍差的学生则感觉困难重重,劳而无获。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标准。比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的支架可以抽象一点、少一些,锻炼他们独立完成的能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的支架要具体一点、多一些,加强对他们的支持,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渐渐地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总之,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使教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就达到了这个目的。
2.适度性原则。维果斯基指出:“教育目标只有恰好落在被教育者最近发展区的公共之内,才能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教育才有决定意义。”在教学中,每个学习支架都应该有阶梯性,目的是给学生留有恰当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站在支架上通过自己“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告诉笔者们:搭好脚手架,把握它的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深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挑战性,又要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确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才会产生有效的教学。
3.动态性、渐退性原则。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设置支架,应是“敏感的,动态的,与儿童暂时的能力相适应的,而且随着儿童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的”。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给学生提供的支架也应该是动态的。当学生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时,教师就没有必要再给学生提供同一个支架,而是要渐渐撤出,并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上提供新的支架,始终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挑战和新的支持,激发不断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会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因此,教师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地撤离原有的支架。